農(nóng)歷八月初二,今天正逢秋分。太陽與地球角度恰好,白天和夜晚平分秋色,暖與涼、動與靜都各占一半。我們老祖宗很喜歡這樣的日子,因為它貼著天地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剛剛好。
秋天三個月,像一首三段曲——立秋是開頭,微涼帶著夏尾的余香;霜降是結(jié)尾,寒意里夾著冬的腳步;而秋分,就是這首曲子的正中段,最平衡、最沉靜的那一拍。
在北方,秋分一過,院子里的柿子漸紅,玉米棒子笑彎了腰;在南方,稻田一片金黃,稻穗低頭,好像在和秋風(fēng)悄悄對話。人們忙著收、忙著藏,也忙著用一些獨特的民俗,把這份季節(jié)的禮物和祝福留下來。
如果說春分是萬物剛醒的惺忪眼神,那么秋分就是經(jīng)過漫長夏日后的一聲深呼吸——收一收散出去的力氣,把心安放下來。
秋分還是古人眼中的農(nóng)事轉(zhuǎn)折點。華北的麥田開始播種,江南的稻谷正收割,嶺南的果園蓮霧、柚子飄香。如今我們都市人雖然不種田,但“心里有秋收”很重要——它提醒我們在忙碌之中,也給生活一點收攏的節(jié)奏。
你可能想不到,中秋節(jié)本來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秋分這天。在漢唐時,秋分是“祭月節(jié)”的正日——春天祭日,秋天拜月,這樣才合天地陰陽的平衡。但秋分的月亮,不一定又圓又亮,逐漸被調(diào)整到十五,人們今天才在八月十五共賞圓月。
古書《春秋繁露》中有句:“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均而寒暑平。”這里的“平”不只是氣候的平,還有做人處世的平衡之道——不躁、不急、不貪。
關(guān)于秋分,還有幾個鮮為人知的小細節(jié):
一、古代有“送秋牛圖”,是一種印了農(nóng)事月歷的畫,由“秋官”邊唱邊送,讓農(nóng)戶記住農(nóng)時。
二、秋分豎蛋,不是中國獨有,美國、巴西、日本的人也會玩,只是他們不一定知道這背后和中國的節(jié)氣有關(guān)。
三、嶺南的“粘雀嘴”儀式,用糯米丸子哄住麻雀別吃谷,其實也寄托了人對豐收的執(zhí)念和溫柔心思——寧肯多做一份小吃,也要守住田間的成果。
食俗:3種秋分應(yīng)景美食
秋分的食物,不只是應(yīng)季,更是一種心意的表達。
1. 秋湯
嶺南有句順口溜:“秋湯灌臟,洗滌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鼻锊吮臼且扒{菜,如今不容易找到,可以用小白菜或菠菜代替,搭配魚片、蝦仁,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秋湯。
家常做法:魚片100克加鹽略腌;水沸先下魚片,待變白后加入菜葉,略煮,加鹽即可。簡單、清鮮。
2. 芝麻豆饃
芝麻在秋季常出現(xiàn)在餐桌上,香氣濃郁,寓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傳統(tǒng)秋分時節(jié)的饃花樣繁多,如今我們可以做一些軟糯的小圓饃,抹上芝麻醬或撒熟芝麻,既香又暖。
3. 梨燉銀耳
梨正當(dāng)季,清甜多汁。秋分來一碗暖暖的梨燉銀耳,不僅口感好,還能作為家人餐桌上的甜品儀式。
家常做法:銀耳泡發(fā)、梨切塊,加少許冰糖,小火燉至軟糯。
民俗宜忌:4事宜做,2事不做
秋分有些民俗,其實很實用。
宜做
一宜賞月拜月。哪怕不整大擺臺,黃昏時泡一壺茶,擺幾樣應(yīng)季水果,對著圓月安靜片刻,就是最好的心境調(diào)劑。
二宜嘗新谷。新收的大米、大豆,哪怕煮一小碗飯,都有天地滋味。
三宜放風(fēng)箏。秋高氣爽,風(fēng)箏帶走暑氣和煩心事,讓人心頭開闊。
四宜家人小聚。節(jié)氣的意義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哪怕吃口簡單的飯,也勝過孤孤單單的山珍海味。
忌做一忌貪涼。晝夜溫差大,貪圖涼快容易著了寒。二忌暴躁。秋分是平衡之日,古人有“秋分勿爭”之說,一旦情緒失衡,這天的“平”就破了。
這些宜忌看似簡單,其實背后是老祖宗對天時、人心的細致觀察。古人知道,節(jié)氣不僅在天上,也在我們的一言一行里。
秋分過后,白天會一點點變短,夜會一點點變長。這不是失去,而是轉(zhuǎn)換——給躁熱的夏留一個溫軟的背影,給深秋的寒留一段緩沖的溫情。
在這個平分晝夜的日子里,我們用一碗熱湯、一陣風(fēng)箏、一輪圓月,把四季的流轉(zhuǎn)握在手心。這些傳下來的民俗,不是規(guī)定,而是禮物。它們提醒我們:生活該快時快,該慢時慢;該張揚時張揚,該收斂時收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