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總在等“春天”?等攢夠假期去遠方看花海,等忙完手頭的事就好好生活,把“此刻”都悄悄折進“以后”的信封里?
可如果我說,有個叫李春暉的普通人,帶著三本書、一袋花種和貓糧就出發(fā)了,他的中年失業(yè)、漂泊孤獨里,反而藏著春天的密碼,你會不會好奇?
青年作家盧思浩這次沒寫耀眼的主角,專挑了蕓蕓眾生里的“我們”,會口吃、怕離別、在深夜里迷茫的普通人。
翻開這本《此刻是春天》,像聽一位朋友坐在對面聊天,他講離別有多疼,也說平凡里藏著多少暖。
看了之后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春天,早就藏在當下的某個小細節(jié)里。
你是不是也覺得,小說就得寫點“大事情”?
要么是逆襲爽文,要么是狗血糾葛,普通人的家長里短有啥可看的?畢竟沒亮點、不抓馬,寫不好就成了流水賬,這可不是暢銷作家該碰的“雷區(qū)”??!
可盧思浩偏這么做了!他筆下的李春暉,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都市里漂泊,中年遭失業(yè),心里還裝著原生家庭的傷。
為啥要選這樣的主角?直到看見他說“一年參加了四次葬禮和兩次婚禮”,我才懂了!
當身邊的人慢慢老去,當奶奶被阿爾茲海默癥奪走記憶和說話能力,那些成長的迷茫突然變得輕了,生存本身的重量才壓了上來。
李春暉身上全是我們的影子啊!他帶著花種和貓糧告別,像極了我們收拾行李離開家鄉(xiāng)的模樣,他對著貓說話,不就是我們疲憊時自我排解的樣子嗎?
盧思浩說“他才是蕓蕓眾生”,可不是嘛!那些看似“普通”的細節(jié),口吃時慢慢說話的窘迫,住院時自己跟自己扮角色的孤單,才是最戳人的共情點。
普通從不是缺點,是生活最真實的模樣,寫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寫我們每個人的解藥!
可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剛上來就被很多網(wǎng)友怒罵,有讀者說這書“太虐了”,全是告別,親人走了,愛人散了,朋友遠了,干嘛非要把生活的苦扒得這么開?難道是為了賺眼淚嗎?
說實話,盧思浩自己寫的時候都差點崩了!寫王福生臨終前留明信片那段,他被死亡的沉重擊垮,半個月寫不出一個字。
他跟我們一樣,也怕死亡,也回避生死話題,畢竟誰年輕時沒覺得“未來有的是機會”?可正是這份真實的恐懼,讓他寫出的“虐”才有分量。
他說“人生就是很虐的”,這話聽著扎心,卻沒說錯!你沒經(jīng)歷過深夜失業(yè)的崩潰嗎?沒嘗過和親人漸行漸遠的無奈嗎?
但這些“虐”里藏著答案啊,就像叔本華說的,每天醒來是新生,每晚入睡是小死。
正是見過了離別,才懂相聚的珍貴,正是怕了死亡,才會抓緊當下,那些“虐”的情節(jié),從來不是為了讓人難過,是為了讓我們看清,活著本身,就是對抗痛苦的勇氣!
你是不是總在等“春天”?等賺夠錢去遠方,等有空了去看海,覺得春天是遙不可及的風景?可盧思浩說,春天根本不用找!
他愛給樹拍照,冬天拍光禿禿的枝椏,春天拍冒頭的新芽,夏天拍繁密的枝葉。
你看,春天不就在這慢慢的變化里嗎?就像他眼里的廣州,老城區(qū)的習俗和新城區(qū)的繁華并存,有快有慢,這就是城市的春天。
我最近也懂了這個道理,以前總想著“等有空”就去旅行,可上周路過小區(qū)花園,看見小貓曬著太陽,路邊的月季開了一朵,突然就覺得,這就是我的春天?。?/p>
盧思浩說“不一定非要美景才叫春天”,可不是嘛!春天是拍花花草草的閑情,是和讀者見面的歡喜,是把今天過好的踏實。
原來“此刻是春天”從不是一句口號,是讓我們在漂泊時珍惜一碗熱湯,在告別后記住溫暖,在平凡里看見力量。
就像書里說的,你正在經(jīng)歷的每一個當下,都是記憶里的春天!
合上書時,窗外的風好像都軟了點,原來我們翻山越嶺找的春天,從不是地圖上的某個目的地。
是盧思浩鏡頭里,從光禿禿長到枝繁葉茂的樹,是下班路上撞見的晚霞,是貓蹭著掌心的呼嚕聲,是哪怕經(jīng)歷失業(yè)、離別,也愿意給自己買一束花的小堅持。
李春暉的故事落幕了,可我們的“春天”還在繼續(xù),盧思浩用文字告訴我們,不用怕人生“太虐”,不用等“以后”,此刻的每一口熱飯、每一次問候、每一個好好活著的瞬間,都是獨屬于你的春天。
下次再想“等有空”時,不如先看看眼前,春天,早就在你身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