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剛剛報道,張雪峰在微博、小紅書、抖音、B站等多個平臺的賬號,被統(tǒng)一打上了“禁止關注”的標記。
我對平臺的邏輯沒有興趣,也不打算去推測背后有什么原因。我所關心的始終是另一件事:為什么張雪峰這種“預測就業(yè)”“推薦志愿”的話語,能讓這么多人圍觀、跟隨、甚至買單?
換句話說,他的“咨詢”為什么這么有市場?
答案很簡單:他在賣匱乏。
他的邏輯很簡單:
有錢人當然可以隨便報專業(yè),念書念歪了還有機會轉(zhuǎn)身,換個方向再來一遍。但對窮人家庭來說,高考志愿就像一場一次性的豪賭。你只有一張籌碼,還必須下在看上去最穩(wěn)妥的位置。
所以窮人家的孩子們,迫切需要預測,需要別人幫自己演算未來,以此來減少風險。
但這個邏輯是錯的。
因為預測并不是科學,而是經(jīng)驗的錯覺。
張雪峰的口頭禪一貫是“如果你家條件好,報啥都行。”
這話的潛臺詞就是:既然你窮,你的愿望就毫無意義,你只能乖乖聽話,把自己投進熱門專業(yè)的堆里。
但這真的科學嗎?
根本不是!
它只是把經(jīng)驗包裝成確定性,讓人誤以為未來是可以推演的。
洛克說過,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來自經(jīng)驗,但經(jīng)驗的力量只在過去成立。
休謨更進一步,直接戳破了經(jīng)驗主義的幻象:所謂因果,只是習慣性的聯(lián)想,不是必然規(guī)律。
火雞科學家預測每天十點有人來喂食,但第二天來的卻可能是宰殺。
同樣,昨天計算機好就業(yè),并不意味著四年后畢業(yè)依舊如此。
這就是“預測”的虛妄之處。
它把經(jīng)驗偷換成因果,把統(tǒng)計偷換成命運,讓人以為慣性就是安全。
更糟糕的是,恰恰因為窮人資源稀缺,更容易陷入這種錯覺。
由于他們沒有本錢去驗證,所以只能借用別人的經(jīng)驗。
他們看著“就業(yè)率排行榜”,就像股民盯著K線圖,以為這是一種掌握未來的理性行為。
可實際上,這比投資股票還冒險。股票起碼每天有公開的成交量和價格,隨時可以退出,而孩子的未來只有一次入場機會。
于是出現(xiàn)一個諷刺的循環(huán):越是沒錢的人,越是依賴預測;越是依賴預測,越是鎖死孩子的可能性。
看似保守,實則是最大的冒險。
房地產(chǎn)市場高位時,最焦急的永遠是剛需;股市泡沫時,追高的往往是小散。
而在教育選擇里,最迷戀“科學預測”的,也總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匱乏帶來的,不是冷靜,而是對確定性的病態(tài)依賴。
但確定性完全是不存在的。
熱門專業(yè)可能四年后爛大街,冷門專業(yè)可能突然逆襲。
你越是相信預測,越是忽視了孩子自己才是真正的稀缺資源。
所以,張雪峰的邏輯是有漏洞的,他的預測斷符合常識,卻鎖死了常識之外的空間。
一個人可以告訴你“選擇安全”,但沒人能替你保證“安全會持久”。
是的,匱乏是真實存在的困境,這點必須承認。不是所有人都能任性追夢,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資本供孩子“慢慢試”。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借用別人的經(jīng)驗來替代自己的判斷。
真正的出路,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創(chuàng)造更多低成本試錯的機會。
哪怕孩子學錯了專業(yè),也能轉(zhuǎn)向;哪怕第一份工作選錯了,也能再換。
只有這樣,窮人才有可能保留一點點屬于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被經(jīng)驗和預測捆死。
張雪峰被禁止關注的新聞,本身并不會改變什么。他大概依舊會繼續(xù)做他的算命生意,家長們也依舊會繼續(xù)聽。
但這個小小的封鎖提醒了我:預測再熱鬧,本質(zhì)上不過是經(jīng)驗的回聲。經(jīng)驗能解釋過去,卻無法贖買未來。
說句刻薄的話,他自己預測到今天了嗎?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為下一代爭取一點空間,那就不要再迷信預測,而是要問一句:孩子有沒有機會用最小的代價去犯錯?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么不管你預測得多具體,都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
而賭博這件事情,是不用聽專家的話的,甚至都不用聽神仙的,既然是賭孩子的前途,還不如讓他自己也擲骰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