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就是阿黃
這篇文章動筆于罵戰(zhàn)剛起時,因為家里有事出門了幾天,再回來看時,已經是尾聲。兩方都被扒了一輪又一輪,華與華也被拉出來遛了一圈。
我記得對戰(zhàn)剛開始時,有不少餐飲界大咖就明確站隊賈老板。是惺惺相惜也好,是兔死狐悲也罷,總之不得不承認,西貝在餐飲圈的龍頭大哥地位。
但人往往就是因為站的太高,導致即使趴在地上了也看不見底下發(fā)生了什么。
「我姓賈,西貝‘賈’,中國的‘國’,龍蝦的‘龍’。」
賈國龍,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盟臨河縣。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西貝最開始是個酒吧的名字。(與出身??诘木琶畔啾龋髫愃闶茄y(tǒng)純正。)
1988年,賈國龍從大連退學,回到老家臨河。
拿著母親和姐姐湊出來的5500塊錢,他摸索著扎進餐飲業(yè),開過小吃店、咖啡館,次年開了西貝酒吧。因地制宜,酒吧里兼賣涼菜和砂鍋面片。
10年時間,他把西貝做成了臨河餐飲第一品牌。
西貝餐飲廣場是臨河當時最大的餐飲店
折騰,一直是賈國龍的標簽。
他不甘心只做縣城生意,跑去深圳北京,把海鮮火鍋酒樓都折騰了一圈,一百萬一百萬的賠。
1997年,賈國龍在深圳開的酒樓
賠完了回頭再看,還是覺得自己適合做熟悉的家鄉(xiāng)菜。
2001年,西貝莜面村的第一家店在北京開業(yè)。
西貝在北京的第一家店
2003年,西貝莜面村首次營收破億。20年后(2023年)營收翻了幾十倍,達到62億。
靠著陜甘寧的巴彥淖爾,位于黃河的幾字灣頂端,沿著河水滾滾而下,流淌著和西北地區(qū)一脈相承的文化血液。
西北,對于一個生活在南方以南的人而言,是很遙遠的地方。
在西貝,我第一次看見「莜面」這兩個字,變成實實在在的食物。
無數書里描寫過的西北生活,此刻有了具體味道。
莜面是西貝的根。莜面單品銷量最高的時候,占到了西貝整體銷售額的20%。
莜面是莜麥磨的面,莜麥作為一種耐寒耐旱的食物,生長在黃土高原、蒙古高原,是當地主糧之一。
圖源小紅書@Hong
張北的莜麥地
莜麥頂尖長著毛茸,碰到奇癢,所以在加工莜面前需要先淘洗,淘洗完再炒熟,才能磨面。
雖然莜麥和燕麥同屬,但沒有大量普及,因為產量低,過去都是自己種著吃。
莜面耐飽,當地流傳諺語: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蕎面餓斷腰?!?/p>
意思是,吃了莜面后能走三十里路,吃了黃米糕能走四十里路,而吃蕎麥面走二十里路就會餓。本地人對莜面,有一種特殊情感,在西北,很多店名里都帶著「莜面村」三個字。
朋友說,最簡單的莜面吃法,是莜面糊糊
把莜面攪成糊糊,加點芝麻鹽糖,不需要勺子,沿著碗邊轉著圈吸溜喝,像是喝油茶或者豆汁。這就是最簡單的早餐。
還可以把莜面一點一點倒進開水鍋里攪和成粘稠的糕狀,做成莜面拿糕,軟軟糯糯,配著肉臊湯菜湯吃,就是一頓好飯。
圖源小紅書@王特are you 鬧甚了
莜面拿糕
西貝的菜單上,沒有莜面糊糊,但有澆汁莜面,炒莜面,莜面蒸餃,莜面魚魚,莜面窩窩。
莜面魚魚和莜面窩窩(山西人叫栲栳)都靠手捏出來,用的涼水和面,有嚼頭,有麥香。
圖源小紅書@蕊哥慢生活
莜面魚魚和莜面窩窩
莜面饸饹是饸饹床壓出來的,像面條似的,但是不能煮,得蒸著吃,吃的時候澆汁。
汪曾祺書里寫干部開會吃「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羊肉、口蘑都是塞外西北的上等食材,吃莜面的鹵,當地人稱「蘸子」,分涼湯熱湯。羊肉口蘑臊子,在當時,是很高級的食物。
圖源小紅書@everting
羊肉香菇鹵莜面
除了熱湯,也可以用冷鹽湯,書里說是用秋天腌的咸菜和咸菜湯,再配點熗蔥花和炸辣椒做成,有條件的會再加些黃瓜水蘿卜絲絲。
圖源小紅書@我不吃注水肉丸【內蒙特產】
看著像莜面版的冷面
莜面餃子,一般是素餡蒸餃,比如用韭菜雞蛋粉條,這樣的素三鮮餡鮮美。還有酸菜餡的,但不論搭配什么餡,最讓人難忘的還是麥香濃郁的莜面面皮。
圖源小紅書@卡拉黑豆
莜面皮比白面皮筋道,相當好吃
莜面做的食物還不止這些。還有莜面貼餅、混混飯等等。莜麥可以做甜胚子
圖源小紅書@一顆獼猴桃哇
分不清燕麥和莜麥
莜面和馬鈴薯(壩上俗稱「山藥」)是一對老搭檔,能組合變化出許多做法。
比如炒傀儡(又叫炒塊壘),就是莜面混著壓碎的土豆搓成小粒,加上當地特色的胡麻油炒熟,配著小米稀粥吃,簡直碳水大爆炸。
圖源小紅書@CrazyyyPretzel
炒傀儡
除了莜面,黃米也是西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食材。
黃米來自于糜子。這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食物,產于干旱風沙的地區(qū)。
感謝評論區(qū)網友供圖!
「黍、稷、穄、糜」,是不同區(qū)域的人們對糜子的不同稱謂。
「彼黍力離,彼稷之苗。」,出自《詩經·王風·黍離》。
從商代至先秦,黍的收成與王朝興衰息息相關?!锻躏L·黍離》中有一句流傳千年的名句: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因淀粉含量高低不同,黃米又分為軟黃米與硬黃米。
軟黃米即「大黃米」,個頭大,口感黏,因此它做成的食物,也是綿綿軟軟的。
圖源小紅書@琉璃
蒸大黃米飯
無法拒絕這種黏黏糊糊的食物
糯米和大黃米結合做的黃米涼糕,就是糯嘰嘰食物的代表。
上層是金黃黏軟的黃米,下層是潔白柔韌的糯米,黃白搭配,最上層可以鋪上大棗,也可以冰鎮(zhèn)后澆上桂花蜜,現在還有放沙棘醬的。
圖源小紅書@奇跡婉婉
還有炸黃米油糕。將大黃米面蒸至黏軟,放到案上捶打到面團光滑緊實,再捏餡,甜的有紅糖或豆沙,咸的有素菜,最后放入油鍋里炸成金黃。
過去,油糕是逢年過節(jié)或者來客辦席時才能吃上的珍貴食物。
圖源小紅書@肉肉的美食記
如果不捏餡,直接摸點胡麻油,那就成了面心糕(也叫黃糕),趁熱用筷子?著吃,能扯一長條。這個特別飽腹??梢哉禾腔蛘卟藴?。
圖源小紅書@栗子饅頭
有本地人說這個吃著噎得慌,
但是血脈覺醒之后就時不時想吃
硬黃米黏性小,常做主食,比如黃饃饃和黃米干飯。
黃饃饃用黃米磨的面做成。主要流行于陜北地區(qū),是日常吃食,也是年節(jié)必備的食物。
圖源小紅書@我從山里來
黃饃饃,也有人叫它「中國版司康」
黃饃饃有帶餡和不帶餡的,常用紅棗棗泥做餡,面蓬松,餡甜糯,還有黃米特有的香味。
舌尖里黃老漢做的黃饃饃,就被賈國龍簽到了西貝,6塊錢一個。
「黃米干飯熬酸菜,人人見了人人愛?!?/p>
圖源小紅書@Bour
現在這個做法好像不多見了
翻了很久只找到這一張圖似乎比較接近
蒸黃米干飯,先把黃米在開水中煮到開花,再撈到篦子上,這樣下面鍋里是米湯,上面鍋里是干飯。
干飯可以配酸菜,配炒白菜,配炒白蘿卜,炒土豆,豆腐粉條,黃米飯微黏,松散,清香,呼嚕呼嚕吃,吃了好干活。
除了饃饃和干飯,黃米還能做攤黃和蒸黃。
蒸黃就是黃米發(fā)糕,攤黃又叫黃煎,是用黃米面、小米面、玉米面混合,發(fā)酵后,用鏊子攤的餅。餅子中間薄,兩邊厚,有谷物發(fā)酵后的微酸。也有用純玉米面或者小米面做的。
圖源小紅書@聲宏紫閣
我在網上買過冷凍的小米攤黃,水蒸復熱,卷著土豆絲吃,吃兩張就撐了。
關于西北的牛羊肉,實在是一個太龐大的話題。
「燜把燉烤」,主打一個做法基礎,肉就不基礎。
豬肉里值得一提的是封缸肉(也叫壇子肉、腌缸肉)
和臘肉、腌肉、風干肉一樣,封缸肉是保存吃不完的年豬的手段。
圖源@河套美食
五花肉用香料水腌制,熬一鍋大油,再下腌肉同熬,熬出水分油脂,連肉帶油一同倒入大缸里,封上蓋,最少等上一個月才能吃。
時候到了,取一塊切片,燴豆腐,炒時蔬,燉土豆。
大油大肉,碰上吸汁的豆腐土豆,那是香的沒法說了。
對了,特別的還有西北的豆腐。
酸漿點制的豆腐含水量低,質地致密,粗糙,氣孔豐富,相比細嫩的南方豆腐,它更吸汁,口感扎實耐煮。
陜西榆林的豆腐,就很出名。
圖源小紅書@薇薇恰口飯呀
榆林名菜小白菜燴豆腐
「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p>
康熙吃過榆林的青菜燉豆腐后,也題詩贊譽,念念不忘。
最后,是西北菜的點睛之筆,胡麻油。
也許不是所有的西北菜都會用到胡麻油,但只要聞到胡麻油的味道,總會忍不住自動代入那片蒼茫的天地。
圖源小紅書@蘋果樹
淺紫色的小花就是亞麻籽開的花
在西北,胡麻不是芝麻,胡麻學名亞麻籽,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的《圖經本草》,
「亞麻籽出兗州,味甘,微溫,無毒……治大風疾」
胡麻在歷史上,很容易和芝麻混淆。因為二者都是走了陸上絲綢之路,從遙遠的西域而來。
「胡、番、西」,都是指外來品種。
和莜麥一樣,胡麻耐旱、耐寒,是適合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天選之子。
胡麻籽跳蚤大小,李時珍曾以「狀如壁虱」形容,認為它只能「點燈、制油絹帛」,「不可食」。
圖源小紅書@向陽而生
他還真的是小瞧了胡麻籽,大概也想不到幾百年后的今天,亞麻籽會變成「超級食物」。
亞麻籽生吃發(fā)苦帶澀,但是炒一下香味就出來了,西北農村會把炒過的胡麻籽當瓜子磕,打發(fā)農閑的時間。
在榨油前也要先炒制,生榨的胡麻油不香。初榨后的油糝也不浪費,可以拌豆腐,或者做成胡麻鹽,蘸糕蘸饅頭吃。
胡麻油是低溫油,本身是熟榨油,所以適合做涼拌菜或者熗涼菜,或者在出菜之后點上一點增香。
圖源小紅書@栗子要發(fā)光
胡麻油紅糖焙子
但過去可不論這些,用胡麻油炒菜、烙餅、炸糕,那都是常事。中秋將至,也不妨試試用胡麻油做的月餅
圖源小紅書@提拉米su
山西呂梁的胡麻油空殼月餅,
內陷是紅糖瓜子芝麻。
胡麻油也不僅是食用油。
正如李時珍所說,它可以「制油絹帛」,做成防雨防潮的油布,也能「點燈」,作為燃料。
西北干旱,牛羊皮制品容易皸裂發(fā)皺,只需抹點胡麻油,就能恢復柔軟。
樸實粗獷的西北菜,并非主流菜系,在外地做西北菜,常以夫妻店形式出現。
家常實惠,量大樸實,是我對西北菜的印象。
這樣一條小眾賽道,還是讓賈國龍跑出了三百多家門店。
賈總過去曾被稱作餐飲界的營銷鬼才。
西貝發(fā)展的早期,他就開始請代言,打廣告,還大搞美食節(jié)(所以他跟各種媒體的關系一直打的不錯)。
舌尖拍火了黃饃饃和空心掛面,他轉頭就去簽合作包銷,打造「手工美食大師」的概念。
他相當舍得砸錢做品牌升級,花幾千萬,眼都不眨。(對品牌營銷公司和廣告公司而言,那真是個美好的年代)
因為很多人不會讀的「莜」字,賈國龍對品牌名做過數次改造。
從特勞特階段的「西貝西北民間菜」,到「西貝西北菜」,再到里斯咨詢階段的「西貝烹羊專家」。
折騰了一圈,自己都亂了,最后還是改回「西貝莜面村」。(嗯,這也屬于是甲方的正常操作了…)
2013年,華與華提出「I?莜」,用諧音梗解決了「莜」字的讀法問題,也開啟了華與華與西貝長達10年的合作。
「草原牛羊肉、鄉(xiāng)野五谷雜糧」,「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印象里有一段時間,總是在各種地方被西貝的廣告循環(huán)洗腦。
完成品牌升級的西貝,乘上商場擴張潮的東風,開始在中大城市迅速鋪開。
在誰說中國無炸雞?中式炸雞小盤點(炸全雞版)中我們提到過榮華雞,直面肯德基卻黯然敗退。
將口味和服務變得標準化、易操作,是連鎖餐飲企業(yè)的必經之路。
2014年,賈總放下了對品牌名的執(zhí)著,悟出「好吃戰(zhàn)略」,將精力放在搞標準化和供應鏈的升級上。
這次西貝放出來的13道菜品的制作過程說明書,就是成果之一。
把控上游,也是西貝供應鏈的升級方向。
2017年,西貝在內蒙自建莜麥工廠,同時布局麥田改造,目前在莜麥這個品上,西貝已經實現了全有機化。
西貝對預制菜的探索也是走在前面的。
2020年口罩,餐飲堂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西貝搞了「賈國龍功夫菜」,甚至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連廚師和灶都沒有的實體店(應該管它叫即食超市),只賣半成品,可以現場加熱堂食,也能直接帶回家。
這個項目沒等完全鋪開就告結了,只能說是西貝對市場的一次大膽試探。
所以不要說賈總不懂什么是預制菜,賈總就是太懂了,所以敢拿著國標大聲說自己不是。
他只是忘記了,消費者想聽的不是這個。
人心不是這么贏來的。
甚至最開始,我還有個大膽的猜想,賈總敢選擇正面剛,是不是想借東風順勢科普預制菜,好光明正大在堂食門店直接拆開包裝加熱,像某些同行一樣(可他們也沒您這么貴呀)。
說了西北菜,說了西貝。
必須提一嘴西貝的兒童餐。畢竟這是西貝莜面村近幾年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
圖源小紅書@momo
其實很多人早就知道西貝賣的是預制菜了啊
從最早的「家有寶貝,就吃西貝」,到現在的「把更好的給孩子」,從2017年開始,西貝一直猛猛發(fā)力,重注兒童餐。
甚至西貝現在已經把原來主打的「西北菜」改成「家庭歡聚餐廳」。(比如今年推出的烤鴨已經跟西北菜沒什么關系了)
做兒童餐,好不好吃不是重點。與其研究怎么做好吃,不如研究怎么做孩子開心。
抓住孩子的心,就抓住了一家人的錢包。西貝深諳此道。
吃就吃吧。
家長們的寬容,基于寫滿了「手工」「古法」「有機」「產區(qū)」的菜單,基于門店里反復播放的活色鮮香的宣傳視頻,還有干干凈凈的玻璃明廚里,捏著莜面窩窩的師傅。
賈老板應該是把自己都騙過去了
直到看到冷凍了2年的西藍花,沒有雞的雞湯。
一顆在零下十八度的冰冷里躺了兩年的西藍花,誰還能對它有什么想象?
最重要的是,這顆西藍花就是兒童餐的??汀?/p>
我能理解商場不能開火,也能理解為了出品統(tǒng)一、為了流程化管理需要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的參與。
但是,我不能理解人均100的客單價,不能理解一邊高喊「現做」,一邊拆袋加熱了事。
我覺得拼好飯怎么樣都行,是因為對拼好飯沒有多余期待,畢竟價格在那呢。對比臟亂差的廚房,那從工廠里出來的預制菜可能還干凈些呢。
但這不代表我對被重重廣告包裹之下的高客單餐品也是同樣標準。
有時候真的不是客戶雙標,品牌要想想自己曾經承諾過什么。有些話不是用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就完事的,更難的是背后如何執(zhí)行和落實。
你怎么做的,比你怎么說更重要。
其實西貝也不是第一次站在輿論場的風口浪尖了。
2020年到2021年期間,西貝就曾因為哭窮、漲價上過熱搜,期間還有賈總銳評「996」加班的事情。
那會一天幾個新聞,批閱都批閱不過來,西貝掛在熱搜上閃了閃也就過去了。西貝真的應該感謝互聯網沒有記憶。
所以這一次,賈總也只是像往常那樣,仍然是直抒胸臆,仍然是言語豪邁。
不過,最好笑的是賈總那句「顧客虐我千百遍」。
賺了錢的是他,委委屈屈的還是他。
這年頭,企業(yè)和品牌還好做嗎?
真的不好做。所以奉勸各家品牌真的別給自己加太多戲,別跟著策劃公司一起自嗨。
洞察不止在報告里,多去看看真實的評論,看看你的客戶要什么,在想什么,還好不好pua了。
不信,還可以看看始祖鳥是怎么翻車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