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團結報)
轉(zhuǎn)自:團結報
□苒夏溪
拖羅餅是廣東化州獨有的特色月餅。在化州人的中秋夜里,月光總伴著拖羅餅的香味,餅皮上的芝麻被月光照得像碎銀子,咬一口,酥皮簌簌落在手心里,就像接住了一把星星的碎屑。
相傳,化州拖羅餅起源于唐代貞觀年間,以做餅為生的羅興每日挑著一擔自制的酥餅走街串巷,手里的銅鑼“哐哐”響。他的叫賣聲悠長婉轉(zhuǎn),混著銅鑼拖得老長的余音,在化州的老街深巷里回蕩——“酥餅嘞——剛出爐的酥餅——”久而久之,街坊鄰里便笑著把這餅喚作“拖鑼餅”,后來漸漸演變成“拖羅餅”。明末嶺南才子陳鑒也贊美拖羅餅“情深餅相望,鑼響人團圓”。
老一輩做拖羅餅,講究“三分料,七分功”。做餅皮時,外婆會把上乘的面粉鋪在桌面上,中間留個空,像個小窩,然后往里倒特制的糖漿、土榨花生油,再一點點加清水。她邊倒邊用手攪,直到糖和油充分混在一起,才把周圍的面粉往中間攏,反復揉成面團?!懊嬉嗟讲徽呈?、不結塊,才算好?!蓖馄湃嘀鎴F說,額頭上滲著細汗,面團在她手里慢慢變得光滑筋道。
餡料的做法也有講究,是以海南椰絲為主,再加上五仁、芝麻、花生等配料。椰絲要選白凈的,提前曬得干爽;五仁得挑顆粒飽滿的,用溫水泡軟了再瀝干;芝麻要炒到發(fā)黃,香得能讓人直咽口水。外婆把這些料按比例混在一起,加少許糖和油拌勻,餡料就成了,聞著既有椰絲的清甜,又有果仁的醇香。
做好的面團和餡料,都要按拖羅餅的大小稱好分量。外婆把小面團捏成條,用搟面杖壓扁,中間放上餡料,再用手掌托著,靠虎口一點點把餅皮往上收,直到把餡料完全裹住,捏成圓球狀,然后放進刻有“花好月圓”字樣的梨木餅模里壓一壓。最后,在餅皮上撒層芝麻,用手指輕輕按一下,讓芝麻粘牢,這樣烤出來才香得透。
拖羅餅碼在烤盤上,要離炭火三寸遠,太近會烤焦,太遠又熟不透。外婆守在爐邊,每隔一刻鐘便要轉(zhuǎn)動烤盤,讓每一面都均勻受熱。餅皮在熱力中從乳白變成琥珀色,芝麻的油香混著糖漿的甜,在暮色里漫出半條街。街坊們循著香味而來,隔著院墻便喊:“四婆,今日的拖羅餅熟了么?”外婆笑著應著,揭開爐蓋的瞬間,蒸騰的熱氣裹著香氣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把整個秋天都吸進肺里。
剛出爐的餅燙得人直搓手,咬下去的瞬間,酥皮在齒間碎裂,簌簌落在藍布衫上,像落了場碎雪。果仁的脆、糖膏的綿、芝麻的香,在舌尖織成一張溫柔的網(wǎng),讓人舍不得咽下。外婆總愛坐在月光里看著我吃,蒲扇搖出的風里,藏著她沒說出口的牽掛,“慢點吃,沒有人跟你搶啊?!?/p>
現(xiàn)在,外婆的背漸漸駝了,雙手也不如從前靈便,做拖羅餅那些繁雜的工序,對她來說變得越來越吃力。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到中秋便早早買回做好的拖羅餅,說什么也不讓她再操勞。那些裝在禮盒里的餅,模樣周正,餡料也足,可每次拿起,總覺得少了些什么。不是花生不夠香,也不是芝麻不夠脆,而是少了外婆圍著灶臺轉(zhuǎn)的身影,少了那份藏在煙火氣里的、獨屬于外婆的溫暖。
中秋的月光漫過窗臺時,切開一塊拖羅餅,嘴里是熟悉的甜,心里卻總想著外婆親手做的味道。那味道里,有她的愛,有歲月的暖,有化州人骨子里的團圓情結,是無論多少精致糕點都替代不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