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爸爸挺大方的,農(nóng)村里的爸爸比不上”!
配合著他沖著攝像機怒吼“再拍我就砸了它”的畫面,瞬間將自己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節(jié)目收官后,“不愿回村”“向富爸爸要錢被拉黑”的傳聞,更是讓他被貼上“白眼狼”的標簽。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如今,多年過去,吳宗宏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境遇?
一句無心之言,卻徹底改變了吳宗宏的命運軌跡。
吳宗宏的家鄉(xiāng)在云南深山,為了上學,他每天要徒步五小時往返五十里外的學校。
爬樹劈柴是日常,家里連幾百元的開支都要四處拆借。
2013年,《變形計》節(jié)目組選中他,與深圳富家子弟易虎臣互換生活。
初到易家,城市父母的熱情讓他倍感溫暖。
易爸爸塞來1000多元見面禮,帶他吃從未見過的海鮮大餐。
生病時他熬粥喂給易媽媽的畫面,曾讓觀眾稱贊他“懂事貼心”。
然而這一切的溫馨都毀于吳宗宏一句直率的回答。
當節(jié)目組反復追問“是否想念農(nóng)村父母”時,吳宗宏坦言“這里也有我的爸爸”。
然后當被詢問到更愛哪個爸爸時,吳宗宏說道“城市爸爸更大方一些”。
這番本帶感恩的表述,經(jīng)剪輯后卻變成了“嫌貧愛富”的鐵證。
真正的情緒爆發(fā)點,在于為城市妹妹準備生日禮物的片段。
當時他本想用手中的錢買1399元的紀念相冊,錢不夠后決定去廢品廠打工。
卻因找不到地址陷入慌亂,同時跟拍的攝像師步步緊逼不斷施壓。
他這才說出了“砸攝像機”的憤怒的氣話。
可無人知曉的是,他最終把錢都花在給妹妹加的相框上,沒給自己留下一分錢。
但觀眾看不到真實的片段,節(jié)目呈現(xiàn)給他們的十分片面。
于是節(jié)目播出后,輿論徹底失控。
“忘恩負義”“想賴在城市”的罵聲淹沒了這個十四歲的孩子。
甚至衍生出“向易爸爸要錢被拉黑”的傳言。
而此時的吳宗宏早已回到大山,面對的不僅是牛棚與山路依舊的生活。
還有村民熟人的竊竊私語和父親突然病重的噩耗。
但鏡頭里的“叛逆不孝”的形象,卻成了他甩不掉的枷鎖。
回到農(nóng)村的吳宗宏很快明白,那七天的城市生活不過是一場幻夢。
父親的醫(yī)藥費、弟妹的學費、家里的生計,像一座座山壓在他肩上。
但城市的短暫接觸,也在他心里埋下了“靠努力走出大山”的種子。
他一邊幫家里干農(nóng)活,一邊拼命學習。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高中畢業(yè)后他順利拿到了廣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但貧窮的家境甚至支付不起他6000元的學費。
最后還是支教的老師主動借錢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就這樣,吳宗宏成功進入大學的校門,完成了翻身逆襲的第一步。
大學四年吳宗宏也沒有絲毫喘氣的空隙,活成了“拼命三郎”。
他白天穿梭于課堂,晚上則同時打兩份工。
便利店收銀從傍晚忙到深夜,每小時賺18元。
回到宿舍,他又打開電腦自學編碼,靠接外包項目寫代碼賺外快。
為了省錢,他常常兩個包子就是一頓飯,放假也不休息,街頭發(fā)傳單的身影里總能看見他。
母親來學??赐?,看到他消瘦的體格,心疼得直掉眼淚,他卻笑著說“能掙錢就不苦”。
但命運對吳宗宏的考驗遠不止于此。
大二那年,父親病情惡化急需手術(shù),吳宗宏只能找同學老師湊了8000元寄回家。
然后又自己的兼職強度繼續(xù)拉大。
那段時間,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代碼敲到手指發(fā)麻,卻從沒想過向任何人求助。
當然也包括當年傳言中“拉黑”他的易爸爸。
事實上,節(jié)目結(jié)束后兩家人便自然斷了聯(lián)系,所謂“要錢被拉黑”純屬杜撰。
吳宗宏甚至沒有易家的聯(lián)系方式。
四年下來,吳宗宏不僅還清了學費借款,還攢下二十多萬元。
這些錢沒有一分留在自己口袋,全部寄回了老家。
新買的電器、弟妹的學費、父母手里的存折,甚至農(nóng)村里的公益基金。
都來自這個少年夜以繼日的打拼。
曾經(jīng)被罵“忘本”的他,如今卻用最實在的方式扛起了整個家。
而當我們把話筒再對準他時,得到的答案卻震驚了所有人。
2019年,吳宗宏在采訪中首次回應(yīng)當年的爭議,終于揭開了真人秀的隱秘套路。
節(jié)目組提前給摩的司機打招呼不讓指路,刻意制造他的困境。
為了戲劇效果,不斷刺激他的情緒再進行剪輯。
甚至連他“農(nóng)村爸爸并非親生父親”的背景,都被刻意隱去,只為強化“忘恩負義”的人設(shè)。
而那些關(guān)于“不愿回村”的傳言,更是與事實相悖。
他從未抗拒過家鄉(xiāng),只是渴望通過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的吳宗宏,早已在廣州站穩(wěn)腳跟。
從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普通職員做到團隊負責人,他每天要應(yīng)對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假日也常常加班。
但看著銀行卡里的存款不斷增加和家里傳來的平安消息,他覺得無比踏實。
他很少提及《變形計》的經(jīng)歷,對外只說自己是“在廣州工作的普通人”。
而對當時最具爭議的“富爸爸”。
吳宗宏直言,兩家人早已回歸各自的生活軌跡,再無交集。
閑暇時,他會給家里打電話,問起山里的菜地種了什么,幫弟妹規(guī)劃學業(yè)。
當年被城市繁華震撼的少年,如今更懂得平凡生活的重量。
他說節(jié)目沒有帶來直接的改變,卻讓他更早看清了現(xiàn)實:
“大山之外的生活很好,但想要留住,只能靠自己的雙手?!?/p>
面對偶爾重提的往事和質(zhì)疑,他不再辯解。
那些熬夜敲出的代碼、便利店收銀臺的堅守、寄往家鄉(xiāng)的匯款,都是最有力的回答。
吳宗宏的故事,恰似一面鏡子,照見了真人秀時代的荒誕與真實。
鏡頭曾將他塑造成貪圖富貴的“白眼狼”。
但現(xiàn)實中的他,用十三年的隱忍與打拼,活成了自立自強的“頂梁柱”。
那些當年的謾罵與誤解,終究在他從深山走到城市的足跡中,漸漸消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