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濮陽,人們腦海中浮現(xiàn)的更多的是“中華龍鄉(xiāng)”的考古發(fā)現(xiàn)、雜技文化的炫美多彩、顓頊遺都的歷史滄桑,這座浸潤著六千年文明的城市,似乎總與“厚重”“古老”等標簽緊密相連。然而9月25日晚,市龍都劇院內(nèi)響起的流行旋律,卻撕開了濮陽的另一重面貌。
當本土音樂人彈唱起《我和濮陽一般大》《京開大道中段》《雨點淋濕了你住的城市》,舞臺燈光與年輕觀眾的熒光棒交相輝映,“樂動龍都 暢享濮Young”的字樣在大屏閃爍,讓人恍然發(fā)現(xiàn):這座古城正以流行音樂為筆,書寫著充滿活力的青春敘事。
這場音樂會的舉辦,恰是濮陽流行音樂生態(tài)蓬勃生長的縮影。不久前完成的流行音樂委員會換屆,如同為本土音樂發(fā)展按下“加速鍵”,而音樂會便是其交出的首份亮眼答卷。舞臺上,既有矢量樂隊、拾月民謠樂隊的默契配合,也有馬飛、王勝、葉飛、田小慶等原創(chuàng)歌手的個性表達,他們將京開大道的車水馬龍、黃河灘區(qū)的麥浪翻滾寫入歌詞,用方言唱腔與電子節(jié)奏碰撞,讓濮陽的地域符號在流行樂中煥發(fā)新生。
這些作品不再是對大城市流行風潮的簡單模仿,而是扎根于龍都土壤的獨特創(chuàng)作,正如牛宏濤老師《紅崗》里那聲清亮的方言吟唱,帶著泥土的芬芳,卻又充滿現(xiàn)代搖滾音樂的張力。
更令人驚喜的是濮陽流行音樂的“全鏈條活力”。從作品數(shù)量來看,本土原創(chuàng)歌曲已積累數(shù)百首,涵蓋民謠、搖滾、流行等多元風格;從人才儲備而言,一批90后、00后音樂人嶄露頭角,既懂音樂創(chuàng)作又深諳本土文化;從市場反響來講,痛仰樂隊演出2分鐘票房售罄、龍都劇院當晚座無虛席,年輕觀眾跟著旋律合唱的場景,印證了本土流行音樂的群眾基礎(chǔ),濮陽廣電專業(yè)直播、導(dǎo)演團隊更是讓活動精彩不斷、有條不紊。
這種“作品有質(zhì)感、人才有梯隊、市場有熱度”的生態(tài),打破了人們對縣域城市文化活力的刻板印象——原來在歷史的厚重之外,濮陽還有著如此鮮活的音樂脈動。
流行音樂是城市精神的“聽覺鏡像”。當濮陽用原創(chuàng)旋律訴說當代生活,用流行舞臺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質(zhì)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身份的重塑。它不再只靠歷史遺跡“說話”,更能用年輕人的語言與時代對話。
這場音樂會落幕時,全場齊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久久回蕩,古老與年輕在此刻達成奇妙和解:黃河的波濤依舊在城外奔流,但城內(nèi)的流行樂聲,已成為濮陽寫給新時代的青春宣言?;蛟S未來再提及濮陽,人們會記得:它不僅有龍的圖騰,更有年輕人用音樂點燃的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