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先生指出,“知行合一是一個‘講學宗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陽明終身說之不厭。一部《王文成公全書》,其實不過這四個字的注腳”。陽明為什么要講知行合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當時出現(xiàn)了大量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情欲合法化”更是使得知與行之間更加割裂?!督鹌棵贰分械暮芏嗳宋镄蜗笄∈恰爸卸帧钡牡湫停热绮烫N蔡狀元,必然是飽讀詩書,熟知儒家所講的道德仁義,可剛榮歸故里便收了西門慶一百兩銀子的贊助。除了要錢,他還好色,他在西門慶家中留宿,西門慶叫了兩名妓女來陪夜,他喜不自禁,但畢竟是在別人家中做客,自命風雅且中過狀元的蔡御史,還得稍稍顧及一下自己的形象,他還得在兩名妓女中選擇一名。誰能說這中了狀元的人不熟知儒家禮法呢?可為什么卻做不到呢?此外還有諸如應伯爵這樣的人物,他表面遵循禮法,實則精于算計,應伯爵表面上與西門慶稱兄道弟,實則依附于其金錢權勢。西門慶死后,他們立刻轉投張二官,甚至瓜分西門家財產。這樣“知行分裂”的人在書中十分常見,在那個時代比比皆是。
就此,“明末社會思想界的狀況,誠如王陽明所批判的那樣,孔孟真義已經淪為裝點門面、飾智矜愚的訓詁之學、辭章之學和記誦之學。而在社會的現(xiàn)實層面,出現(xiàn)了人人都在‘行善’,而‘惡’卻周流于天下的悖論”。在那個商品經濟沖擊的世界里,善是偽善,知非真知。在格非老師看來,“陽明學說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正是為了‘救世’,或者說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社會現(xiàn)實層面的種種挑戰(zhàn)”。陽明其實自己也在《答顧東橋書》中對這些現(xiàn)象展開過激烈的批判,在他看來:死記硬背的東西多,反而會助長人的傲慢;掌握的知識豐富,反而更方便作惡;見識越廣博,越容易用來強詞奪理;文采越出眾,反而越擅長粉飾虛偽。陽明說的就是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出現(xiàn)的普遍狀況。
當然,中晚明不只有這樣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陽明那個時代科舉制度異化為功名工具,士人“死記硬背而不知義理”,成了只讀“四書五經”參加科舉考試的“書呆子”,書讀了許多,卻完全沒有實踐能力。在陽明看來,這些人有些整天飄在半空想事情,卻死活不肯腳踏實地去做,說到底不過是些不切實際的空想。還有人,知道行為的重要性,卻用我自己“尚未知道清楚”,為“不行”找借口。他們每天都在讀書,都在求知,充滿了無限的求知欲,但除此卻什么也沒有。陽明說這種人,硬把“知道”和“行動”割裂成兩件事,覺得必須先完全搞懂道理才能去實踐。于是他們整天埋頭研究討論、學理論,自以為等徹底學明白了再去行動,結果一輩子都沒去實踐,也就一輩子都沒真正弄明白。
更有甚者,在當時還有不少士大夫用自己所謂的知為自己的利益找理由,他們讀的那些圣人的道理,成了維護自身私利的工具,這突出表現(xiàn)在明代的黨爭與朝廷議事當中。陽明對此批評到,國家之所以治理不好、社會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虛頭巴腦的東西太多,真材實料太少。人人都想著標新立異博眼球,變著法兒用些花里胡哨的東西來嘩眾取寵。
當然,陽明沒有見到,這種現(xiàn)象在明朝將要走向滅亡時更為常見,浙黨、齊黨、楚黨、東林黨,凡是對手支持的,我就以各種圣人言語反對,凡是對手反對的,我也能引經據(jù)典地去支持。針對陽明面臨的處境,陳來先生在《有無之境》中也特別講:知行合一是指向當時日益頹喪的士風。士人的思想狀態(tài)在明代專制皇權的壓迫下,在商品經濟發(fā)展所促成的市民階層的發(fā)達影響下,愈來愈庸俗化,多數(shù)知識分子喪失了理想性的追求,而成為虛偽的利祿之徒。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正是為“吃緊救弊而發(fā)”,為了扭轉磽薄的士風,使圣賢之學大明于天下。陽明認為,從思想上來說,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根源于“將知行截然分做兩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理解,陽明為什么如此強調“知行合一”,為什么陽明會認為不能實踐出來的知識就不是真知。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理解陽明一句話的意涵,即他講“一念發(fā)動即是行”。當然,這里要特別指出,陽明的意思不是說你有一個好想法卻沒有行動,可以稱為行,如果人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并不付諸社會行為,這也是陽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耙荒畎l(fā)動即是行”,陽明的意思是,你有一個惡念,哪怕沒有落實到現(xiàn)實的具體的行動當中,可是你已經有了惡行。因此在陽明看來,你只要有了惡念,就需要做為善去惡的修養(yǎng)工夫,不能因為惡念只在心中就不管。
這里我們可以結合《有無之境》,對陽明講的知行合一做一個簡單的講解。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先要有知識,然后才能有行動。但王陽明認為,真正的知識必然會帶來行動,而真正的行動也必然基于知識。真正的“知”里天然就包含行動的力量,就像你聞到惡臭立刻會厭惡,見到美色立刻會喜歡。如果有人說“我知道孝順,但我做不到”,那其實他并沒有真正“知道”孝順。沒有脫離“行”的“知”,也沒有脫離“知”的“行”,嘴上說一套,實際做另一套,比如聲稱“知道誠信重要”卻坑蒙拐騙,這種“知”是空談,不是真知。如果一個人知道了某個道理,卻不去實踐它,那么在王陽明看來,這個人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道理。陽明認為,真正的道德一定是心(知)和行動(行)同步的。此外,知識要通過行動來體現(xiàn)和完善。只有通過行動,知識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