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西藏網)
轉自: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8月的雪域高原,清晨的風裹挾著清冽的寒意,輕輕漫過曠野。此時,一聲“老師好!”在海拔近3800米的教室里響起,孩子們稚嫩的普通話帶著微微的口音,卻讓課堂氛圍瞬間熱烈起來。經過半個多月的教學,廈門大學竹蜻蜓支教隊的21名青年志愿者,如今已成為孩子們眼中熟悉的“新老師”。
圖為2025屆隊員蘇宏為同學們講授“中華民族是一家”主題課程 攝影:周乃卿
今年8月,支教隊的志愿者們帶著精心準備的課程與物資,從東南沿海的廈門出發(fā),跨越3000多公里抵達西藏昌都市左貢縣。他們分赴當?shù)氐谝恍W和第二小學,為高原學子帶來了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豐富多彩的課程。
在左貢二小的課堂上,11歲的卓嘎第一次自己安裝簡易風力發(fā)電裝置時,眼中滿是驚喜與好奇,當孩子們親手轉動風車、點亮小燈泡的瞬間,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種下。音樂課上,《星辰大海》的稚嫩合唱聲伴著高原的清風飄向遠方;美術課堂,孩子們用五彩畫筆描繪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體育課的定向越野、跳大繩和拔河等項目不僅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收獲快樂,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xié)作的意義。
圖為孩子們在音樂課上學習身體韻律歌 攝影:李昱璇
“教育幫扶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播撒夢想的火種。”2025屆學生負責人周乃卿的話,道出了竹蜻蜓支教隊17年堅守的初心。8月20日與26日,支教隊分別在左貢一、二小圍繞“追夢”主題開展宣講活動,將廈門大學的校園故事與陳嘉庚先生“教育救國”的嘉庚精神娓娓道來,鼓勵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勇敢追逐夢想。“我想考上廈門大學,去看看大海是什么樣子!”六年級學生扎西擁宗在聽完宣講后,認真地在心愿卡上寫下自己的目標。
這份沉甸甸的付出,源于半年前便開始的精心籌備。自2024年12月起,支教隊員便在廈門開啟了緊鑼密鼓的“備戰(zhàn)”:18次例會反復研討課程設計,確保內容貼合高原孩子的認知特點;34次體能訓練強化身體素質,以適應高原環(huán)境;數(shù)十次試講打磨教學細節(jié),力求每一堂課都扎實有效?!拔覀儾幌胱屩Ы坛蔀椤唏R觀花’,要讓每一堂課都有溫度、有分量?!敝Ы剃犻L李昱璇說。
在支教尾聲的告別儀式上,左貢一小的操場上滿是不舍。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次仁拉姆緊緊抱著老師,眼里噙著淚追問:“老師,明年你們還會來嗎?”校長和教師代表為志愿者們獻上潔白的哈達,哈達邊緣的流蘇隨風輕晃,象征著各民族一家親的深情。卓瑪則將一幅親手繪制的畫送給支教老師。畫中,湛藍的天空下,潔白的云朵旁,一群戴著紅領巾的孩子正牽著“竹蜻蜓”飛向遠方?!袄蠋熣f,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夢想就能飛到廈門,飛到更遠的地方?!弊楷?shù)脑捳Z雖稚嫩,卻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廈門大學竹蜻蜓支教隊自2009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一支筆,一本書,一個夢想!”的初心使命,連續(xù)17年奔赴西藏,用青春和智慧點亮雪域課堂。從東南沿海到雪域高原,3000公里的距離,擋不住教育幫扶的腳步;17年的時光,沉淀下跨越山海的深情。支教隊用堅守與付出,將知識的甘霖播撒在雪域高原,讓夢想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為西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注入了青春力量,也譜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動人篇章。(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蘇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