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時分,陽光灑進庭院。王大媽習慣在飯后搬一把藤椅,輕輕合眼小憩片刻。曾幾何時,她覺得午睡是健康長壽的“法寶”??勺罱従永钍宄H⌒λ骸霸偎氯?,怎么一覺醒來就頭昏腦脹,晚上還更難入睡?”這一幕,或許正發(fā)生在許多50歲以上朋友的日常里。午睡,究竟是養(yǎng)身之舉,還是隱形“健康殺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潛意識里覺得“多睡一點身體更好”,甚至有人一午睡就一兩個小時。但近期超過37萬人參與的英國大規(guī)模研究卻給出了新的答案:午睡習慣,和大腦健康以及壽命息息相關,不科學的午睡可能讓健康打折扣。為什么曾被我們視為養(yǎng)生的午睡,反而有可能悄悄損害健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午睡,避免掉入“健康陷阱”?
科學和生活的真實案例往往相互印證,每個人都可能就是下一個“王大媽”或“李叔”,這場關于午睡的真相,請千萬別錯過,本文將帶你認識過了50歲后必須牢牢記住的“午睡三不要”,讓健康午睡變成延長壽命的助力而非阻力。
午睡本是人體的“能量充電站”。權威醫(yī)學期刊《General Psychiatry》刊載的研究顯示,適度午睡能夠幫助大腦“逆齡”2.6~6.5年,大腦的總體容積相比從不午睡者增加15.8cm3。這樣的變化帶來的好處包括思維敏捷度提升、預防癡呆和冠心病風險下降。
科學數據也提示風險的一面。當午睡的時長被拉長,每天超過1小時時,健康隱患就如影隨形。美國相關研究指出,午睡超1小時,老年癡呆風險增加40%,全因死亡風險提升30%。理由很簡單:午睡過長會打亂人體生物鐘,影響夜間深度睡眠,使血壓、血糖調控紊亂,甚至促進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
很多50歲以上人群本身新陳代謝下降、心腦血管風險已有上升,長時間午睡無異于“火上澆油”。在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從午睡不足15分鐘的低風險群體,到午睡超1小時的高危人群,糖尿病、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存在12.6%~18%**的差距。許多老年患者自身的“血脂異?!迸c不當午休直接相關。這與王大媽近期體檢發(fā)現的高血壓、高血脂密不可分。
當然,打響午休“健康保衛(wèi)戰(zhàn)”的核心,并非否定午睡的好處,而是要認清“度”的重要性。
隨著年齡增長,午睡方式越發(fā)講究,否則不但無益,反可能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專家們總結了“午睡三不要”,每一條都關乎健康長壽:
不要趴著午睡:趴在桌上或沙發(fā)上小憩,看似方便,實則隱患多多。長時間趴睡壓迫胸腔,影響心肺供氧,并易導致頸椎肩關節(jié)勞損、手臂麻木,甚至誘發(fā)青光眼風險。對于本就易發(fā)生血流循環(huán)障礙的中老年人來說,這種午睡姿勢更是要堅決避免。
不要飯后立刻午睡:“剛吃完飯就犯困?”餐后一激動就倒頭睡,有人以為有益消化,其實適得其反。飯后血液主要流向消化器官,若立即入睡,大腦供血量減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還可能加重心腦血管負擔。建議飯后靜坐或輕松散步20~30分鐘,再進行午休,更安全健康。
不要午睡過長、過晚:午休時間超過60分鐘,哪怕只是打個“長盹”,都可能讓血壓波動、睡眠周期紊亂。陜西某醫(yī)院對3000余名50歲以上人群抽樣分析結果顯示,午睡控制在15~30分鐘,最佳能量恢復效果,午睡超1小時,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提升約19%。同理,若午睡時間推到下午3點以后,極易影響晚上入睡,形成惡性循環(huán),夜間失眠、焦慮、糖代謝紊亂紛至沓來。
需要提醒的是,血壓低、體重重、有心腦血管病和嚴重睡眠障礙的人群本身就不適合午睡,千萬別強求。
那50歲后該如何科學午睡,把益處最大化?醫(yī)生給出實操建議
控制時間在15~30分鐘為宜,切忌超過1小時。選擇仰躺、側臥等能保護頸腰部的姿勢,避免趴伏。午睡前確保室內通風良好,可佩戴輕薄眼罩營造“小黑屋”環(huán)境,助力深度休息。建議在飯后20~30分鐘后開始午休,設定好鬧鐘,拒絕“睡過頭”。避免劇烈運動后馬上午睡,預防心腦血供失衡。若長期有午睡后頭暈、乏力、心跳異常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評估個體健康狀況。
科學午睡的本質,是對身體節(jié)律、代謝特點和實際狀態(tài)的充分尊重和呵護。好午休如同加油,加得對,能量滿滿,加得錯,容易“熄火”。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千萬人真實身體的共同結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