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吳國、楚國兩國打出“清君側(cè),誅晁錯”的旗號,起兵造反!
更有膠西國、膠東國等其他諸侯響應(yīng),消息很快傳到了長安。
晁錯慌了,怕自己承擔(dān)責(zé)任??!畢竟,他力主削藩是事實,吳王、楚王等諸侯反了,也是事實!加上那個諸侯造反的口號,想想都覺得后背發(fā)涼呀!
那么,誰該為吳王謀反的事負責(zé)呢?得找一個替罪羊??!
袁盎,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人選!
為什么是袁盎?
袁盎曾經(jīng)是吳國的丞相,他曾發(fā)表看法,認為吳王不會謀反!
這一下吳王謀反了,袁盎可以轉(zhuǎn)移大家的視線!
晁錯找來手下侍御史和御史丞,跟他們商量:“兩位,吳王反了!想必你們已經(jīng)聽說了,袁盎這小子,肯定之前沒少收吳王的錢財,他口口聲聲說吳王不會反,這下吳王反了,我打算上書皇帝,治袁盎的罪,審問他跟吳王的謀劃!”
但是,很可惜,晁錯的算盤沒打響,他的兩個下屬并沒有認可他的提議,反而反駁說:“在叛亂發(fā)生之前,如果審查袁盎,或許還能杜絕叛亂,防范于未然。但是,現(xiàn)在各諸侯的軍隊已經(jīng)攻向長安,這時候再審問袁盎又有什么意義呢?況且袁盎也未必知道吳王的陰謀?!?/p>
晁錯看到自己的下屬不太支持自己,開始猶豫不決。
晁錯針對袁盎,真的一心為國嗎?恐怕也不盡然!
為什么這么說呢?
咱們之前提到,袁盎表明觀點:吳王不會謀反。
袁盎和晁錯的關(guān)系不太好,袁盎曾經(jīng)是吳國的丞相,晁錯一心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成績,力主削藩,而袁盎卻總是持相反意見。
他聲稱吳王不會謀反,因此兩人的觀點不同,關(guān)系自然也不好。
晁錯在的地方,袁盎總是躲開;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不去,兩個人從來沒有一起說過話。
兩人觀點分歧本來也就罷了,誰也別搭理誰唄。
但是,晁錯在擔(dān)任御史大夫后,還派人四處搜集證據(jù),搜集袁盎接受吳王劉濞財物的事情,并且確實找到了相關(guān)證據(jù)。
因此,按照法律,袁盎本應(yīng)被判處死刑。
但,漢景帝赦免了袁盎的死罪,只是將他貶為平民。
其實,話說回來啊,袁盎身為吳國的國相,接受吳王的財物,這種事情很難完全避免。
即使法律再嚴苛,人情往來依然難以杜絕。
別說是在西漢時期,就算放到現(xiàn)在,這樣的問題,也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到處都是這種問題,你要用這種問題處理別人,那就是挑戰(zhàn)潛規(guī)則。
很明顯,晁錯利用手中的職權(quán),公報私仇,借著法律條文打擊政敵,雞蛋里挑骨頭,想借機清除異己,晁錯的心思并不單純。
公元前154年吳王、楚王謀反,晁錯聽說后,又想趁機把袁盎徹底除掉,但他的兩個下屬并不支持他。
為什么晁錯要這樣做呢?很明顯,他有自己的打算,咱們分析幾下子。
第一,是針對袁盎。
畢竟袁盎曾是他的政敵,把袁盎處理掉,可以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時也能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添上一筆。
第二,借機斬草除根。
袁盎說吳王不會謀反,這下成了事實,袁盎曾經(jīng)是吳王的國相,把袁盎處置掉,不僅可以找個替罪羊,還可以減輕自己的責(zé)任,又能借機清除政敵,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反正都得罪了,干脆得罪死,讓他再也翻不了身。
第三,晁錯的手下不僅不支持他,這讓晁錯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向漢景帝提出建議。
但是,晁錯往往沒想到,他的手下又將消息告知了袁盎,這為晁錯之死埋下了禍根。
晁錯的這一舉動,明顯心胸狹隘、目光短淺,把路走窄了!
政敵只是政見和價值觀上的對立者,又不是生死之?dāng)场?/p>
然而,在吳楚聯(lián)軍兵臨城下、形勢危急之際,晁錯不想著解決正事,卻仍想著清除政敵,這簡直是心胸狹窄、眼界狹隘。
你讓別人無路可走,別人也會斷你的后路。
作為高位者,可以有對手和政敵,但不能制造對手和死敵,把對手變成死敵,下場往往不會太好!
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guān)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