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無錫市新吳區(qū)春星小學六6中隊的一堂道德與法治班隊課上,一場關于無錫面粉廠的討論意外點燃了隊員們的探究熱情。當話題聚焦到榮氏兄弟創(chuàng)辦面粉廠、以實業(yè)抵抗外國侵略時,隊員沈子宸一句“普通面粉怎么能抵抗侵略”,讓課堂瞬間變成了“問題寶庫”。
為了讓隊員們從歷史現(xiàn)場尋找答案,輔導員帶領全體隊員走進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博物館,開啟了一場“解碼面粉里的民族精神”研學活動。
此次活動是春星小學“行走的思政課”的又一次生動實踐。近年來,學校堅持以“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以“場館研學”延伸課堂邊界,為避免紅色教育紙上談兵,學校建立了“1+N”場館聯(lián)動機制,其中,“1”是指核心紅色場館,“N”是指校內延伸陣地,通過任務化設計、場景化體驗,讓學生在博物館里讀懂歷史,悟透精神。
提前“備課”,讓場館資源“適配”學生認知?;顒忧?,學校與博物館溝通,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共同設計“研學任務單”,確保研學有目標、有方向。
現(xiàn)場“導學”,讓學生成為研學“主角”。學校采用“小助手+小組合作”模式,博物館配備“小榮”專屬講解員,用學生易懂的語言解讀史料;教師僅在旁引導,不直接干預,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悟“自強不息”精神。
校內“延伸”,讓場館研學“不脫節(jié)”。學校在校內設立“紅色研學角”,展示學生在博物館搜集的資料、拍攝的照片、繪制的思維導圖,同時播放活動視頻,讓未參與的學生也能感受氛圍。
“紅色教育的關鍵在于讓精神‘落地’,而非停留在‘知道’層面?!贝盒切W黨支部書記、校長莫宇紅說,學校為此設計“三級成果轉化”路徑,讓學生將研學收獲轉化為精神認同與行動自覺。
第一級轉化是撰寫研學報告,內容需包含“我的疑問”“找到的答案”“印象最深的故事”“我的感悟”四個部分,教師逐份批改,對感悟深刻的報告進行批注鼓勵,幫助學生梳理研學邏輯。第二級轉化是以班級為單位召開尋訪分享會,每組推選代表展示研學成果,其他學生可提問、補充。第三級轉化是以研學活動為契機,發(fā)起“‘小行動’傳精神”實踐活動。
此次“面粉研學”是春星小學長期探索“本土紅色教育模式”的一次實踐活動,其核心經驗在于不依賴“遠方的紅色景點”,而是深耕本地資源,以“問題”為紐帶、以“場館”為舞臺、以“實踐”為落腳點,讓紅色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認知。
春星小學將繼續(xù)優(yōu)化“問題驅動+場館聯(lián)動+實踐內化”的經驗體系,聯(lián)動革命烈士陵園、無錫博物院等更多本地紅色場館,開發(fā)系列研學課程,讓更多學生在“家門口的紅色課堂”中,讀懂歷史,傳承精神,成長為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張?zhí)煊瑁?/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