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日本還處在經(jīng)濟巔峰,人均GDP比美國還高。去日本打工幾乎成了很多中國人改變命運的機會。那時候上海的工資,一個月也就一百來塊,而日本哪怕是餐館洗碗、工廠流水線,月薪都在三十萬日元以上,折合下來比國內(nèi)高出上百倍。
有人一心想留下,不惜通過結(jié)婚或者做最辛苦的低端工作,熬到拿到身份,最終融入當(dāng)?shù)厣鐣?,換來一份安穩(wěn)的生活;也有人算得很明白,只打算把日本當(dāng)跳板,咬牙干上三五年,攢下一筆錢立馬回國。
要知道,1993年上海人均月工資大約只有四百多元,當(dāng)年漕溪北路樓盤的廣告價是一平方米980元。一套30多平的小戶型要兩三萬塊,普通兩居也不過十幾萬。而彼時在日本,一個普通工薪族月薪在三十到四十萬日元之間,兩年下來,即便扣掉生活開銷和稅費,仍能攢下三四百萬日元,折算成人民幣二三十萬。這筆錢拿回國內(nèi),完全可以買下一套上海住宅。換句話說,在日本拼命打工兩三年,就能完成國內(nèi)工人要二三十年才能積攢到的財富。
后來事實證明,那些及時抽身選擇回國(2011年前回國)的人,幾乎等于坐上了財富的電梯。中國在08年后進入了人類歷史罕見的發(fā)展期,經(jīng)濟騰飛,房價一路飛漲,要是當(dāng)年隨手買的兩套房,如今足以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而那些留在日本的人,雖然身份穩(wěn)了,生活安定,卻依然只是日本社會的普通一員,財富的積累早已被遠遠甩開。
更諷刺的,是另一類故事。有人當(dāng)年賣掉北京的一套房,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去了美國,以為刷盤子、干苦力幾十年能攢下一筆養(yǎng)老錢。結(jié)果幾十年過去,省吃儉用帶回國的積蓄,卻連北京的一間廁所都買不起。
日本的打工潮也好,美國的刷盤子故事也罷,說到底都是同一個道理:人在時代的洪流中,最重要的是看準(zhǔn)方向,日語里有一句話,“住めば都”,意思是住久了哪里都能成為家鄉(xiāng)。
但放在那一代人的選擇里,更真實的說法或許是:“お金を儲けば都”,哪里能賺錢,哪里就是好地方。家鄉(xiāng)不僅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給家人一個更好未來的底氣。這個故事到今天仍然有啟發(fā):努力當(dāng)然重要,但選擇的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