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深圳,某國際書院的家長們舉著"退還學費"的牌子站在緊鎖的校門前,雨水打濕了他們手中那份顯示"已繳學費 15 萬" 的銀行回執(zhí)單。
同一時刻,倫敦某私校的家長收到郵件:從2025年1月起學費上漲 20%,年度費用突破2萬英鎊,附加說明里寫著 "含政府新增增值稅"。
而上海浦東的家長群里,有人曬出平和雙語學校的繳費通知:小學部每學期 5.1 萬元,較去年上漲 16%。
這三個跨越國境的場景,勾勒出國際教育的 "冰火兩重天":一面是中小機構的接連倒下,一面是頭部學校的逆勢漲價。
教育部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中國國際化學校在校生數(shù)量首次負增長2.1%;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更預警,2025年將有12所私校關閉,近5000名學生轉投公立。
當教育投資遭遇經(jīng)濟寒流,無數(shù)家庭該如何穿越這場教育寒冬?
國際教育的冬天,比想象中來得更猛烈。
2025年開年不到半年,深圳智胤國際書院、香港朗思國際學校、東莞東華文澤外籍學校等接連加入"停辦名單",每所學校的倒下都牽扯出一連串家庭的焦慮。
深圳厚德書院的倒閉堪稱典型案例。這所曾獲 "優(yōu)質特色民辦學校" 稱號的明星校,因1.4億元巨額債務和租金糾紛,2024年失去招生資格,近1300名學生被緊急分流至深圳中薈高級中學。
家長們不僅要面對孩子學習環(huán)境的劇變,更揪心于已預交的高昂學費 —— 有家長曬出轉賬記錄顯示,僅2024年1月就繳納了12萬元學費,最終只追回 60%。
香港朗思國際學校的停辦則暴露出更深層的財務陷阱。
2025 年 7 月宣布停辦后,家長們發(fā)現(xiàn)繳納的 20 萬港元建校債券面臨打水漂風險,經(jīng)過艱難協(xié)商才達成 "先退 50%,剩余 2026 年結清" 的方案。這種債券模式在香港國際學校圈并不罕見,2024 年漢鼎書院就因資金鏈斷裂拖欠家長 3000 萬港元債券。
與這些學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頭部校的漲價底氣。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 2025 年學費調整后,小學部全年費用達 10.2 萬元,較三年前累計上漲 35%;英國伊頓公學雖通過建筑項目退稅獲得 480 萬英鎊補貼,仍將本土學生學費上調 15-20%。
這種分化背后,是教育市場的殘酷洗牌。
政策變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國工黨政府 2025年1月起對私校征收20%增值稅的政策,導致平均學費漲至 1.8 萬英鎊,迫使大量家庭轉向公立。國內則受出生率下降影響,東莞東華文澤這類外籍學校因生源不足長期虧損而關停,印證了 "在校生人數(shù)過少、硬件過好的學校需謹慎選擇" 的擇校箴言。
當國際學校的路走不通,轉學成為無奈選擇,但這條轉型之路布滿看不見的障礙。寧波教育部門數(shù)據(jù)顯示,32%的國際轉公立學生在3個月內遭遇適應難題,這些困難遠超家長預期。
課程銜接的斷層最令人頭疼。
深圳智胤國際書院分流學生家長發(fā)現(xiàn),DSE課程體系里強調的探究式學習,在轉入的公立學校變成了大量刷題訓練。有學生數(shù)學測驗從國際校的 A 等級驟降到及格邊緣,因為 "在原來學校學的是用統(tǒng)計模型分析社會問題,現(xiàn)在要背熟因式分解的十種技巧"。新東方調研顯示,68% 的轉學生需要 3-6 個月才能適應公立課程,數(shù)學、物理成為重災區(qū)。
師資動蕩加劇了適應難度。
2024 年以來,北京、上海多所國際學??s減外教崗位,深圳某雙語校家長反映 "原來的外教團隊走了一半,新老師連學生名字都記不全"。這種動蕩在轉學后更加明顯,有家長統(tǒng)計,孩子半年內換了 3 位數(shù)學老師,"剛適應一種解題思路又要重新學起"。
財務損失更讓家庭雪上加霜。
深圳厚德書院家長平均損失 4-8 萬元學費,香港朗思家長則面臨 10 萬港元債券無法按期收回的風險。更棘手的是時間成本 —— 香港插班申請截止日期臨近時,朗思家長不得不在一周內完成擇校、面試、注冊全流程,有家長形容 "像在趕末班車,根本沒時間貨比三家"。
教育理念的碰撞則帶來深層困惑。
國際學校 "不排名、重個性" 的氛圍,與公立學校 "按時交作業(yè)、排名公開" 的規(guī)則形成強烈反差。
上海一位轉學家長記錄:孩子第一次因作業(yè)拖延被批評時辯解 "原來老師說可以協(xié)商截止日期",得到的回應卻是 "這里不是國際學校"。
這種文化沖擊需要長期調適。
面對不確定性,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構建教育抗風險體系。學校、家庭和政策層面的三方合力,才能為孩子搭建安穩(wěn)的成長路徑。
擇校三原則成為家庭的第一道防線。
首先核查辦學資質:A-Level/IB 學校需有官方授權,DSE 學校要查香港考評局認證,深圳智胤事件后家長們才意識到 "有辦學許可≠資金安全"。其次關注在校生規(guī)模,東莞東華文澤學校倒閉前,每個年級不足 15 人卻維持著 30 人的師資配置,這種失衡早已預示危機。最后測算真實成本,除學費外,課外輔導、研學等開支需納入長期規(guī)劃。
動態(tài)評估機制能及時預警風險。
建議每學期關注三個信號:招生人數(shù)連續(xù)兩學期下降超 30% 需警惕停招;外教離職率超 20% 可能影響教學質量;海外錄取排名持續(xù)下滑則要重新評估學校實力。英國部分家長就是通過學費異常上漲(超通脹率 5 個百分點)提前察覺學校財務危機,及時轉學規(guī)避了損失。
轉學過渡方案需要科學設計。
北京師大實驗中學國際部經(jīng)驗顯示,轉入雙軌制學校的學生 85% 能在 1.5 個月內適應,遠快于純公立學校。具體可分三階段:提前 3 個月補習目標校核心課程,保留英語閱讀習慣;過渡期選擇有雙軌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兼顧知識銜接與模式轉換;入學后每月與班主任溝通,必要時協(xié)商 "暫時不參與排名" 等適應措施。
政策層面也需建立防護網(wǎng)。
借鑒英國私校監(jiān)管經(jīng)驗,教育部門可定期發(fā)布 "生存狀態(tài)報告",對招生率低于 60% 的機構重點監(jiān)管。更重要的是建立課程銜接指南,明確 IB 數(shù)學 "函數(shù)" 對應公立高一內容等銜接點,減少轉學斷層。留學服務中心應加強政策解讀,像英國增值稅政策實施前,及時提醒家長 "2025 年入學成本將增加 20%"。
國際教育的寒冬,實則是去泡沫的過程。當 "國際化" 褪去光環(huán),家長們開始重構教育投資的底層邏輯。
1、多元化布局成為新趨勢。2025 年全球招生調查顯示,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成為熱點,這些地區(qū)學費僅為英美國家的 50-60%。廣州陳先生的選擇頗具代表性:放棄一路國際校的規(guī)劃,轉而讓孩子就讀公立雙語校,"平時學國內課程打基礎,周末上跨文化體驗課保持視野,12 年能省近 200 萬"。
2、混合式學習模式逐漸成熟。深圳某雙語校推出的 "1+3" 學制很受歡迎:第一年夯實國內基礎課融入語言預備內容,后三年對接加拿大課程,學費降低 30% 后招生反而上漲 20%。這種兼顧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模式,有效降低了教育風險。
3、對于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家庭,財務安全需放在首位。英國哈羅公學等頂尖私校通過海外分校建設分攤稅務成本,將國際生學費漲幅控制在 8-12%,低于本土學生的 15-20%,這種 "全球運營" 模式值得關注。家長也可借鑒 "教育基金" 策略,按學費的 10% 預留應急資金,應對可能的退費風險。
國際教育的變局,本質上是一次價值重構。當我們看到深圳智胤家長舉著的退費標語,聽到上海母親計算學費漲幅的嘆息,更應明白:最好的教育選擇,永遠是那個適合孩子個性、匹配家庭資源、順應時代趨勢的方案。培養(yǎng)孩子在變化中尋找方向的能力,才是最堅實的抗風險能力。
本文作者:云帆待航
一位準留學生媽媽,家有初二女就讀上海公辦校,早有留學打算。深耕留學教育資訊,閑時讀教育書、寫陪讀隨筆,與同路家長圍爐共話前路星光,靜候云帆揚起,載夢越重洋。
當孩子踏上留學之路,父母既欣慰又牽掛。那些關于擇校、申請、送別、跨時差溝通的經(jīng)歷與感悟,都是值得分享的寶貴財富。
《留學生日報》是230萬留學生家庭的交流平臺。我們誠邀留學生和準留學生家長加入“家長委員會”,用真誠的文字記錄孩子的留學故事:可以是海外趣事、陪伴中的困惑與經(jīng)驗,或對留學意義的思考,這些都能給其他家長帶來溫暖與啟發(fā)。
加入后,您的作品將發(fā)布在頭部留學媒體平臺,結識志同道合的家長,甚至幫助更多留學生家庭走出迷茫。我們提供報酬與家長私享會機會,助您與教育專家面對面交流。
期待您的加入,用文字傳遞愛與希望。有意請聯(lián)系我們。
添加編輯微信
詳情請見:
近期直播推薦
掃碼進群,解鎖求職全攻略!
還在為投簡歷焦頭爛額?還在苦等內推無門?留學生日報求職群,為你搞定這些煩惱:
?求職資訊不定時更新,搶先一步拿offer
?簡歷修改 + 面試策略,助你精準定位崗位
?海內外名企內推名額,直達HR郵箱
? 不定期線下招聘會 & 求職沙龍,拓圈拓崗
? 行業(yè)大咖空降分享經(jīng)驗,答疑解惑
? 還有機會獲得限量驚喜福利,等你來拿!
留學生日報希望陪你走好求職這段路,掃碼進群,一起上岸!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