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72歲的王大爺在社區(qū)廣場健步如飛。他最近成了小區(qū)的“控糖達人”,每天想著怎么吃得開心還不讓血糖蹭蹭往上爬。聽說“粉條是控糖神器,不會升血糖”,王大爺立刻放下白米飯,專挑粉條煮菜。每次聚餐,總有人夸他“別看你吃得歡,血糖準沒事”。
可誰也沒想到,幾個月后體檢時,王大爺?shù)目崭寡遣坏珱]降,反而高得讓醫(yī)生皺起了眉頭。原因出在哪?粉條到底是糖尿病人福音,還是“披著羊皮的狼”?“粉條控糖說”究竟是科學,還是美麗的誤會?今天,我們就來徹底拆解這個老少皆迷惑的問題。
走進超市,仿佛在碗面前迎來“救星”,粉條。通體清亮、口感Q彈,與雪白的米飯和面條完全不同,因此讓不少人誤以為粉條“不含碳水”。但其實,粉條的核心成分就是淀粉,常見的原料有紅薯、豌豆、綠豆等。與“主食三兄弟”相比,粉條屬于“高升糖食物同盟”,其中的淀粉與米飯、饅頭無本質(zhì)差別。
那么,“假淀粉”一說從何而來?這其實源于對淀粉結(jié)構(gòu)的誤解。粉條中的淀粉主要以“支鏈淀粉”為主,這種淀粉在體內(nèi)分解、吸收速度快,升血糖能力強。相較于“直鏈淀粉”(消化慢,升糖慢),支鏈淀粉更容易讓餐后血糖極速上升。部分人聽說冷卻后的粉條能產(chǎn)生“抗性淀粉”,被人體難以消化吸收,但根據(jù)《中國食品學報》2022年刊文,即便粉條冷卻過夜,其抗性淀粉含量也僅占6%-8%,也就是說,大部分淀粉仍舊會被人體吸收,對血糖波動影響巨大。
不少朋友還會用感覺判斷:“我覺得吃粉條不膩,血糖應(yīng)該沒事吧?!钡聦嵡∏∠喾?,粉條升糖指數(shù)(GI)高達70以上,與白米飯、饅頭如出一轍。吃一碗粉條,血糖反應(yīng)和吃主食基本無異。千萬別被口感或外表蒙蔽,別讓“滑溜溜”的假象誤導血糖人生。
王大爺?shù)摹胺蹢l控糖史”并非個案。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曾統(tǒng)計一批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記錄,發(fā)現(xiàn)不少人用粉條替代米飯,自以為聰明地“規(guī)避升糖”,結(jié)果餐后血糖較正常飲食組高出15%-20%。長期下去,血糖波動幅度大,反而容易導致胰島功能衰竭,甚至加重胰島素抵抗。
為什么說容易忽視這一點?有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常會被粉條“大體積低重量”所誤導??此瞥粤藵M滿一碗,實際干粉攝入量并不大,于是掉以輕心,猛夾幾筷子。粉條本身蛋白質(zhì)、維生素、礦物質(zhì)非常有限,營養(yǎng)密度低,實際只提供了“空熱量”,遠不及全谷類主食來得健康。
再來說說所謂的“抗性淀粉救場”,即使有,含量也有限。經(jīng)過冷卻后,最多提升2%-3%的抗性淀粉含量,但無力改變其高升糖特性。某些自媒體口中的“控糖神食”說法,未免夸張得離譜。如果糖尿病人長時間“自我感動式飲食”,盲目迷信“粉條無害”,很可能讓血糖悄悄“步步高升”。
那么,糖尿病人真的就要把粉條打入“黑名單”嗎?其實,也無需“談粉色變”,關(guān)鍵是怎么搭配、怎么吃。
建議在飲食中將粉條視為“偶爾調(diào)劑”,而非主糧。如果實在嘴饞,可以將粉條和大量蔬菜、蛋白質(zhì)豐富的食材(如豆干、雞蛋、牛肉)一起搭配食用。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可部分延緩糖分吸收,減少餐后血糖峰值。而提前進食蛋白質(zhì),也有助于降低血糖驟升。
如果特別喜歡涼拌或燉煮粉條,不妨選擇冷卻后的粉條,雖作用有限,但略可增加抗性淀粉。每次量別貪多,控制在50克干粉條以內(nèi),并將主食總量納入日常計算。如果當天攝入了粉條,應(yīng)適當減少米飯、饅頭等碳水攝入,確??偀崃?、總碳水不過量。
牢記: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并非“絕對禁食”,而是“科學平衡”。任何一種主食、碳水,如果“適量、科學、合理搭配”,都能在控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關(guān)鍵要避免“聽信偏方,過度依賴”,更不能忽略日常監(jiān)測血糖、定期復(fù)查身體的重要性。
謠言止于真相,粉條絕非“假淀粉”,更不是糖尿病門診的“特供主食”。它的升糖能力不輸米飯,常吃反而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加重代謝負擔。科學飲食不只是追求口感的滿足,更是對身體負責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