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吃貨研究所
俗話說:“想象力有多豐富,案板就有多寬廣(并不,我瞎說的)?!比藗儼褵o限的才情和創(chuàng)意盡情施展,只在方寸之間,便創(chuàng)作出了種類繁多、精彩豐富的地域飲食文化。月餅也如是。
01 這個大餅是月餅?
/ 這個綠豆酥也是月餅? /
- 青海大月餅
清晨的德令哈,空氣中早早地有了涼意。盡管只是初秋時節(jié),但行走在街面上的匆匆行人,已經(jīng)開始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了一種被溫暖的食物緊緊包圍的強烈渴望。于是,當不遠處的饅頭鋪開始氣定神閑地向外飄出一連串長長的熱氣,人們總是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老板娘,還有幾分鐘出鍋?”我站在籠屜旁不住地張望?;\屜摞得很高,一層疊著一層,老板娘要站在板凳上,才能掀開最頂層?;\屜的下面,看不見的熱水正在全力翻涌,催促著籠中的熱氣,一路小跑,竭力地“爬樓”。
“來咯,起鍋!”話音未落,老板娘的一只腳已經(jīng)麻利地踏上板凳了。
“嘩——”眼前白茫茫、霧蒙蒙一片,跟小時候電視機里,電視劇《西游記》中神仙騰云駕霧出場似的。最上層是饅頭,白胖、鼓溜的,如嬰兒飽滿的手臂;第二層是花卷,面團里加了紅曲,粉嘟嘟的,活賽開得正盛的玫瑰。
“還有什么呀?”
“月餅?!?/p>
“啊?”
烘烤的“自來紅”、“自來白”吃得多了,冷藏的“冰皮”也嘗了不少,可這蒸在籠屜里的月餅,還真是頭一次聽說。正納悶著呢,老板娘把籠屜掀開,揭曉了“謎底”。
“可是……這,這是月餅?”我指著碩大的籠屜中,同樣碩大的彩色發(fā)面團兒發(fā)著呆,心下想著:我讀的書的確少,但是我肉多啊,你可休想騙我,這是哪門子月餅?”老板娘口中的月餅同樣被染得紅紅的,而且開著花兒,像是正譏笑于我的少見多怪。
“那先來一個吧!”我瞪著碩大的“月餅”出神。說是月餅,它卻足有歐洲的農(nóng)夫面包般大,這下好了,未來三天的口糧都有著落了!
“紅的是紅曲,綠的是什么呀?”我指著月餅上帶顏色的部分問。
“香豆。”
后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青海的中秋月餅有大月餅和小月餅之分,均用蒸籠做成。大月餅一扇蒸籠只蒸一個,小月餅根據(jù)蒸籠大小,一扇蒸籠可蒸4-8個。制作時,人們將色香兼?zhèn)涞目喽狗?、紅曲、姜黃等分別研細作為“色素”,然后在發(fā)酵搟開后的面餅上,涂一層清油,撒一種“色素”,接著把它們卷起來,揉成圓塊,又搟開,再涂清油,加另一種“色素”。就樣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層加進去,有時還加紅糖之類的糖粉。因此,當你切食蒸好后的月餅時,會看到十層、八層的月餅層,不僅五色俱全,而且芳香可口。
- 內(nèi)蒙古豐鎮(zhèn)月餅
其實,除了青海的發(fā)面大月餅,內(nèi)蒙古的豐鎮(zhèn)月餅也很“顛覆”我們心目中對傳統(tǒng)的印象。豐鎮(zhèn)月餅的口感和外形更接近于紅糖味的酥餅,餅皮焦黃,外脆內(nèi)酥,餅面綻開如花一樣酥酥的裂紋,看著就饞——想咬、想嚼。用手掰開,餅茬毛碌碌、直酥酥的,散著油、糖、面混合后經(jīng)過火焙的特有香味,餅糝在餅坯的紋理中將嵌欲嵌,呼之欲出,食之欲醉。咬一口下去,脆、松、軟。在我看來,豐鎮(zhèn)月餅是餅子中的極品,早晨一碗稀粥一個月餅,足夠讓我美滋滋獲得一天的快樂。
- 臺灣綠豆椪
臺灣地區(qū)除了傳統(tǒng)的月餅,還有一種特別“月餅”。它以多層酥皮包綠豆沙為主。
在臺灣,純綠豆沙內(nèi)餡的叫“綠豆椪(pèng)”,酥皮紅豆餡內(nèi)包一顆完整的咸蛋黃的則叫“蛋黃酥”,其他還有酥皮芋泥、酥皮棗泥餡的。如今,也有改良式的蛋黃酥把日式麻薯餡加入了其中。
- 韓國“月餅”
把目光挪到國外,無獨有偶,在韓國,人們同樣也有慶祝中秋節(jié)的習(xí)慣。只不過韓國的“月餅”,其實是一種糯米包裹餡料的甜餃子。它們的表皮通常是白色的,也有的被果蔬染成了彩色,內(nèi)餡兒則主要由紅豆、芝麻、栗子等構(gòu)成。包好的“月餅”一律擺在鋪著松針的蒸籠里蒸制,出鍋時便自然帶著植物淡淡的香氣,在韓國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朋友由衷感嘆:在韓國人眼里,真是萬物皆可“年糕”??!
02 究竟什么是月餅?
/ 也許月餅沒有標準定義 /
其實月餅的標準,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沒有標準。在中國,只要是應(yīng)季食用的餅類,都可以稱為“月餅”。甚至它是不是“餅”都沒有關(guān)系,很多時候,所謂“月餅”,其實更接近“糕”。
換言之,所謂的“月餅”,與某種味道、某種食物沒有實質(zhì)的關(guān)聯(lián),更多時候,它和“民族”“國家”一樣,是一個被多數(shù)人潛移默化接受和認可的概念。
雖然“餅”字很早就已出現(xiàn),但餅的本意,最初就是面團。今天,大部分以烘烤為主流制作方式的月餅,其實都脫胎于胡餅——它的制作方法類似于燒餅,把面團壓成扁圓形后,用烘烤的方式使其香脆。
如今市場上最常見的月餅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油酥月餅。將油脂與面粉充分混合后烘烤,可以得到類似于發(fā)酵的效果,多孔、疏松、香脆,類似餅干或者蛋糕。
這種油皮包裹餡料,這是最傳統(tǒng)和粗放的糕餅做法,只保留在極少古代陸路不便的地區(qū),諸如浙江的衢州、溫州,福建的閩侯等等。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云南的滇腿月餅。
從月餅的源流上來看,這些油酥月餅,或許是今天月餅譜系中最古老的遺存。
第二種屬于酥餅。人們將油酥與水油皮繁復(fù)交疊搟壓,經(jīng)過烘烤,得到層層疊疊的起酥,就做成了一碰掉屑、一咬滿口化渣的酥餅。因為不易長途運輸,且容易變質(zhì),這種酥餅常常局限于某個地區(qū)。在遇上本地特產(chǎn)餡料后,它的名字就變成了蘇式月餅、徽式月餅、秦式月餅、寧波月餅、潮汕朥餅……
事實上,除了餡料選擇與某些制作細節(jié)不同之外,它們都是一母所生。
第三種是在前文油皮餅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糖漿和堿。糖漿可以為餅皮上色,讓烘烤后的成品帶著漂亮的棕紅色澤,并延長保質(zhì)期。
這種方式做出來的餅,常??梢赃_到1比5,甚至更高的皮餡比例,這是其他種類的月餅都無法企及的。今天,堿皮月餅還有一個更廣為人所知的名字——廣式月餅。其實“廣式”并不指廣州才有,各地經(jīng)由標準化生產(chǎn)的月餅,大多都依據(jù)堿皮來做。它的得名,或許反映了清代廣州領(lǐng)開埠風(fēng)氣之先,最早接觸并引入西方烘培面點的歷史;又或許說明了廣式點心與堿皮月餅的包容關(guān)系。
雖然關(guān)于各種月餅滋味好壞的爭議從沒停止,但因為顏值在線、容易運輸、且自然防腐,最晚到了民國中葉,廣式月餅已經(jīng)成為中國月餅的標準。
90年代后,基于廣式堿皮月餅的形狀質(zhì)地,中國人又有許多新想法。比如臺灣人,將日本和菓子中的“桃山皮”,裝上傳統(tǒng)臺式蛋黃酥的餡兒,發(fā)明了臺式桃山皮月餅。桃山皮是白蕓豆沙,摻入牛奶、奶油后調(diào)制而成的一種細膩柔軟的餅皮,用以替代面粉皮。
再比如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冰皮月餅,為了展現(xiàn)晶瑩剔透的效果,常常以糯米粉做皮,包裹顏色鮮艷的餡料。低溫冷凍固化了本來軟塌的粉皮,讓它也帶有近似于堿皮的包覆效果。
與此同時,由于物流網(wǎng)的成熟,過去不適合長途運輸?shù)母鞯厮制ぴ嘛?,比如蘇式鮮肉月餅、云南的鮮花餅云腿餅、潮汕的朥餅,紛紛走出故地,走向越來越大的世界。
一枚小小的月餅,就能窺見世界的紛繁和精彩,不如立個flag:繼續(xù)闊步廣宇吧!看盡不曾見過的風(fēng)景,啃遍不常吃到的月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