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一側(cè),矗立著一座舉世無雙的城市。今天,它叫伊斯坦布爾。但在漫長的歷史中,它曾是君士坦丁堡,而在其締造者和無數(shù)居民心中,它更是新羅馬,是羅馬帝國不朽的延續(xù)。
公元4世紀(jì),羅馬帝國危機(jī)四伏。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將帝國撕裂,而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統(tǒng)一帝國的過程中,做出了一個(gè)改變世界歷史的決定:在古老的希臘殖民地拜占庭之上,建立一座全新的、屬于基督教時(shí)代的帝國首都。此時(shí),名分之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對西方拉丁世界而言,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東方的新城”;對東方希臘世界而言,這里就是“羅馬”。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后一個(gè)皇帝被廢黜,羅馬城淪于“蠻族”之手。這一刻,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這座城市而言,意義非凡。 東方帝國以唯一正統(tǒng)羅馬帝國自居,延續(xù)羅馬法統(tǒng)與制度。而學(xué)者后世稱其為 “拜占庭帝國” ,此名稱在客觀上削弱了其“羅馬”身份的宣稱。
西羅馬滅亡后,教皇加冕查理曼為 “羅馬人的皇帝”,此后其政權(quán)逐漸演變?yōu)樯袷チ_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并立。雙方各自以 “羅馬” 自居,互相否認(rèn)對方的合法性。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用重炮轟塌了千年不倒的城墻,征服了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的名字與命運(yùn),再次迎來劇變?!耙了固共紶枴痹醋韵ED口語“進(jìn)城去”,指代“那座城”。征服者采納此名,逐漸取代“君士坦丁堡”。奧斯曼蘇丹自稱“凱撒”,宣稱承接羅馬法統(tǒng)。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領(lǐng)導(dǎo)下的新政府堅(jiān)定地推行世俗化與民族主義改革。作為去奧斯曼化、確立土耳其民族認(rèn)同的一部分,官方正式將城市的國際名稱從“君士坦丁堡”定為 “伊斯坦布爾”。
“羅馬不在羅馬”,因?yàn)樗缫鸦頌橐粋€(gè)不朽的理念,隨著歷史的浪潮,從臺伯河漂洋過海,植根于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終融入伊斯坦布爾的街巷與人民之中,成為一個(gè)永遠(yuǎn)被訴說、被爭奪、也被深深懷念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