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有時莫名感到倦怠——
早上睜開眼就覺得沉重,白天靠喝咖啡、奶茶強撐精神,努力扮演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下班回家后卻連回復一條消息的力氣都沒有。
有時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每天被工作和生活榨干,只想窩在家里玩手機,拒絕社交,連曾經熱愛的事情也變得麻煩而遙遠。
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huán)在研究“繭居族”(Hikikomori)時,描繪了這種狀態(tài):
一個人長期自我封閉,切斷幾乎所有的社會聯系,蜷縮在如同蠶繭般的私人空間里。
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真正“繭居”,但或許,都正處在某種程度的“心理繭化”中。
工作的重壓、信息的轟炸與人際的復雜,悄悄消耗著我們有限的心理能量,讓人不自覺地縮回一個更小、更安全的角落。
這恰恰提醒我們: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照顧好自己的內心,已經是我們維持正常生活、避免精神崩塌的必要能力。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今年世衛(wèi)的主題是,呼吁大家正視和關懷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此,今天壹心理想和你分享9個改善心理健康的小tips,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哪怕只做到第一個都會讓你過得好很多。
希望大家能早點意識到,只要身心健康,一切都沒什么大不了。
培養(yǎng)“情緒靈活性”
允許任何情緒發(fā)生
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不是逼自己變得更堅強,而是學會溫柔對待自己的內心。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比對別人更苛刻,不允許自己脆弱、悲傷、痛苦,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就非常慌張:
“我是不是太悲觀了?是不是有心理問題?”
“我總是想太多,要怎么改掉這個壞習慣?”
可正如弗洛伊德認為的:未被表達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埋藏在潛意識中,有朝一日會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fā)出來。
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永遠陽光積極,而是能允許并接納所有情緒的存在。
心理學中把這種能力稱為“情緒靈活性”。
它意味著:當負面情緒出現時,你不是急著壓制它,而是留出一點空間去觀察它、允許它存在。
有一個實用的小技巧叫做“情感標簽化”(affect labeling),即給情緒命名。
比如,當你心煩意亂時,先不要轉移注意力,而是練習說出情緒的名字:
“我現在有點‘焦慮’,因為明天要開會?!?/strong>
“我感到很‘失望’,因為期待的事情沒有發(fā)生?!?/strong>
當我們能精準地說出具體的情緒時,大腦中與恐懼反應相關的杏仁核就會安靜下來,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會被激活,情緒的強度自然會下降。
當情緒從“模糊”到“被看見”,反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
當你能夠允許任何情緒的發(fā)生,允許萬事萬物自由地穿過自己,不糾纏、不內耗,你的內心就會平靜而自由。
踐行“身體慈悲”
停止與身體的對立
今年的脫口秀舞臺上,演員王小利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當我開始責怪自己的時候,我一下就驚醒了。我想我的身體已經陪我做了那么多事了,它都已經這么辛苦了,你不應該責怪它,你應該愛你的身體?!?/strong>
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和身體“對立”:嫌棄自己不夠好看、不夠高、不夠瘦,或者為了追求成功而透支身體,直到病痛突然來襲。
心理學研究表明: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
長期忽視或敵視身體,不僅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郁,也會削弱自尊與幸福感。
反之,當我們開始以慈悲的態(tài)度對待身體時,心理健康也會隨之改善。
這就是“身體慈悲”的核心,它包括:
感激身體的功能:
你的身體遠比你想象中的更愛你。
你可以每天花30秒,從具體細節(jié)中感謝身體的付出。
比如:“謝謝我的眼睛,讓我看見美麗的日落”“謝謝我的胃,努力幫我消化食物”。
傾聽身體的直覺:
身體常常比理性更快發(fā)出信號。
尊重身體的第一感受,餓了就吃,困了就休息,不舒服時就允許自己停下來。
不要總用“我應該堅持”“我是不是太矯情了”來否認它們。
與身體合作,而不是對抗:
身體不是需要“馴服”的敵人,而是陪你走過一生的伙伴。
到最后你會發(fā)現,心理的安定感,往往從善待身體開始。
為自己打造一個
“日常能量補給站”
最近,“低能量”“老鼠人”這類說法在網絡上流行。
越來越多人執(zhí)著于探索“如何快速恢復能量”,卻常常忽略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實是:
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打造一個專屬的、觸手可及的“能量補給站”。
低能量的人在感到疲憊低落時,往往什么都懶得做,陷入反復刷手機和自責的惡性循環(huán)中。
這正是心理學所說的“行為退縮”。
而“能量補給站”的核心原理,就是基于行為激活理論,去做一些簡單、愉悅、能帶來掌控感的行為,主動提升情緒,而非被動等待變好。
你可以準備一份“自我愉悅清單”,寫下能讓自己瞬間回血的小事。
比如:聽一首老歌、洗個熱水澡、換上干凈的床單、去公園散步 20 分鐘等等。
這份清單的關鍵在于:一定要容易啟動。
這樣當你感到情緒電量低時,就不需要耗費心力思考“我該做什么”,直接挑清單上的一件小事去做,就可以給自己快速充能了。
設置“斷聯時間”
定期關掉社交媒體
互聯網時代,人與人的連接似乎前所未有的緊密:消息秒回、朋友圈刷不完、社交平臺的信息24小時不停地更新。
但這種“隨時在線”的狀態(tài),并沒有真正讓我們更快樂,反而讓我們變得更焦慮。
為什么?
一方面,大腦不斷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會造成“注意力疲勞”,就像手機后臺開了太多程序,運行會越來越慢。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無意識的比較:別人的升職、加薪、旅游、戀愛,看多了容易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研究顯示,社會比較是焦慮和抑郁的重要風險因素。
此外,刷太多負面新聞,還可能引發(fā)替代性創(chuàng)傷:即便事情沒有發(fā)生在你身上,你也會因為不斷接觸到負面信息,而產生類似的無力感和絕望感。
所以,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向內”的修煉,也需要“向外”的練習。
學會和外界適度斷聯,進行“信息節(jié)食”,既能減少消耗,也能給自己帶來支持與滋養(yǎng)。
你可以每天設一個“斷聯時間”,比如睡前一小時關掉手機,給自己一個安靜獨處的時段。
當大腦不再被無休止的信息轟炸時,情緒也能慢慢松下來,獲得真正的深度休息。
建立松馳的邊界
創(chuàng)造健康成熟的關系
很多因為人際關系苦惱的人,往往是因為總在關系中走極端:
要么過度付出,把自己耗盡才能勉強維持關系;要么害怕沖突,干脆和所有人保持距離。
長久下來,不僅關系會變得緊繃,自己的心理能量也被慢慢消耗。
其實,健康的關系既不是無限迎合,也不是徹底回避,而是學會設定一種“松弛的邊界”。
這條邊界不是拒人千里,而是讓對方知道“到哪里為止”,從而讓關系更加輕松自在。
同時,不要因為預設最壞的結果就回避沖突,這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研究發(fā)現,能坦率表達需求的人,通常擁有更高的關系滿意度和更低的焦慮水平。
最后,允許關系有進有退。
依戀理論指出,安全感來自于“可靠但不必時時存在”的關系體驗。
這要求我們接受關系的流動,接受伴侶、朋友、同事可能會靠近,也可能會離開。
當你建立起健康成熟的關系,就會發(fā)現,人際關系的核心目的,不是讓別人喜歡你,而是讓你喜歡自己,能夠在關系中舒服地做自己。
保持和世界“微小的善意連接”
很多人以為心理健康只是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就行,但其實,我們和世界的關系同樣重要。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當人能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去和環(huán)境、社會發(fā)生連接時,往往會獲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強的心理韌性。
像開頭提到的“繭居族”那樣,很多人雖然沒有徹底封閉自己,但也在心理上慢慢退縮: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把自己困在熟悉又狹小的圈子里。
表面上,它能帶來一時的安全感。
但長此以往,這樣的自我孤立卻會加重焦慮和無力感,讓我們沉浸在負面感受中無法自拔。
人本質上是關系的產物。
依戀理論、社會神經科學都在強調一個事實:我們需要被看見、被回應,才能建立穩(wěn)定的心理能量。
哪怕只是和外界微小的連接,都能打破壞情緒的循環(huán)。
比如對常去的便利店店員點頭微笑、和朋友分享一條好笑的段子、參加一次全新的線上活動、給路邊的流浪貓喂食等。
當你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更大的世界里互動、碰撞,你和世界的關系也會變得輕盈起來。
培養(yǎng)“玩商”
把世界當作游樂場
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為了謀生,你還得干點別的。你不直接為謀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都是個苦役?!?/strong>
在學校,我們被教會知識;在職場,我們被訓練技能。
但很少有人告訴過我們:會玩,也是一種強大的能力。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玩樂不僅帶來愉悅,還能幫助我們恢復創(chuàng)造力、緩沖壓力、提升心理彈性。
心理學家斯圖亞特·布朗甚至提出:“The opposite of play is not work;the opposite of play is depression”(玩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這里所說的“玩”,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娛樂,而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把世界當作游樂場,允許自己去嘗試、探索和犯錯,而不只是關注“有沒有意義”和“值不值得”。
它可以是一場即興的羽毛球賽,一次說走就走的小旅行,或一個突發(fā)奇想的小創(chuàng)作。
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從功利目標中抽離出來,全神貫注地投入此時此刻真正感興趣的事,在玩樂中體驗到“我活著真好”的每一個鮮活瞬間。
用長期主義的視角
重新養(yǎng)育自己
心理健康不僅是修復傷口、調節(jié)當下,更是一種“自我養(yǎng)育”的過程。
它提醒我們:不只是要學會善待自己,還要學會以更長遠、更開闊的眼光去理解生命。
很多人陷入心理困境,是因為短期內缺少“成就感”,逐漸陷入了“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也不能改變現狀。
其實,這可能只是“近視偏差”造成的:我們會高估眼前的困難和情緒,低估長期的成長與積累。
于是,很多人會過度關注短期結果,不管做什么都希望能“立刻見效”:
減肥要每天掉秤,學習要馬上出成果,連心理健康都被期待“今天崩潰,明天痊愈”。
這種急切,不僅無法帶來真正的改善,反而會制造更多自責和挫敗。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穩(wěn)定的心理健康依賴的是“縱向的耐心”,即承認恢復和成長都需要時間。
因此,理解失敗是過程的一部分,學會活在當下,允許自己慢慢來,并學會在日常的小進步中找到滿足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恢復。
走進自然與藝術
在敬畏中安頓內心
除了時間的維度,我們還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和意義”中安頓自己。
研究發(fā)現,當人們體驗到“敬畏感”時,能夠減少自我中心感,緩解焦慮,提升與世界的連接感。
無論是面對浩瀚的自然,還是置身于人類文明的杰作中,這種“感到自身渺小”的體驗并非削弱自我,反而讓我們從日常煩惱中抽離,重新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平靜。
藝術療愈的相關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參與藝術活動或沉浸于藝術作品,能激活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jié)的區(qū)域,幫助我們暫時走出負面思維的循環(huán)。
一個很典型的應用是:英國、加拿大的一些心理醫(yī)生會開出“博物館處方”,建議抑郁或焦慮患者定期去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
因此,當心情低落時,你也可以試試去博物館、美術館轉轉,或者干脆走進大自然,在公園看花開花落,在山頂看云海翻涌,在海邊聽潮起潮落。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這宇宙宏大圖景中的一小部分,那些困住你的焦慮與壓力,也會在敬畏與美之中,漸漸消融、舒展。
常常在上網時刷到這樣的帖子:“20歲/30歲/40歲……才突然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身心健康?!?/strong>
事實上,關懷內心不必等到身心崩塌,也不必等到某個特殊的日子或年齡。
正如今年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所倡導的——“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
這不僅是一項公共倡議,更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我善待的權利。
維護心理健康,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停頓、覺察和調整。
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休息、一點微弱的情感連接、一次微不足道的嘗試,都會讓你感受到:
你值得被善待,也值得享受世界的一切美好。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麥子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 Lieberman, M. D., et al. (2007).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421–428.
[2] Albertson, E. R., Neff, K. D., & Dill-Shackleford, K. E. (2015). Self-compassion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indfulness, 6, 444–454.
[3]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Waldinger, R. (2015).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TED Talk.
[4] Shiota, M. N., Keltner, D., & Mossman, A. (2007). The nature of awe: Elicitors, appraisals, 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Cognition & Emotion, 21(5), 944–963.
[5] Stuckey, H. L., & Nobel, J. (2010).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healing, and public health: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2), 254–263.
[6]Museum Prescription / UK pilot: Camic, P. M., & Chatterjee, H. J. (2013).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as partners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133(1), 66–71.
今天是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在這個特別的節(jié)日里,我們特別策劃了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專題直播,邀請大家一起靜下心來,關照自己與家人的內心世界。
本次直播,我們特邀咨詢師之家資深督導師、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精神分析專委會委員宗建飛老師,和心理分析博士、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CPS注冊督導師趙冬梅老師作客壹心理直播間,以【跨越年齡,與情緒和解】為主題,圍繞三個不同年齡段的生命階段展開探討,為大家?guī)韺I(yè)的心理學解讀和實用的建議。
今晚七點,來壹心理視頻號直播間,和壹心理品牌負責人陳藝一起,跟宗建飛老師、趙冬梅老師了解該如何與情緒共處、抵達更廣闊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