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nèi)容取材于網(wǎng)絡
在威斯康星州最北邊的巴德河支流上,70歲的羅伯特?布蘭查德?lián)沃降状瑒澾^彎彎曲曲的水道,風把船身吹得輕輕晃。
作為巴德河部落(也就是奧吉布瓦族)的主席,他要去的地方是卡卡貢沼澤。
那是部落的“命根子”,野生水稻“馬努明”生長的故土。
還沒到沼澤,布蘭查德就從懷里摸出一小把散煙草,慢慢撒進水里。
“這是給大靈的禮,求稻子長得好,家里人平安?!?/p>
等船沖到淺灘,水面上晃過一片金黃的稻草,那是今年剛收割完的馬努明。
對奧吉布瓦族來說,這水稻從來不是普通植物:
每年秋天,全族老小都要坐著獨木舟去采,一個人撐桿,另一個人輕輕敲稻穗。
讓谷粒掉進船里,力道得剛好,不能弄斷稻稈。
這手藝傳了幾百年,連孩子都是在稻田里跟著長輩學,摸透風的方向、水的深淺,還有稻子的脾氣。
可現(xiàn)在,這片安靜的稻田早就不太平了。
布蘭查德總跟人說:“我小時候隨便找個地方下獨木舟,都能看見成片的稻子;現(xiàn)在得提前找好位置,稻株還稀稀拉拉的?!?/p>
最讓他揪心的是那條穿過保留地的輸油管線,12 英里長,就像懸在稻田上空的炸彈。
萬一漏了油,污染了水道,馬努明就全完了。
雖說法院早就判了這管線是“侵入”,要求2026年之前拆了或者棄用,可到現(xiàn)在還沒動。
就算以后拆,也可能影響上游的水,布蘭查德每次路過管線附近,都忍不住多望幾眼。
奧吉布瓦族的守護
奧吉布瓦族護著馬努明,可敵人太多了:
除了輸油管線,氣候變化也在偷偷搞破壞。
過去三十年,馬努明的數(shù)量一年比一年少。
天越來越暖,晚上溫度高,冬天冰層薄,還老下暴雨、刮大風。
稻子剛長出來的時候,一場洪水就能把幼苗連根沖跑;
快成熟了,一陣暴風又能把穗子打斷掉進水里。
連專業(yè)機構都把馬努明歸成“極高風險”物種。
還有更麻煩的:沼澤邊上的農(nóng)田老用灌溉水,化肥農(nóng)藥順著水流進沼澤;
有人在岸邊開荒,把好好的濕地弄成了耕地;
外來的野草比如紫松果菊、卷葉水草,還跟馬努明搶陽光搶養(yǎng)分。
甚至連小船開過都有影響。
稻子剛長的時候,船尾的浪能把稻稈晃倒,泥沙攪起來還會埋了幼苗,真是連“呼吸”的空間都快沒了。
年輕人愿不愿意接下護稻的活,也是個大問題。
部落沒少想辦法:辦工作坊教大家做采稻用的桿子,讓孩子們下田體驗。
還出錢買獨木舟和救生衣,就怕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斷了代。
好在也有人在找新出路,部落里的瑪麗亞?內(nèi)瓦拉和伙伴一起,弄了烘烤機、風選脫殼機。
以前曬稻子、脫殼要花好幾天,現(xiàn)在幾小時就能弄完。
她幫部落里的人加工稻米,也不圖賣錢。
就留一部分當報酬,或者用在部落的儀式上,既省了力,又沒丟了傳統(tǒng)的魂。
2025年秋天,布蘭查德跟人打電話時,難得說了個好消息:
他兩個兒子一天就收了 50 磅野生稻。
可高興歸高興,他還是愁:“明年要是再碰到極端天氣,水位不合適,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實不光是奧吉布瓦族自己的事,要是外界能多尊重部落的想法,把環(huán)境監(jiān)管再抓緊點,幫著應對氣候變化。
這片稻田說不定就能一直長下去。
只要馬努明在,奧吉布瓦族和這片土地的紐帶就不會斷;
要是沒了,那失去的可就不只是一種稻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