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tǒng)的堅持與對生活的熱愛,最終都化作了吳川人餐桌上一枚用料扎實的金九月餅、街頭巷尾一場全民狂歡的年例。
吳川這份藏在煙火生活里的固執(zhí)與通達,將會在千百次的團圓中代代相傳。
對于許多老廣家庭來說,中秋的味道,是從切開一枚吳川金九月餅開始的。
不同于玲瓏雅致的廣式蓮蓉月餅,吳川月餅素來以“大”聞名。薄薄的表皮下包裹著飽滿的伍仁餡料和甜香油潤的火腿,敦實的餅身動輒一兩斤重,得全家人圍坐一起分切才能盡數(shù)“消滅”。
吳川大月餅,多少老廣中秋必備。(圖/《老廣的味道 第二季》)
在豐厚的油香中,一家十多口人邊賞月邊吃月餅的場景,早已成為許多灣區(qū)游子心中最溫暖的團圓儀式感。
2010年,吳川市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月餅之鄉(xiāng)”,在月滿之時,不妨循著餅香到訪這個濱海小城,感受江海交匯處的獨特味覺記憶。
月餅之鄉(xiāng),大有來頭
或許吳川人也說不清楚為什么偏愛如此大個兒的月餅,但關于吳川月餅的傳說,可是大有來頭。
相傳南宋時期,吳川進士吳頤奉旨率軍抗擊蒙古軍隊,班師回朝后,宋度宗在慶功御宴上賜其“帝賜肉”以示皇恩浩蕩。
據(jù)吳川市月餅行業(yè)協(xié)會資料,“帝賜肉”可能是一種肉餡蒸面包,餡料含20多種食材,十分誘人,吃后齒頰留香。
好吃的伍仁月餅,一點也不“黑暗”。(圖/圖蟲創(chuàng)意)
御賜的食物不能隨意與他人分享,也不能隨意仿制。吳頤想出了既不逆旨,又能與親友分享的方法。他用伍仁、火腿等餡料仿制“帝賜肉”,更換烹飪方式,抹上油烤炙成餅。
時逢中秋佳節(jié),吳頤在圓月之下邀請同儕共品,大家紛紛贊其美味,問此餅的名字。吳頤以家鄉(xiāng)命名“粵餅”。當時圓月當空,同儕們建議“月餅”之稱更顯團圓,于是稱呼隨之改變。
吳頤將此工藝帶回家鄉(xiāng)后,每逢中秋節(jié)都會重制,贈送親友鄉(xiāng)鄰,此后人們稱之為“吳川月餅”。
后來,吳川本土的餅店借鑒了近代西餅烘焙技術,不斷改進配方,已經(jīng)擁有了一套精細的月餅制作工藝流程,且尤為擅長制作“大月餅”,重量從1公斤至7.5公斤不等。
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山海之間”展廳展示的吳川月餅。(圖/視覺中國)
這些月餅看似大個、粗獷,但吳川人對月餅餡料的要求幾近苛刻。比如,伍仁中的欖仁當是出自增城西山,要求色澤白潤、味道甘香;瓜子要足夠干燥,落下必須有干脆的聲音;火腿要選用5年以上的金華火腿;冰肉則要選在瓦缸中腌制了1個月左右的最肥的土豬腿肉。
制作過程極度精細:制糕粉要炒熟研磨,調(diào)粉皮要手工揉搓,餡料中的肉絲要用不同工序熬煮拆絲,就連刷在餅皮上的糖漿,都要經(jīng)歷沉淀轉化,才能保證月餅外皮油潤而不爆皮。
熬煮好的原糖需要靜置沉淀兩個月才能變成稠度更高的糖漿。(圖/《老廣的味道 第二季》)
如今,月餅生產(chǎn)已成為吳川市的重要產(chǎn)業(yè)和經(jīng)濟支柱,當?shù)卦嘛炂髽I(yè)多達200余家,年產(chǎn)值超20億元。風味層次感十足的大月餅,也成為了這座濱海小城的味覺符號之一。
濱海小城,有滋有味
外地人提及粵菜,往往將廣府菜視為全體粵菜的標準,實際上廣東東南西北的美食雖同源同種,一脈相承,但也會因時因地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色。
正如對待月餅的匠心,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豐富的滋味,是吳川飲食文化的精華所在。
作為擁有88.9公里海岸線的魚米之鄉(xiāng),吳川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鮮味。當?shù)厥a(chǎn)的沙螺味道極鮮,在清代曾是朝廷貢品,有“西施舌”的美譽。
當?shù)厝肆晳T將精心熬制的白粥作為基底,待粥滾沸時,放入處理干凈的沙螺,稍加鹽粒,便熄火靠余溫燜熟。沙螺的鮮味盡數(shù)融入粥底,無需調(diào)味,也讓人回味無窮。
蒸沙螺時,螺肉隨熱力“舞動”,演繹著“西施舌”的名號。(圖/《老廣的味道 第三季》)
炭燒生蠔則是吳川夜宵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靈魂,新鮮捕撈的生蠔被撬開,直接置于炭火之上,蠔肉在高溫下微微卷曲,汁水沸騰。此時,再加入一大勺金黃的蒜蓉和些許蔥花、辣椒,蠔肉的鮮甜就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吳川人還習慣將牛雜、豬雜專賣店稱為“牛雜水”“豬雜水”。顧名思義,相比廣府牛雜的香濃醇厚,這里的內(nèi)臟吃法更簡單,在水里加上適當?shù)恼{(diào)味香料煮制,只為保持食材的本味鮮甜,甚至有種“返璞歸真”的意思。
夜市上的烤生蠔。(圖/圖蟲創(chuàng)意)
當?shù)厝藢﹁Z氣的追求同樣十分極致。
梅菉街道坡尾村的爛鑊炒粉,是吳川鑊氣的代名詞。傳說當?shù)匾晃怀捶劾蠞h,臨終時將家中唯一一口大鍋一分為四,四個兒子一人一塊,他們傳承了父親的炒粉手藝,讓爛鑊炒粉聲名遠揚。
如今,炒粉攤主雖不會真的使用爛鑊,但也會把專用的大鐵鑊敲掉鑊耳,削小鑊沿,使鑊底平坦,爐火均勻,火旺粉香。
吳川爛鑊炒粉。(圖/《越走味越濃·吳川爛鑊炒粉》)
為了讓大量米粉充分受熱,攤主會用兩雙銅筷子代替鍋鏟,這樣能更好炒開米粉,以至外層微焦,香中帶苦。米粉外殼微苦,咀嚼時又能品出米香肉香的甜,這豐富的滋味,成為多少吳川游子最深刻的家鄉(xiāng)記憶。
一桌宴席,百種團圓
鑊氣十足的炒粉不但是煙火氣十足的街頭小吃,更是吳川人宴席上的重要角色。
年例是粵西地區(qū)傳統(tǒng)的民間習俗。每年正月至三月,人們都會在村里、街上搭上桌子,擺上流水席,和鄉(xiāng)鄰親友共同祭祀神靈,讓神靈為鄉(xiāng)民除邪納福。
年例宴席,邀請所有人入座。(圖/視覺中國)
吳川年例酒席以“豪”著稱,而炒粉常常作為頭道菜登場。吃席先吃粉,只要“起粉了”,宴席也就有氣氛了。
傳統(tǒng)廣府宴席或許更重視燒豬、雞鴨鵝等肉禽類,但吳川宴席上海鮮才是最常見的菜式。大蝦、大蟹、海參、海魚、帶子等輪番上陣,盤子擺滿圓桌,客人吃的速度往往趕不上上菜的速度。
2025年2月17日,吳川吳陽鎮(zhèn)狀元故里霞街年例,貢品雞口中被放入紙幣。(圖/視覺中國)
有趣的是,參加年例宴席不僅無需隨禮,主人家還會熱情地邀請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一同入席。這種不計成本的熱情,根植于當?shù)刂匾曌谧迮c鄉(xiāng)鄰情誼的傳統(tǒng)。一桌宴席,不但是一場風味盛宴,也是維系社會關系、凝聚集體情感的重要場域。
不過,“吃年例”只是年例活動的一部分,“做年例”與“看年例”更將這場民間狂歡推向高潮。
2024年2月24日,吳川振文鎮(zhèn)三江村舉行規(guī)模浩大的新春年例巡游。(圖/視覺中國)
各村“做年例”需要“擺盅”(或稱“擺醮”),家家戶戶會準備各種貢品擺在門口或村里的廣場空地,等待游神的隊伍經(jīng)過在此停留祭拜?!坝紊瘛敝父鞔鍖⒎铎氲纳竦o請出,巡游全境,以保全境來年風調(diào)雨順,有些鄉(xiāng)村游神時還有舞獅、舞龍、儺舞等隨行。
“看年例”則是宴席之外的民俗表演,雷州會演雷劇、沈塘人看龍舞,吳川人最引以為豪的就是飄色。
飄色在明末清初時由廣東番禺沙灣傳入?yún)谴ǎ溟g經(jīng)過吳川民間藝人的精心打造,更顯現(xiàn)出飄逸靈巧的風格。
2008年,吳川飄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圖/視覺中國)
吳川飄色巧用力學原理,以鋼筋(色梗)為骨架,支撐演員坐在幾米高的骨架頂上,他們身著古代服裝隱蔽骨架,形成懸空效果,看似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飄色演出內(nèi)容多為家喻戶曉的戲劇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表現(xiàn)人們揚善懲惡、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
面對生活時,吳川人始終秉持著傳統(tǒng)和實在。他們的精神萌芽于傳統(tǒng)農(nóng)耕與宗族文化的土壤,行動上又時刻吸納著海洋帶來的開放與活力。
吳川明珠灣落日。(圖/IC Photo)
于是,對傳統(tǒng)的堅持與對生活的熱愛,最終都化作了吳川人餐桌上一枚用料扎實的金九月餅、街頭巷尾一場全民狂歡的年例。吳川這份藏在煙火生活里的固執(zhí)與通達,將會在千百次的團圓中代代相傳。
參考資料:
【1】《吳川年鑒2023》|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月餅文化 |吳川市月餅行業(yè)協(xié)會 【3】聞名的吳川菜細說吳川飲食文化|吳川市人民政府 【4】盧燦麗.湛江年例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J].牡丹,2017,(09):100-103. 【5】陳漢威.湛江“年例”的變遷(1892-1992)[D].廣西師范大學,2013. 【6】廣東吳川的民間“飄色”絕技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博物館
作者 | 牧羊 編輯 | 曾寶氣 題圖 | 視覺中國 運營 | 鄧官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