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今年63歲,退休前是單位里的技術骨干,退下來后卻閑不住。左鄰右舍誰家裝修,他第一個幫忙;小區(qū)健身器材壞了,他立馬拿起工具去修;
鄰居搬煤氣罐、裝窗簾、修燈管,他總是二話不說沖在前頭。有時候一個上午干完家里的活,中午飯還沒顧上吃,就被喊去幫人“抬個大件”或者“修個水龍頭”。
他樂在其中,覺得退休了就該多活動,哪怕累點,也算是鍛煉。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在樓道里搬煤氣罐時扭了一下腰,幾天后竟發(fā)展為腰椎間盤突出,一動就疼,連平躺都困難。
去醫(yī)院拍片后,醫(yī)生的第一句話就是:“60歲以后,還做這些高強度活,身體遲早會亮紅燈?!?/strong>
其實早已在多個權威專家和院士的建議中反復強調。國家衛(wèi)健委健康科普專家?guī)斐蓡T、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在公共健康講座中多次提到,老年人進入60歲之后,機體器官功能開始不可逆下滑。
尤其是骨骼、關節(jié)、肌肉和神經系統(tǒng),已經無法承受年輕時的高負荷勞動。一些看似“日?!钡捏w力活,其實正是誘發(fā)跌倒、骨折、心梗、腦出血等重疾的高風險動作。
與其“逞能”,不如“惜命”,選擇合適的生活節(jié)奏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個誤區(qū),總認為“多動動不生銹”“閑著就廢了”,于是就主動找“活”干,比如搬重物、爬高拆燈、下地翻土、幫忙裝修、騎車跑長途……
他們以為這是鍛煉,殊不知這恰恰是在給身體埋雷。中國康復醫(yī)學會2022年發(fā)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在60歲以上人群中,由家庭高強度勞動誘發(fā)的骨骼肌損傷、跌倒、骨折占非意外傷害類住院的22.6%。
其中尤以“搬重物”和“爬高”最為危險,前者容易誘發(fā)脊柱壓迫性骨折,后者則是跌倒導致顱腦損傷的高發(fā)誘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老年人患有基礎病,如高血壓、心律不齊、糖尿病等,而劇烈體力活動極易誘發(fā)心腦血管事件。
《中國老年健康研究藍皮書》提到,超過60歲的人群在進行突發(fā)性舉重、深蹲、推拉類活動時,血壓會瞬時飆升20-40毫米汞柱,心率增加30%以上,極易誘發(fā)心肌缺血或腦血管破裂。
而這些傷害往往不是“摔一下就好了”,而是可能導致終身癱瘓、喪失生活能力的重創(chuàng)。
60歲之后,人體肌肉量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減少,骨密度也會逐年降低,骨頭像干枯的樹枝一樣脆弱。
許多老年人自覺“力氣還大”,但其實只是“肌肉記憶”在支撐,一旦超負荷就極易發(fā)生肌肉拉傷、關節(jié)錯位、肌腱撕裂等隱匿性損傷。
尤其是天氣寒冷或突然勞累時,血管收縮加劇,心腦供血不足風險急劇升高。很多“好端端”倒下的老人,背后往往都有一次“自己也沒當回事”的大動作。
那是不是說60歲以后就該啥都不干、每天躺著不動?當然不是。專家強調,“不該做”的是高強度、高風險、不可控的重體力活,而“該做”的,是科學、安全、循序漸進的日常家務和有氧活動。
比如打掃衛(wèi)生、洗菜做飯、整理衣柜、給陽臺的花澆水、每天固定時間散步、慢騎腳踏車、練習太極或廣播體操等。
這些活動強度適中,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維持肌肉力量、增強關節(jié)靈活性,同時還不會給心肺系統(tǒng)帶來額外負擔,更不會增加摔倒和損傷風險。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超過60歲的老人必須增強“風險預判意識”。在做任何涉及高處、濕滑、舉重、反復彎腰的動作時,要明確這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身體極限。
不攀高、不負重、不單獨操作有危險的器械,是“銀齡安全三不做”原則。
如果一定要完成某些較重的家務,比如搬重物、換吊燈、清理高處,最好請年輕人幫忙或者使用專業(yè)工具輔助,切不可“硬撐”。
此外,老年人還應定期進行體檢,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心肺功能、關節(jié)狀況等基礎數(shù)據(jù),并結合醫(yī)生建議,定制適合自己的日?;顒忧鍐巍?/p>
不要一味模仿他人,更不要被“別人還能干我也能干”的思維誤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60歲后的健康是靠智慧守住的,而不是靠逞能硬拼來的。
生活中最常見的幾個“高危動作”,其實很多人都在做卻沒意識到它的風險。比如擰毛巾時突然用力過猛,容易誘發(fā)肩袖撕裂;蹲廁所時間過長,會導致腦供血不足而暈倒;
彎腰掃地、擦地板,久而久之可能引起腰椎間盤突出;冬天在浴室摔倒,往往是因為水汽加地磚濕滑的組合導致失衡。這些看似小事,卻是急診室里的???。
多名院士共同呼吁,養(yǎng)老不是“養(yǎng)著不用”,而是“用之有道”。60歲后的生活,不應該是“什么都不干”,但更不能是“什么都敢干”。
選擇適合年齡的活動,維持日常生活獨立性,是維持健康老齡狀態(tài)的核心。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堅持輕量活動且日常生活規(guī)律的老人,比那些“拼命折騰”的同齡人,認知功能保留得更好、慢病控制更理想、生活滿意度也更高。
有人說,人生下半場,不比快慢比長久。60歲之后,真正的智慧不是“還能干多少事”,而是“知道哪些事不能干”。
寧可每天在家里擦擦桌子、曬曬太陽,也不要冒著風險去“證明自己還行”。身體最重要的資本是保全自己,而不是逞強施力。身體的賬單,從不講情面,只講邏輯。
如果你已經步入花甲之年,不妨今晚回家跟家人聊一聊:家里哪些家務能適度分擔?未來的生活節(jié)奏怎么安排?哪些“熱心幫忙”的習慣,可能暗藏風險?
與其出事后才追悔,不如提前避坑遠禍。這條提醒,請你轉發(fā)給身邊每一位超過60歲的家人、朋友。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咨詢專業(yè)醫(yī)生
關于做家務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qū)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