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齊河人,我對這片地的情,像是玉米根扎在土里 —— 說不明道不白,卻刻進了骨頭縫里。
往年一到國慶,正是我們拾棒子(玉米,家鄉(xiāng)人都這么叫)的時候。天是透亮的藍,風里裹著秋的涼,我們跟著大人,身后還跟著三五只撒歡的小狗,溜溜達達就往大壩東邊的地里走去。收割機轟隆隆地過后,我們就在田里彎腰撿那些掉落的玉米棒子——一個個金黃飽滿,指尖觸到的殼子糙得磨手,可剝開一看,粒兒飽滿得能擠出甜水。湊近聞一聞,那股子玉米香混著泥土的潮氣撲鼻而來。雖然累得腰酸,可那份實實在在的豐收喜悅,卻從心底滿溢出來。
日子溜得快,我長大了,家里包的地也多了。春種麥、秋種玉米,一茬接一茬,土地從不偷懶,我們也不敢歇??山衲赀@秋,卻把人的心揪得緊緊的,半點喜意都提不起來。身邊不少齊河老鄉(xiāng),跟我一樣,心里壓著塊石頭,白天夜里都惦記著地里的玉米。
寒露早過了,本該歸倉的玉米,至今還一棵棵立在田里。穗子被雨水泡得發(fā)沉,有的殼都泛了霉點,垂著頭像在無聲地催:“快收我回家啊?!?這雨也邪乎,淅淅瀝瀝、斷斷續(xù)續(xù)下了十來天,我忍不住去地里轉了兩趟。腳踩在泥里能陷半個鞋幫,蹲下來摸玉米棒,手心都沾著濕冷的潮氣。萬幸沒積水,可天不見晴,玉米根在泥里松了勁,怎么能讓人放得下心?
咱農民都懂,我們左右不了天氣,也擋不住這場連綿的秋雨。玉米收不回來,小麥播種自然也耽誤了。農時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我們比誰都清楚。
就在這發(fā)愁的當口,相信大家也看到了這樣的一條通知——近日,山東省農業(yè)農村廳公布了“三秋”期間全省糧食烘干服務點的地址,咱們齊河縣共有8處服務點被列入名單。為最大限度減少天氣對秋糧收儲的影響,政府及時組織并公布了這些烘干點,呼吁有需求的單位和個人對接,全力保障秋糧烘干晾曬,確保顆粒歸倉。
我也特意整理了齊河縣內的8處服務點信息,方便鄉(xiāng)親們就近聯系0534 - 2151066
- 齊河金谷源糧食收儲有限公司(胡官屯鎮(zhèn)富足店村|循環(huán)式)
- 齊河縣德瑞糧食購銷有限公司(華店鎮(zhèn)華北社區(qū)|循環(huán)式)
- 齊河縣濟運糧食貿易有限公司(表白寺鎮(zhèn)實驗小學東側|循環(huán)式)
- 山東乾源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劉橋鎮(zhèn)華焦路以北路西|循環(huán)式)
- 晏城街道鄉(xiāng)土豐利農機服務專業(yè)合作社(晏城街道前甄村|循環(huán)式)
- 齊河中潤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趙官鎮(zhèn)大徐村西|連續(xù)式)
- 齊河縣海波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趙官鎮(zhèn)大碼頭村|連續(xù)式)
- 齊河齊源綠季農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覆蓋劉橋、胡官、宣章等多鎮(zhèn)|循環(huán)式)
這就像是連日陰雨里透出的一縷陽光,讓人心里稍許的踏實了點。
雨已經下了,現實擺在眼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積極應對。地總要種下去,日子也總要往前過。這份與土地打交道的堅韌,是祖輩傳下來的,也是我們齊河人骨子里的底氣。
直到今年,我才真正懂了:為啥年年過年,咱都要把 “風調雨順” 四個字恭恭敬敬寫在春聯上。那不是虛頭巴腦的吉利話,是咱農民從泥土里刨出來的愿望,是用汗水泡過、用盼頭熬出來的虔誠 —— 就盼著天公作美,讓地里的莊稼好好長,讓咱的辛苦不白費。
現在只盼著天能早點放晴,讓我們踩著干爽的地,把這一季的玉米穩(wěn)穩(wěn)接回家。也想跟所有守在田邊的老鄉(xiāng)說:別慌,穩(wěn)住心態(tài)。地不虧勤人,咱流的每一滴汗,到最后都會變成倉里的糧。這齊河的地,咱得守好;這日子,咱得過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