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哭了!吉林這些非遺美食,真上頭
吉林這地兒,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生息。
先秦屬肅慎,漢魏為挹婁,唐歸渤海國,遼金時女真崛起,
后來努爾哈赤在此練兵,奠定大清根基,這些在《清史稿》里都有記載。
清末闖關(guān)東的人潮涌來,山東、河北人帶著家當扎根,把農(nóng)耕文化揉進漁獵里。
偽滿時期的傷痕還在,如今長春的偽滿皇宮成了警示。
松花江畔的霧凇,每年吸引無數(shù)人,這是自然給吉林的饋贈。
臘月里,滿族的薩滿舞還能看見,朝鮮族人的辣白菜壇子里泡著日子。
查干湖冬捕是老傳統(tǒng),漁網(wǎng)拉出萬斤魚時,冰面都跟著顫,
這熱鬧里藏著吉林人的精氣神,一輩輩傳下來,沒斷過。
鳳吉園烏拉滿族火鍋
始于1875年清光緒年間,是烏拉街現(xiàn)存唯一的百年老字號。
創(chuàng)始人賈福曾入清宮御膳房傳藝,其“野雞螃蟹雙熬湯底”“煳肉脫脂”等秘方,
源自滿族薩滿祭祀的“烤燎法”和“吃福肉”習俗。
2008年列入吉林省非遺,2024年獲“中華老字號”,
清代官員如云生、臺春等常來光顧,這鍋子,老鼻子香了!
銅鍋炭火,雞湯打底,配人參、枸杞等中藥材熬成老湯,
遵循“前飛后走,左魚右蝦,轉(zhuǎn)圈撒蔥花”的古法。
薄如蟬翼的五花肉涮后入口即化,血腸滑嫩帶香,酸菜脆爽吸足肉香。
景泰藍銅鍋映著炭火,蘸料麻醬腐乳韭菜花三合一,咋整都好吃!
當?shù)厝硕颈爻裕獾厝四矫蚩?,三人餐不?00元,性價比拉滿。
這口傳承百年的鮮香,藏著吉林人的煙火氣與滿族魂,吃一口,暖一冬!
高麗火盆
能追溯到高句麗美川王時期。
傳說乙弗王流亡時,將雜肉豆芽混煮,登基后保留此俗,成就今日“一盆燉盡山海味”的盛景。
集安火盆街如今扎堆15家老店,炭火慢烤的平底鍋,
鋪著肥肉打底、豆腐吸油、豆芽解膩,
再碼上牛羊豬雜、米腸黃花菜,邊烤邊吃,熱氣裹著咸香直竄鼻腔!
火盆的魂在“熱乎勁”和“混搭術(shù)”。
食材層層疊疊,肥肉煎出油香,豆腐吸飽肉汁,泡菜解膩增酸,蘸料用芝麻醬打底,
配孜然辣椒面,一口下去,外焦里嫩,咸辣鮮香在舌尖“打滾”。
當?shù)厝硕毂爻?,圍盆而坐,配山葡萄酒,暖身又暖心?/p>
這口非遺味道,不是宮廷御膳,而是百姓灶臺上的“活歷史”。
白肉血腸
根植滿族祭祀文化,據(jù)《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記載,
滿人祭神時以豬為牲,白肉乃“福肉”,血腸由豬血灌腸而成,
后演變?yōu)闁|北餐桌上的“硬核”美味。
清時沈陽、吉林的白肉館兼營此菜,成為滿族傳統(tǒng)名菜。
如今,它仍是東北人冬日圍爐的“靈魂菜”,
春節(jié)殺豬、中秋聚首,一鍋熱乎的白肉血腸端上桌,那叫一個“得勁兒”!
血腸灌得瓷實,煮得透亮,白肉片得薄如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蘸上腐乳韭菜花,香得直咂嘴。
血腸分清混兩式,清的嫩滑如豆腐,混的脆香帶勁兒,
酸菜往鍋里一燉,酸香解膩,湯頭鮮得直往腦門兒鉆。
制作講究“慢工出細活”:白肉需選肥瘦相間的五花,烤至皮脆肉嫩,再文火慢煮;
血腸要灌得緊實,文火浸熟防破。
延吉冷面
朝鮮族“長壽面”,正月初四吃它圖個長命百歲。
傳說玉皇大帝七仙女下凡,在長白山天池遇白衣秀士,
調(diào)制冷面贈之,秀士食后活到高齡,子孫依此法傳承,冷面便成了“長壽面”。
如今,延吉冷面制作技藝列省級非遺,
央視稱其“湯底酸甜透心,冰爽直抵靈魂”。
面條用蕎麥、小麥、淀粉混合壓成,筋道彈牙,湯底以牛肉湯打底,
加蘋果梨熬制,冰鎮(zhèn)后帶冰碴,酸甜透涼。
配菜講究“冷面帽”:
醬牛肉片、辣白菜、黃瓜絲、水煮蛋、梨片,撒把芝麻,一口下去,
涼意從舌尖竄到腳跟,渾身舒坦。
石鍋拌飯
根扎在19世紀末朝鮮族“飲?!绷曀桌?,
祭祖后分食剩菜,因山野偏遠、餐具匱乏,便將各樣供品混于石碗中攪拌分食,
這便成了最初的“拌飯”。
2021年,這碗飯被列入吉林省非遺,
延邊人愛它愛得實在,街頭巷尾的小店總飄著香氣,方圓一兩公里必有一家。
石鍋是魂,天然石材打磨,保溫耐熱,底部能烤出金黃酥脆的鍋巴,
上層鋪滿香菇、蕨菜、胡蘿卜絲等時令菜,中間臥個溏心蛋,
澆上秘制辣醬,
甜辣帶蒜香,一拌開,米香、蛋香、菜香混著鍋巴的焦香直往鼻子里鉆。
這碗飯講究“鍋氣”,熱乎到最后一口都燙嘴,食材五色對應(yīng)五行,寓意健康和諧。
朝鮮族打糕
這糯米往木槽里一擱,倆人掄起棗木槌“砰砰”開捶,捶足三百下才得那口軟糯筋道。
早先在朝鮮半島新羅時期,它是祭神的“引絕餅”,
如今在延吉街頭,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打糕必須是C位,
白打糕蘸豆面,黃打糕裹芝麻,甜咸兩吃,咬一口“杠杠的”香!
更絕的是高考的時候,
延邊家長半夜摸黑往校門貼打糕,“粘得越高,考得越好”!
“粘上”和“考上”在朝鮮語里同音,打糕又諧音“打高”,圖的就是個金榜題名的彩頭。
這口非遺手藝,捶的是米,揉的是情,連《人民日報》都夸它“捶出千年煙火氣”,
夏天吃它賽小人參,溫補強壯不費勁兒,你說地道不地道?
米腸
當年蒙古士兵揣著豬腸灌米菜打仗,后來這手藝漂到朝鮮半島,
清末又被朝鮮族移民帶回延邊。
如今在延吉西市場,阿媽妮們用鹽醋搓洗豬腸時,
那股子“多子多?!钡那蓜艃哼€在,腸衣灌八分滿,蒸時得扎孔“放氣”,
燜40分鐘才得軟糯彈牙的米腸,咬開時琥珀色湯汁“滋”地冒出來,香得人直咂舌。
這米腸可不是“傻實誠”的吃食,
豬血混著糯米、綠豆芽,蒸后脂香濃郁,蘸辣醬能辣出眼淚,配米酒又清甜解膩。
本地人管這叫“一腸三吃”:
切片煎得焦香、燉湯暖胃、炒著下飯。
如今這米腸早成了延邊的“文化名片”。
從家庭餐桌到夜市攤,從祭祀供品到游客打卡,
它裹著三代人的故事,在煙火氣里滾出最地道的東北邊城味兒。
要我說啊,沒啃過米腸,算白來延邊一趟!
滿族燒鴿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御廚誤將原鴿投入飛龍湯,這一“錯”竟燒出比龍肉還香的美味。
如今,這技法成了省級非遺。
活鴿現(xiàn)殺,秘料注射進胸脯,錫紙裹緊埋進炭堆,再吊進瓷缸明烤。
外皮焦得發(fā)紅,咬開卻嫩得冒汁,骨頭里都浸著香,當?shù)厝苏f“一鴿勝九雞”,真不是瞎吹。
這鴿子不是御膳,倒成了百姓的念想。
改革開放后,烤羊肉串的攤兒捎帶賣起燒鴿子,沒想到火遍東三省。
如今延吉的燒烤店里,鴿子肉緊實不柴,辣炒鴿雜香得人直咂嘴,連鵝翅鵝頭都烤得酥脆。
外地人來打卡,本地人隔三差五就得吃一頓,這味兒,比酒還醉人,比故事還長。
鼎豐真糕點
1911年創(chuàng)于長春,由紹興人王信瑞起名“鼎豐真”,
“鼎”取三足鼎立傳萬世,“豐”盼五谷豐登,“真”守貨真價實。
這牌子可不是吹出來的,抗美援朝時它家做的無水蜂蜜蛋糕因耐儲存、營養(yǎng)高,
被長春準前線后勤部點名表揚,成了志愿軍后方的“硬核干糧”。
如今百年過去,鼎豐真依舊是長春人舌尖上的“香餑餑”,
過年過節(jié)排大隊買薩其瑪、冰蓼花是標配,老人們常說:“這味兒,比啥山珍海味都實在!”
它家糕點講究個“真”,
真料、真技、真品、真味。
薩其瑪得用東北小麥粉和長白山蜂蜜,揉面、醒發(fā)、切條、油炸、裹糖,
道道工序嚴絲合縫,咬一口酥松綿軟,甜而不膩;
冰蓼花更絕,內(nèi)部蓬松如雪,甜脆易融,像極了東北人直爽的性子。
現(xiàn)在還有無糖、低糖系列,連年輕人也愛得不行。
福源館糕點
始于1628年明崇禎元年。
當年“茶水張”老漢在松花江邊支個小鋪,賣油茶、江米條,后來改叫“埠源館”。
道光年間,京城富商“俊六”大人入股,取“福之源”改作“福源館”,
這才有了如今這三百多年的老味道。
康熙東巡時嘗過它家糕點,即興寫下《松花江放船歌》,
乾隆祭祖也指定用它家供品,賜銀千兩,
這“皇室認證”的典故,至今還在街坊間傳得有滋有味。
如今福源館的綠豆糕,得用長白山的綠豆,
蒸熟曬干再磨粉,糖一調(diào),入嘴即化,豆香直竄腦門,老鼻子香了!
“京八件”更絕,棗泥、豆沙玫瑰餡兒裹著酥皮,經(jīng)“掌案”師傅手作,
烤得金黃酥脆,咬一口“咔嚓”響,甜而不膩,是吉林人中秋家宴的“硬通貨”。
這手藝2007年就進了省級非遺,全憑“名師抱絕技、上料慎考究”的古訓,
連火候都拿捏得死死的,寧毀十爐不省一過,這才守住了這口老味道。
楊麻子大餅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由河北闖關(guān)東的楊玉田創(chuàng)制。
幼時患天花留麻痕,鄉(xiāng)親喊他“楊麻子”,這麻點倒成了活招牌,
炭火吊爐烤得外皮“咔嚓”脆,里頭松軟得能“吸溜”吃,17味輔料配得香得勾魂,
洮南街巷里飄著這味兒,連督軍都“可勁兒”夸。
這餅在東北火得“賊拉”實在,第三代傳人楊福貴整出二十來種吃法,
從火勺到燴餅,樣樣“得勁兒”。
如今是中華老字號、吉林非遺,香港新加坡都有分店,
可老客們認的還是那口炭火香,
熱乎大餅咬開,麥香混著炭火氣直沖腦門,外焦里嫩的勁兒,配碗羊湯能“美出鼻涕泡”。
李連貴熏肉大餅
1908年,河北灤縣闖關(guān)東的李連貴在梨樹縣開“興盛厚”肉鋪,
得老中醫(yī)高品芝九味中藥秘方,熏肉皮色金黃透亮,
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咬一口直冒油星兒。
大餅更絕,老湯油和面,七層起酥,外焦里嫩,
卷上熏肉、蔥絲、甜面醬,再配碗小米綠豆粥,那叫一個“嘎嘎香”!
這餅可不是瞎整:熏肉得用前槽帶皮肉,泡六小時去血水,
老湯里加茴香慢燉,紅糖熏出焦香;
大餅揉面要醒足時辰,抹油酥搟七遍,烙到“圓如滿月,層似紙薄”。
如今這手藝已是國家級非遺,全國300多家店,從四平到沈陽,老主顧隔三差五就得“解解饞”,
百年過去,這口老味道還是那股子“熱乎氣兒”,
餅脆肉香,藥膳養(yǎng)生,吃的是煙火,品的是傳承!
小萬莊醬菜
打清乾隆年間就“支棱”在長白山腳下了!
劉長青那會兒沒冰箱,愣是把黃瓜蘿卜腌出“鮮、脆、嫩”三絕,
祖訓“葫蘆為記本姓莊”傳了三百多年。
如今這手藝成了省級非遺,38道工序、56天大缸倒缸,不放一粒添加劑,
腌出來的菜“咔嚓”脆,醬香直往鼻子里鉆,
高鐵上都指定用它當佐餐小菜,連老外嘗了都得喊“嘎嘎香”!
這菜在敦化人心里頭,比大蔥蘸醬還“瓷實”。
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得囤上幾罐,走親訪友捎兩盒,比送煙酒有面兒。
如今是東北醬菜界的“扛把子”,老少皆宜,外地人來吉林不嘗這口,算白跑一趟!
朝鮮族泡菜
那可是刻進東北人骨子里的“冬日魂兒”!
這口酸辣脆爽的辣白菜,從《詩經(jīng)》里的“菹”演變而來,
三千年前老祖宗就用鹽巴腌黃瓜,后來辣椒一傳入,立馬“支棱”起現(xiàn)代泡菜的靈魂。
延邊人講究“夏腌大醬,冬腌泡菜”,
家家戶戶把腌菜當“一年之大計”,鄰里湊堆兒抹辣醬,地窖里堆滿陶缸,那場面,老熱鬧了!
秋霜白菜經(jīng)鹽漬脫水,抹上辣椒粉、蒜泥、蘋果絲,再拌點蝦醬提鮮,
密封發(fā)酵七到十五天,乳酸菌一“發(fā)功”,酸得透亮,脆得“咔嚓”響。
2014年,這手藝直接進了國家級非遺名錄,
延邊人年吃泡菜超30公斤,從即食冷盤到泡菜豆腐湯,花樣兒多得“賊拉實在”。
如今,泡菜炒五花肉、泡菜包飯,哪樣不香?
這口酸辣,藏著吉林人的熱乎勁兒和講究勁兒,你說是不是?
查干湖全魚宴
那可是吉林的“硬核飯桌”,講究個“一魚多吃”,從頭到尾都不帶浪費的!
冬捕上來的胖頭魚,腦袋燉湯鮮掉眉毛,身子紅燒香得直咂嘴,魚籽拌飯能炫三碗,
當?shù)厝斯苓@叫“魚全席”,外地人來了都得說聲“嘎嘎香”!
這宴席可不是瞎整的,遼金時候就火了,遼太祖阿骨打都拿它待客,
剒生魚這菜就是那時候傳下來的,
用醋泡魚絲拌上綠豆芽,酸辣脆爽,跟吃“東北版刺身”似的。
現(xiàn)在更講究,查干湖的魚都拿綠色食品認證,燉、煎、炸、
爆樣樣齊全,冷盤熱菜、生熟搭配,連魚鱗都能炸成薯片兒。
冬捕那陣兒,湖邊兒支起的大灶,飄的全是魚香味,
這股子煙火氣,才是查干湖的魂兒!
如今這宴席成了省級非遺,吃著魚,嚼的可是千年漁獵文化的味兒。
炭火還亮著,湯在銅鍋里咕嘟。
我們圍坐桌旁,筷子伸向同個方向。
那些酸菜、血腸、打糕,在舌尖上化開百年風雪。
吃吧,吃下去,這人間煙火就暖了胃,暖了冬天。
風雪再大,有一口熱乎的,人就倒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