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疑家長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最棘手的三個問題:
一個是沉迷游戲和手機的問題,怎么說怎么勸都不行;
一個是頻繁請假厭學,一到學校就有軀體化反應,逃避學習和學校;
一個是休學后復學的退縮與逃避,焦慮緊張等問題,寸步難行,讓家長毫無招架之力。
想解決沉迷游戲和手機的問題,要先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勝任感和自主感,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難度相對小一點,只是太煎熬。
想要解決孩子的軀體化反應和厭學,首先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內耗問題,難度相對大一點,也很煎熬和漫長。
但無論是手機和游戲的沉迷,還是孩子處于頻繁請假模式,只要穩(wěn)住不繼續(xù)下滑,就能慢慢迎來轉機。
最棘手的是到厭學后期,伴隨著情緒和焦慮問題,休學后又復學的孩子,對父母來難度指數(shù)加倍。
不休學,哪怕是請假狀態(tài),能斷斷續(xù)續(xù)去學校,孩子還有一個在校的環(huán)境,還能有一個相對規(guī)律的作息,人際關系也沒有完全斷裂。
但一旦處于休學狀態(tài),會有兩個分化:
一種是沒有太大情緒問題,但完全不學習,四處嗨玩,處于游手好閑的狀態(tài),返校幾乎變成不可能的事。
因為此時的孩子,即便沒有太多的心理問題,但對學習的信心全無,對學校也不再抱任何念想。
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不想以后,不想學習,渾渾噩噩過當下的日子。
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也沒有期待,完全變成了一個空心人,得過且過,過完今天不想明天。
但這類空心孩子背后,也有一個高控或情緒不穩(wěn)定的家長,讓孩子喪失了安全感,也喪失了信心,慢慢就隨波逐流,自我放逐了。
另一種是因為情緒問題而休學的孩子,這類孩子對自我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往往情緒會被壓抑和隱藏起來,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自己完美和積極的一面。
時間久了,孩子就像被戴上面具一樣,把所有美好的一面都留給了別人,比如懂事,禮貌,認真和完美,把陰霾的一面留給了自己。
我接觸那些有情緒問題和休學的孩子家長,了解到孩子平時都非常善良,非常懂事,也非常上進。
所以不理解那么上進的孩子,怎么會突然出情緒問題,也想不通之前那么愛學習的孩子,怎么就開始擺爛,甚至休學了呢?
我能理解家長的困惑,不甘心以及悲傷,但也還是提醒家長:
那些潛意識和無意識對孩子的控制與要求,既在早年讓孩子吃盡了紅利,也在孩子青春期以及初高中階段,坑苦了孩子。
積極的合理的要求,會幫助孩子完善人格體系,也會助力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但過高的要求與控制,會扼殺孩子的自信與自驅力,還會挫傷孩子人格體系的獨立與自運行。
換句話說,家長對孩子教育過程中,修剪過度,插手過度,一時會有作用,但從長期來看,翻車的概率也會更大。
太過窒息的控制,太過密切的包辦,會讓孩子與家長的共生關系密切過度。
一旦導致長期休學后,想再返校是很困難的:
一方面來自于孩子對學習的困難,以及心理上的應激,還有人際關系的重建,自我認同感與環(huán)境融入的困難。
這是現(xiàn)實的困難,需要孩子不斷克服畏難心理,需要不斷磨礪自己的心理韌性。
先邁出第一步,然后用不著急慢慢來的心態(tài),走第二步,第三步,也可能會走一步,退一步,也可能會走兩步退一步,這都是正常的適應過程。
另一方面來自于焦慮的父母與著急想讓孩子快速恢復的迫切。
在孩子徹底躺平怎么也不去學校時,家長嘴上說接納了,但實際上是不得不接受,內心還是很焦灼和痛苦的。
等孩子休養(yǎng)生息一段時間后,父母覺得總算盼出頭了,孩子要回學校了。
不由自主,就會重新回到那個有要求,會控制的父母,而且往往還意識不到自己的焦慮與控制。
這時,孩子復學難度就會更大,一邊要面臨著復學的學科困難與融入環(huán)境以及自我修復的難度,一邊要面臨著焦慮和不滿以及處處彌漫著評判與擔憂的家長。
在家長隱形的控制與無意識的高控下,休學又復學之路也會變得寸步難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