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量子力學,薛定諤的貓絕對是“頂流”級別的存在,幾乎沒人沒聽過。要是實在搞不懂這門學問到底講啥,大家也常拿“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來調侃?,F(xiàn)在這些概念變成梗,傳得滿天飛。但它原本的意思,有人能說清楚嗎?
再看看網(wǎng)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量子佛學”說能靠量子原理頓悟,“量子波動速讀”吹幾分鐘能看完一本書,還有“量子鞋墊”“量子內衣”,宣稱能通過量子糾纏調理身體——這些玩意兒靠譜嗎?答案很明確:完全不靠譜!這根本就是借著大眾對量子力學的陌生,明目張膽地忽悠老實人!
我就是想跟這些“概念污染”較較勁,所以打算用最接地氣的話,把量子力學的兩個常見概念講明白: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讓哪怕完全沒有物理學基礎的普通人也能看懂。飯得一口口吃,知識也得一步步學,我們們先把量子疊加的含義講清楚吧!
要搞懂量子糾纏,必須先明白量子疊加;而要明白量子疊加,最好的辦法就是拿我們們生活中熟悉的“隨機事件”做對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拋硬幣。
拋硬幣實驗
拋普通硬幣
我們先拋個普通硬幣試試!這里說的“經(jīng)典”有兩層意思:一是拋硬幣這游戲太常見了,算是“經(jīng)典玩法”;二是拋硬幣的整個過程完全符合“經(jīng)典力學”的規(guī)律,不用扯量子力學那套就能解釋明白。
把普通硬幣往上一拋,它會在空中打著轉兒飛,最后“啪”地落到地上,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按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哪面朝上全看運氣,而且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的概率基本是五五開。更重要的是,在硬幣旋轉的過程中,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各種姿態(tài)——比如傾斜45度、側著轉等等,每一刻的狀態(tài)都是確定的。
拋量子硬幣
現(xiàn)在我們換個“道具”:一枚“量子硬幣”。這玩意兒跟普通硬幣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只有當你主動去觀察它的時候,它才會呈現(xiàn)出“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這兩種固定狀態(tài);而在你不觀察的時候,你沒法描述它究竟在什么姿態(tài)——它處于一個量子疊加態(tài)。
我們先別糾結“為啥量子硬幣只有在被看到時,才會呈現(xiàn)確定的姿態(tài),并且只有兩種姿態(tài)”,這涉及到量子力學的基本事實,我們先當它是“游戲規(guī)則”,先把疊加態(tài)的概念搞懂。那這枚量子硬幣拋起來會有啥不一樣呢?
當你把量子硬幣拋向空中的瞬間,它就進入了一種神奇的狀態(tài)——量子疊加態(tài)。簡單說,它不是“可能正面、可能反面”,而是“同時處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兩種狀態(tài)”,它把兩種狀態(tài)“疊”在了一起。
普通硬幣在空中會有旋轉,量子硬幣在空中也會有演化。量子硬幣的疊加態(tài)里有兩種狀態(tài)(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兩種狀態(tài)的“占比”在空中演化的過程中不斷變化。比如,這一刻正面占60%、反面占40%,下一刻可能就變成正面占30%、反面占70%——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可以類比于普通硬幣在空中轉動的過程。當正面占比達到100%時,就對應普通硬幣轉到了完全正面的姿態(tài);當正反各占50%時,就對應著普通硬幣側著轉的姿態(tài)。但依然要提醒,我們看不到量子硬幣側過來的姿態(tài),一旦觀察量子硬幣,結果只會是按疊加態(tài)占比的概率出現(xiàn)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等量子硬幣落到地上,你低頭去看它(也就是“觀察”它),它會在那一瞬間“坍縮”——從“正反疊加”的狀態(tài)立刻變成一個確定的狀態(tài),要么正、要么反。由于我們拋出量子硬幣時動作是隨機的,所以量子硬幣落地后正面和反面出現(xiàn)的概率還是五五開,和普通硬幣一樣。
看到這兒,聰明的你肯定會犯嘀咕:“這不跟普通硬幣沒區(qū)別嗎?最后都是五五開的概率,為啥非要搞個‘量子疊加態(tài)’出來?這不是沒事找事、故弄玄虛嗎?”
真不是!剛才的例子里,兩者結果看著一樣,是因為我們沒找對觀察“量子特性”的角度。剛才那番對比,只是為了讓你明白“疊加態(tài)”是個啥概念;接下來,我要用一個簡單的實驗讓你相信疊加態(tài)是真實存在的——它真的是“兩種狀態(tài)同時存在”,而不是“可能是這個狀態(tài),或者是那個狀態(tài)”。
怎么證明呢?關鍵在于“相互作用”。如果一個東西真的同時有兩種狀態(tài),那這兩種狀態(tài)之間很可能會相互影響;反過來,只要能看到“兩種狀態(tài)的相互作用”,就能證明它們確實同時存在。這種“兩個疊加在一起的狀態(tài)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量子力學里就叫量子干涉。
接下來的實驗會比拋硬幣復雜一點,但別怕,我先把實驗的核心設定講得明明白白,保證你能跟上。
雙洞拋硬幣實驗
你站在原地,朝著遠處一塊木板拋硬幣。這塊木板中間挖了兩個一樣大的小洞,洞口高度和硬幣大小匹配,剛好能讓硬幣穿過去。因為你站得足夠遠,拋硬幣的力度和角度沒法精準控制,所以硬幣到底從哪個洞穿過去,完全是隨機的——我們就假設“從左洞過”和“從右洞過”的概率各占50%。硬幣穿過小洞后會繼續(xù)下落,最后落在木板后面的一個平地上。我們的目標就是觀察:落在平地上的硬幣,會堆成啥樣的分布。
跟剛才一樣,不管是普通硬幣還是量子硬幣,在空中都會“動”(普通硬幣轉、量子硬幣演化)。為了方便理解,我們統(tǒng)一想象成“旋轉”;同時再做個簡化設定:不管哪種硬幣,落到地上時都轉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狀態(tài)。
現(xiàn)在,我們分別用普通硬幣和量子硬幣做實驗,看看結果有啥不同。
經(jīng)典硬幣:路徑唯一,硬幣堆是均勻的
你拿起普通硬幣,瞄準帶洞的木板拋過去。很明顯,普通硬幣是宏觀物體,有確定的體積和形狀,不可能把自己劈成兩半同時從兩個洞穿過去——它每次只能選一條路,要么從左洞過,要么從右洞過。
你拋個幾十次試試:最后平地上的硬幣比較均勻地堆在左洞和右洞的正下方。從左洞過的硬幣和從右洞過的硬幣,各自走各自的路,互相不干擾??偤徒Y果就如下圖所示的,峰值位置略有區(qū)別的硬幣堆。(下圖里藍色線的高度,就代表那個位置硬幣堆的高度,或者說數(shù)量)。
▲經(jīng)典硬幣實驗示意圖
量子硬幣:兩種路徑狀態(tài)疊加+路徑狀態(tài)發(fā)生量子干涉,硬幣堆出現(xiàn)“干涉條紋”
重頭戲來了!當你拋起量子硬幣,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它居然同時從左洞和右洞穿了過去!
先別震驚,我們澄清一點:它不是真的把自己劈成了兩枚硬幣,分別從兩個洞過;而是進入了“路徑疊加態(tài)”——也就是說,它的“運動路徑”這個屬性,同時包含了“從左洞通過”和“從右洞通過”兩種狀態(tài)。就像上文拋硬幣實驗中出現(xiàn)的朝上與朝下的兩個狀態(tài)疊加。
你接著拋幾十枚量子硬幣,再看硬幣堆的分布:剛才均勻分布的景象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條紋狀分布——有的地方硬幣堆得特別厚,有的地方幾乎一枚硬幣都沒有。
▲量子硬幣實驗示意圖
這條紋咋來的?答案就是“量子干涉”——也就是疊加態(tài)里的兩種狀態(tài)發(fā)生了相互作用。我們一步步拆解開說:
剛才說了,量子硬幣同時從兩個洞穿過去,這就意味著“從左洞過的它”和“從右洞過的它”會朝著同一個落點飛去(畢竟我們只拋了一枚硬幣,最后只能在一個地方落下)。
▲同時從兩個洞穿過
但這兩個狀態(tài)在空中旋轉的時長不一樣(左洞和右洞到落點的距離略有差別,所以飛行時間不同),落到同一個位置時,它們的朝向可能就不一樣了(下圖)。
這就會出現(xiàn)兩種結果:
- 情況一:兩個“它”的朝向相同(都是正或都是反)
這種情況下,兩個狀態(tài)不會相互干擾,反而會“疊加增強”——就像兩股水流匯到一起,水量會變大一樣。所以這個落點的硬幣會越來越多。
- 情況二:兩個“它”的朝向相反(一個正、一個反)
這就麻煩了:如果兩個狀態(tài)同時存在,那硬幣到底該朝上還是朝下?
總不能“只留一個、去掉另一個”吧?沒有任何理由偏向其中一種狀態(tài);也不能保持“同時又正又反”,因為你親眼去看的時候,它只能有一個朝向;更不能“變成兩枚硬幣”,我們只拋了一枚,沒法憑空多出來。
這種“矛盾”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這兩個狀態(tài)相互抵消了——就像兩個方向相反的力懟在一起,最后合力為零一樣。所以這個落點根本不會有硬幣落下。總結如下圖所示。
▲疊加的狀態(tài)相互抵消
這種干涉的現(xiàn)象,在量子硬幣通過洞洞板后處處都存在。隨著落點不同,兩條路徑到達此處的時間差不同,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干涉條紋。如下圖所示。在條紋的峰和谷之間,兩個路徑狀態(tài)沒有完全的相消,這對應的是我們目前簡化掉的情況——量子硬幣并不是翻轉到完全的正面或反面,而是本身處于正面和反面的疊加狀態(tài)。
▲干涉條紋的來源
你看,正是因為量子硬幣能“同時處于兩種路徑狀態(tài)”,才會出現(xiàn)這種“干涉條紋”;而普通硬幣只能“選一條路走”,永遠不會有干涉——這就證明了“量子疊加態(tài)”不是瞎編的,它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這個實驗,就是量子力學里著名的“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的通俗版:把“量子硬幣”換成“電子”,“兩個小洞”換成“兩條狹縫”,最后收集器上會出現(xiàn)電子路徑態(tài)干涉引起的干涉條紋。 下面這張圖就是真實實驗的結果:隨著探測到的電子越來越多,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會慢慢清晰起來。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示意圖
量子糾纏
講完了量子疊加,我們終于能聊“量子糾纏”了。還是用硬幣的例子,但這次要加個新設定:硬幣落到地上時,不一定是“正或反”——可能先側面著地、或者以某個角度傾斜著落地,然后在地上彈一兩下才最終穩(wěn)定。比如:
- 如果硬幣是“側面朝上”落地的,彈完后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各占50%;
- 如果是“45°斜著”落地的,彈完后可能75%概率正面朝上、25%概率反面朝上;
-不同的落地角度,最后出現(xiàn)“正”或“反”的概率不一樣。
這次實驗,我們要觀察硬幣最后“朝哪兒”。我們做兩個對比實驗,一下子就能看出“糾纏”的神奇之處。
實驗一:先后拋兩枚獨立的量子硬幣
實驗步驟:
先拋“量子硬幣1”:朝著帶洞的木板拋出去,它同時從兩個洞穿過(路徑疊加),落到平地上形成干涉條紋;然后它在地上彈幾下,最后穩(wěn)定成正面或反面朝上。
等10秒鐘,再拋“量子硬幣2”:同樣的拋法,同樣形成干涉條紋,同樣彈幾下后穩(wěn)定朝向。
實驗結果:不管觀察哪個落點,硬幣1和硬幣2的朝向都沒有任何關系。比如硬幣1是正面朝上,硬幣2可能是正,也可能是反——完全看各自“落地彈”的隨機結果,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動”。
結論:獨立的量子硬幣是“各玩各的”,它們的狀態(tài)演化完全獨立,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綁定。
實驗二:用“量子糾纏膠水”粘住兩枚量子硬幣一起拋
現(xiàn)在我們用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膠水”把硬幣1和硬幣2粘在一起,粘的時候保證它們的正面朝向同一個方向(比如都朝東),然后把這對“硬幣組合”一起拋出去。
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對粘在一起的硬幣不再像獨立時那樣“各自走路徑”——它們會作為一個整體進入路徑疊加態(tài):同時從左洞和右洞穿過,最后落在平地上形成干涉條紋(畢竟是“量子組合”,依然有量子特性)。
實驗結果:最關鍵的來了——當這對硬幣落在地上彈完穩(wěn)定后,只要硬幣1是正面朝上,硬幣2就一定是正面朝上;只要硬幣1是反面朝上,硬幣2就一定是反面朝上。不管拋多少次,兩者的朝向都100%同步。
這種“兩個量子物體的狀態(tài)永遠同步”的情況,就是量子糾纏——這兩枚硬幣組成了一個“量子糾纏系統(tǒng)”。
到這兒,你可能覺得“也沒多神奇啊,粘在一起的東西,狀態(tài)肯定一樣”——別急,真正反直覺的還在后面:我們可以把這兩枚粘在一起的硬幣分開,哪怕離得十萬八千里,它們的“糾纏關系”依然存在,狀態(tài)還是會同步!
實驗三:遠距離糾纏
我們再做個更極端的實驗:不用帶洞的木板了,就把粘在一起的兩枚量子硬幣轉到“側面朝上”的狀態(tài)(這樣最后正、反概率各50%),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分開——比如把硬幣1放在北京,硬幣2拿到上海,甚至拿到月球上。接著,同時松開兩枚硬幣,讓它們落地彈動。
▲遠距離糾纏實驗示意圖
實驗結果:不管離多遠,硬幣1和硬幣2最后一定會“同步”——要么同時正面朝上,要么同時反面朝上。不存在朝向相反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遠距離糾纏實驗結果
這就太神奇了!如果是兩枚普通硬幣,或者沒糾纏的量子硬幣,它們最后朝上還是朝下,都是各自50%的隨機概率,彼此毫無關系。如下圖所示
▲不糾纏的硬幣實驗示意圖
▲不糾纏的硬幣實驗結果
但這兩枚糾纏過的硬幣,就像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一樣,不管隔多遠,狀態(tài)都能瞬間同步。
再拓展一下:如果我們讓這兩枚分開的糾纏硬幣,以不同的角度落地呢?比如硬幣1以“側面朝上”落地(正/反各50%),硬幣2以“45°斜著”落地(正75%/反25%)。結果依然是:只要硬幣1是正,硬幣2就一定是正;只要硬幣1是反,硬幣2就一定是反。
當然,量子糾纏也不只有“同步”這一種——我們也能制造出“反同步”的糾纏態(tài):只要硬幣1是正面,硬幣2就一定是反面;硬幣1是反面,硬幣2就一定是正面。
這種神奇的同步是如何完成的呢?是不是真的有一種神奇的作用,可以在一瞬間“溝通”兩個硬幣的狀態(tài)。這種作用的傳播速度,甚至是超光速的,才能使得相距無限遠的兩枚量子硬幣得以同步呢?
其實不是,我接下來將會像你展示,在量子力學視角里,并不需要有這樣的超距離作用力存在。
量子力學視角里的糾纏
我們之前為了簡化模型,把量子硬幣的演化說成“旋轉”?,F(xiàn)在我們們要把他還原回量子力學的語言——疊加比例的此消彼長。
例如
量子硬幣“旋轉”到45°正面朝上的狀態(tài)時,對應的是75%的正面朝上和25%的反面朝上疊加。
量子硬幣“旋轉”到45°反面朝上的狀態(tài)時,對應的是75%的反面朝上和25%的正面朝上疊加。
當我們前后分別投擲兩個量子硬幣時,最后的結果是兩種疊加態(tài)分別被觀察,最后結果如下圖所示:兩枚硬幣四種組合方式,等概率出現(xiàn)(25%)。
而當兩枚硬幣進入糾纏態(tài)的時候,兩枚硬幣會組成一個整體狀態(tài),再此基礎上再形成疊加態(tài)。
當這個整體疊加態(tài)被觀測時,就會坍縮成疊加態(tài)其中一個結果。同步糾纏本身就是同正和同反的兩個狀態(tài)疊加。反同步糾纏本身就是硬幣反向的兩種狀態(tài)疊加。自然就會體現(xiàn)出神奇的同步或反同步現(xiàn)象。在量子力學的描述框架里,這種同步現(xiàn)象并不需要“超光速的作用”來完成“瞬間的溝通”,而是系統(tǒng)本身所處疊加態(tài)的自然結果。當我們把兩枚硬幣分開時,只需要小心翼翼地不對量子硬幣的取向施加額外作用,讓它們保持原來的疊加態(tài)不變,就可以觀測到遠距離的糾纏同步現(xiàn)象了。
量子糾纏現(xiàn)象作為一個事實,早已不再是需要被反復確認的“新奇現(xiàn)象”,而已經(jīng)在量子技術中被實實在在地廣泛應用。例如,量子計算機的實現(xiàn)就需要生成大量的量子糾纏態(tài),量子通信、量子密鑰分發(fā)等技術也依賴于遠距離的一對粒子保持糾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