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9月,華盛頓,蔣經(jīng)國坐在肯尼迪總統(tǒng)對面,嘴里說著"我們可以提供五百名特種兵突襲羅布泊"。
肯尼迪問了一句,你們?nèi)ツ晖箨懪闪硕嗌偃耍渴Y經(jīng)國的回答讓整個會議室陷入沉默。二十多組突擊隊,只有四組以一半傷亡回來,其他全死了。
這一刻,距離"密使一號"吳石被槍決,剛好十三年。
馬場町的槍聲
1950年6月10日下午4點30分,臺北馬場町。
吳石走向刑場,56歲的他在最后時刻吟了兩首詩。第二首是:"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yè)總成空。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這個福建閩侯人,保定軍校的"狀元",日本陸軍大學的高材生,曾經(jīng)是蔣介石最倚重的參謀之一。
他給中共送的最后一批情報,包括臺灣戰(zhàn)區(qū)戰(zhàn)略防御圖、金門海防前線陣地兵力配置圖、臺灣各戰(zhàn)略登陸點地理資料。
華東局給他的代號叫"密使一號"。
吳石的轉(zhuǎn)變發(fā)生在1944年,那一年日軍大舉進攻湘桂,他擔任第四戰(zhàn)區(qū)參謀長,一再急電請求增援。
中央軍卻為了"北扼共黨、南滅異己"的策略,一兵未發(fā)。大批難民死在逃難途中,吳石的兒子吳竟成也在潰逃中身亡。
他在那場潰敗中喊出:"我也不干了。"
從那以后,這個國民黨中將開始給共產(chǎn)黨傳遞情報。1948年淮海戰(zhàn)役前夕,吳石幫老同鄉(xiāng)吳仲禧搞到了徐州剿總的布防圖。那張圖上,敵軍重要部署和火力分布一清二楚。
1950年1月29日,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抓。特務對他沒用刑,給了七天時間考慮,蔡孝乾假裝答應合作,趁機逃了出去。
逃出來的蔡孝乾本該躲起來,他卻穿著西裝去西餐廳吃牛排,特務在餐廳把他抓了回來,這次他真的開口了。
吳石的名字,就這樣被供了出來。
同時被槍決的還有朱楓、陳寶倉、聶曦,四個人,四條命,換來的是蔣介石對整個情報系統(tǒng)的徹底改組。蔣經(jīng)國從這一年開始,真正掌控了臺灣的特務網(wǎng)絡。
蔣介石在審判時震怒,原本負責審判的三位將領蔣鼎文、韓德勤、劉詠堯,竟然為吳石等人向蔣介石陳情求情。蔣介石差點把這三個人革職,最后改為記過處分。
三峽山區(qū)的秘密
1961年4月1日,臺北縣三峽地區(qū)一個偏僻山區(qū)。
蔣介石批準成立了一個絕密機構(gòu)"國光作業(yè)室",中將朱元琮當主任,從三軍抽調(diào)207個精英,日夜研究怎么打回大陸。
為什么是1961年?
蔣介石的判斷是大陸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社會動蕩,這是"殺回老家"的最好時機。
他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時說:"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干,再不奮斗打回去,決回不去了。"
他還分析:蘇聯(lián)和朝鮮結(jié)成軍事同盟,南韓形勢不穩(wěn),東南亞老撾跟蘇聯(lián)勾結(jié),三個月內(nèi)東南亞一定有事。
"國光計劃"分五大類:敵前登陸、敵后特戰(zhàn)、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所有計劃細化到師一級,光是參謀研究案就有214個。
蔣介石對這個計劃的重視程度,超乎想象。從1961年到1965年,他聽了81次簡報,平均每個月要聽一到兩次。每次聽完,只有鼓勵,從不指責。
作業(yè)室的人待遇也好得出奇,每人每月2000元新臺幣津貼,在當時是筆不小的數(shù)字。
計劃的核心思路是先在福建沿海登陸,建立灘頭陣地,然后向內(nèi)陸推進,配合空降部隊和潛伏特工,點燃"反共起義"。
為了掩人耳目,臺灣軍方另外在新店碧潭成立了"巨光計劃室",研擬與美軍聯(lián)盟反攻。這是做給美國人看的,真正的計劃,就藏在三峽山區(qū)。
海陸空三軍分別成立配合機構(gòu),陸軍有"光華"、"成功"、"武漢"三個作業(yè)室。海軍有啟明、曙明、龍騰作業(yè)室??哲娪?九霄"、"大勇"作業(yè)室。
聽起來很美好。
問題是,這個計劃有個前提,得先在大陸建立情報網(wǎng),得先有人在那邊接應。
于是,"海威行動"啟動了。
有去無回的特務
1961年,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往大陸空投特務。
蔣介石的設想是空投3000到5000人的突擊隊,在大陸"點燃革命運動"。
實際情況呢?
1963年9月,蔣經(jīng)國在華盛頓的那場會議上,說出了真相。一年時間,派出二十多組突擊隊,每組6到28人,回來的只有四組,還是一半傷亡。
換句話說,派出去的人,八成以上都死在了大陸。
這還是蔣經(jīng)國愿意說的數(shù)字,實際情況可能更慘。
1962年10月到1965年1月,大陸公開的數(shù)字是: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生還的不到三分之一。
為什么死這么多人?
1963年4月,特務頭子沈之岳化名孫子超,潛入澳門,準備搞破壞,他在新新酒店和同盟酒店各開了一個房間。
他以為自己很隱蔽。
沈之岳
其實,他的行蹤被大陸完全掌握,華南辦事處把他的活動情況、接見人員、往來電報,全部送到了北京。
公安部長王芳后來回憶沈之岳離臺前夕,他的任務、接見人員、往來信件和電報,都已經(jīng)被掌握。
北京甚至考慮過把他從澳門抓到大陸,最后是通過外交途徑通知澳葡當局,澳葡當局抓了一批特務,把沈之岳驅(qū)逐回臺。
這不是個案。一位參加過1964年"神斧行動"的特務后來說,大陸國家安全部門對臺灣特務的行動"了如指掌"。每次行動的報告,不是"破線"就是"拆臺"——都是被破獲的意思。
1956年,臺灣情報局中尉軍官林坤榮,被派到江西山區(qū)架設電臺。他在香港時,就有專人"護送"他進入大陸。這個"護送"的人,實際上早就在大陸的掌控之下。
林坤榮到江西沒多久就被抓了,他在監(jiān)獄里待了24年。1983年回到臺灣時,發(fā)現(xiàn)家里已經(jīng)是另一番景象,妻子改嫁,孩子不認他,他說了一句:"太心寒。"
1963年11月19日,反共游擊隊分兩批在福建霞浦海尾和南日島登陸,結(jié)果可想而知。
這樣的故事,在1960年代不斷重演。
夢醒的代價
1965年6月17日,蔣介石在陸軍官校召集基層干部開會,準備發(fā)動反攻,所有干部都預留了遺囑。
一周后,6月24日,左營桃子園外海。
"國光計劃"進行模擬登陸演習,海浪比預想的大,五輛兩棲登陸車被打翻,數(shù)十人當場淹死。
這是"國光計劃"演練中傷亡最大的一次。
更致命的是接下來的兩場海戰(zhàn),1965年的"八六海戰(zhàn)"和"烏丘海戰(zhàn)",臺灣海軍接連慘敗。
蔣介石終于意識到制海權(quán)已經(jīng)不在自己手里。
他開始減少聽簡報的次數(shù),1965年之前,他每年聽20多次簡報。1966年之后,次數(shù)驟降。
"國光作業(yè)室"的編制也在縮減,1967年12月1日,從207人縮編到105人,經(jīng)費減少,津貼也跟著降。
有意思的是,大陸早就知道"國光計劃"的存在。
1961年4月計劃啟動時,大陸方面就已經(jīng)掌握了相關(guān)情報。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年代出版的《共和國之戰(zhàn)》和《"反攻大陸"密謀分析》,詳細披露了"國光計劃"的26項作戰(zhàn)方案。
也就是說,臺灣當局視為最高機密的計劃,對方早就看穿了。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yè)室"裁撤,"國光計劃"正式終止。
這個持續(xù)12年的計劃,留下了26項作戰(zhàn)方案、214個參謀研究案、97次簡報,還有數(shù)不清的尸體和破碎的家庭。
回到1963年那個場景。蔣經(jīng)國坐在肯尼迪面前,說出"只有四組回來"的時候,他可能想起了吳石。
那個在1950年被槍決的"密使一號",用生命給中共送去了最寶貴的情報。十三年后,派往大陸的特務一批批地死去,情報網(wǎng)一個個被端掉。
蔣經(jīng)國手里的特務系統(tǒng),真的在為他工作嗎?還是有人在糊弄他?
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答案。
1972年,國光計劃終止的那一年,大陸開始準備追認吳石為烈士。1973年,周恩來和毛澤東正式確認了他的烈士身份。
1975年12月20日,周恩來病危之際接見負責對臺工作的羅青長,特別提到:"我黨不會忘記在臺灣的老朋友。"他提到兩個人,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就是吳石。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吊詭。
有人用13年證明了忠誠,有人用13年發(fā)現(xiàn),所有努力都是徒勞,當你以為在布局時,對手早已看穿了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