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
南天門的奇緣
作者:道堅法師
從金佛山南坡動身,沿雞耕道驅(qū)車上山,車輪碾過山間土路,身旁石鐘溪潺潺流淌,水聲混著引擎的輕響,一路引著我們往金佛寺的方向。行至通往金佛寺的小路,再往前兩百米,便是攀登南天門的起點。這段路本就陡,往來行人不絕,常有野外挑戰(zhàn)者穿梭其間,添了幾分熱鬧——而這初遇的山路,恰似修行之旅的第一道叩問,悄悄拉開了與南天門結(jié)緣的序幕。
路邊恰好有一處小巧的觀景臺,站在這兒,目光穿過層層枝葉,禮教坪燃燈寺后那尊天然坐佛便清晰入目。佛像靜靜立著,像在守護山間萬物,讓人忍不住駐足,心頭的浮躁也跟著散了些。待視線從坐佛移開,轉(zhuǎn)向左上方,金佛山南天門那片壯麗的景觀群驟然顯現(xiàn)。早年間這里便有開發(fā)的痕跡,簡易石梯步道彎彎曲曲鋪著,旁側(cè)還修了座亭子、一段廊道,供人歇腳。我們在此停下整理行囊,望著前方的路,忽然想:若將來能好好打造這片地方,定能讓更多人與這修行秘境結(jié)下緣分。
攀登的梯級步道又窄又陡,直直往山上繞。才走幾步,便覺山路難行,同行人都腳步沉沉,沒幾分鐘就氣喘吁吁,汗水浸了衣衫。這里海拔近一千九百米,從重慶城區(qū)來此,清新空氣里滿是高濃度的負氧離子,初來的人反倒容易被這變化擾得疲憊。好在同行中有幾位懂山里修行的,提議用大聲呼氣來調(diào)順呼吸、緩解疲勞。眾人跟著做,呼聲裹著山風回響,一步一步慢慢往上挪——這踏在石階上的每一步,何嘗不是修行里與自己較勁的堅持;每一次調(diào)整呼吸,都是在喧囂里尋內(nèi)心平靜的練習。
約莫四十多分鐘,正當我們還在陡坡上吃力攀爬時,一座高大的石門忽然撞進眼簾——金佛山南天門,終于掀了它的神秘面紗。這天門高有二十米,寬約十來米,兩座山頭像被巨力劈開,又被一道無形的“門框”連起,成了一道巨型石門,氣勢逼人得讓人驚嘆?;秀遍g竟想起張家界的天門洞,同樣的雄奇壯闊,卻因這山間的修行氣,多了幾分特別的靈韻。
晴好的日子里,站在天門下,能清楚聽見山風穿過石門的呼嘯聲,伴著山間草木的清香撲過來。天門下方是段絕壁,裝了欄桿供人扶著。我們順著絕壁上的梯步慢慢爬,數(shù)百級臺階在腳下漸漸縮短距離,終于站上了南天門頂。這攀登的路,多像修行時的跋涉,唯有咬牙堅持,才能見著更開闊的風景。
站上南天門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色驟然敞亮——金佛山禮教坪對面的臥佛巖完整鋪開,喀斯特地貌的神奇,這一刻全顯了出來。更讓人稱奇的是,與天門遙遙相對的禮教坪背后,有個高大的山洞,竟與南天門成一條直線。遠古時這里本是地下銀河貫穿,只是時光走了,地質(zhì)變了,才讓曾經(jīng)的相連,成了如今的相望。這般自然造化,讓人想起修行里“無?!钡牡览恚何ㄓ薪蛹{變化,才能在歲月里沉下心來。
再往對面山望,幾根石筍直直立著,每根都有四五十米高,獨立在洞門外,像守護寺院的將軍,昂首挺胸護著這片山間秘境。攀登的累意這時涌上來,我們便在天門附近歇了歇,一邊看眼前的奇景,一邊留意身后的懸崖。歇著時,發(fā)現(xiàn)前方有條勉強能走的小徑——這是尋常游客、藥農(nóng)都沒到過的地方,腳下連規(guī)整的路都沒有。我們手拉箭竹,小心地邊探路邊往下走,最后到了石筍根下,靠著巨大的石筍抬頭望,天地造景的神奇讓人震撼,也忍不住嘆這自然力量給的好風景?;秀遍g忽然懂了:我們的生命,也和這山間萬物一樣,都是大自然養(yǎng)出來的;修行的意義,或許就在這樣的感悟里,學會敬畏自然、惜護生命。
歇了會兒,我們又順著陡坡爬回南天門,轉(zhuǎn)個方向往山間橫向走。走了半截,一道較高的石坎攔了路,大家互相幫襯著,上邊的人伸手拉,下邊的人用力推,總算從陡崖上爬了過去。這互相扶著的瞬間,多像修行路上的結(jié)伴同行:你幫我一把,我扶你一下,才能跨過一道又一道坎。翻過石坎后,眼前竟出現(xiàn)一座尋常的小山,山上枯木上長滿了菌子——正好是交腳菌成熟的時候,我們高興地采了不少。小山上有處小巧的石頭平臺,奮力攀登,站在臺上,忽然想:或許曾有修行者停過腳吧?目光掃過懸崖,能看見幾處像蛙形的巖石,這般隱蔽安靜的地方,正好當禪修洞。雖因歲月磨、風雨刻,巖石上找不著多少人工的痕跡,但那獨有的靜與空,足夠讓人確定:曾有修行者在這兒沉心修行,以山石為伴,與天地對話。
站在石臺上望,自然奇景裹著變幻的天象,遠處的明佛洞看得真切。仔細尋才發(fā)現(xiàn),這兒與明佛洞、明佛寺,再加上禮教坪的燃燈寺,正好成“三點一線”的樣子,連往金佛山頂?shù)穆范寄苋丛谘劾铩_@般難爬的秘境,卻和幾處修行地遙遙相望、互相呼應——試想夜里,各處修行地的燈次第亮起來,在山間映著;清晨沐浴上殿時,鐘聲、鼓聲在山谷里蕩著,你應我和,自然而然就有了種神秘又肅穆的修行境界。這景象,讓人想起修行里“共修”的力量:就算在不同的角落,心與心連著,也能聚起暖的能量。
南天門旁的閉關(guān)洞,更是金佛山一百零八修行洞里最顯神奇的一處,也是這次奇緣里最動人心的地方。站在洞里,一邊能看見對面山景像幅天然畫慢慢展開,另一邊能靜靜看云彩隨四季、隨朝夕變樣子,仿佛把一方小天地抱進了懷里。在這兒坐一會兒,很容易就懂了“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意境——不是時光真的變快了,而是心在這兒和天地對話、和自己對話,每一分每一秒都變得沉甸甸的。這份靜,正是修行者要找的“禪定”:暫時放下外界的紛擾,才能聽見心里最真的聲音。
從這閉關(guān)洞往月光洞望,直線距離不過五百米,眼前卻是起起伏伏的山和萬丈懸崖。雖能隔崖相望、互相應著,但真要到對岸,得翻好多險阻,像隔著千山萬水。也正因這地理的不一樣,兩處修行地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恰似修行路上的不同選擇:南天門閉關(guān)洞旁山風輕輕吹,視野敞亮通透,地面也干,適合沉下心專注修行,像“靜修”時心里的清亮;月光洞那邊卻常伴著山洪如雷的響,待在萬丈懸崖間,看天象的視角窄了些,卻多了幾分和自然較勁的蒼茫,像“動修”時在難境里磨心性。一靜一動,一敞一窄,不同的環(huán)境,養(yǎng)著不同的修行心,卻都在引著人找內(nèi)心的平衡。
后來,我們坐在修行洞旁的巨石上,不知不覺就沉進了思緒里。雖擺了打坐的姿勢,心卻忍不住飄——仿佛能看見古老的先賢一代代從這兒走過,高僧大德們在這塊石頭上留下了無數(shù)修行的印記。他們曾在這兒沉心禪定,看了多少回太陽升起、夕陽落下,陪了多少回云聚云散,那些模糊的影子,竟像和我緊緊跟著。就在這時,抬頭看天,一輪清清楚楚的日暈忽然現(xiàn)了,柔和的光裹著我們,恍惚間竟覺得是祖師在和我們說話,輕聲喚著我們來這片修行地。忍不住問自己:是不是在以前虔誠修行的日子里,我也曾在這兒坐過,如今不過是回了“家”?這大抵就是修行的路吧,裝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愿力,曾經(jīng)許的諾,終究要在現(xiàn)在一一兌現(xiàn),千年前的自己和此刻的我,像隔著時光在對話。
日暈還沒散,天上又飄來道五彩祥云,在高空里跟著日光轉(zhuǎn),變著萬千樣子:一會兒像活靈活現(xiàn)的動物,一會兒像天然長成的太極圖,色彩多得晃眼,讓人挪不開目光。我們呆呆看著這片天,忽然懂了:原來修行可以這么簡單——偶爾發(fā)會兒呆,看看眼前仿佛伸手就能摸到的天,就是和自然連著了。
就在這份靜里,幾只胖乎乎的小松鼠不知不覺跑到了身邊,像一家人似的,一點兒也不怕人。我們順手從包里拿出準備好的花生,輕輕遞到它們跟前。小松鼠不急著吃,先把花生塞進腮幫,再轉(zhuǎn)頭叫同伴來分。看著它們機靈的模樣,忽然想:或許在很久前的修行歲月里,它們的祖先也曾和過往的修行者,有過這樣四目相對的瞬間?這大概就是修行路上的奇緣吧。從松鼠清亮的眼睛里,我好像看見了神秘的過去和未知的將來——才明白修行的路才剛起步,前面就算滿是荊棘和曲折,我們也不再怕了,也不會向壓力低頭。只是這些年,我們總背著重重的擔子,不肯放下。直到此刻和松鼠對視,心里的擔子竟一下子輕了:原來修行不是要逞強,不是執(zhí)著于“我要怎樣”,而是學會順著天道、跟著自然走;當自己真的和自然融在一起時,才能使出最本真的力量,就像老話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人們常說金佛山有一百零八洞,或許這數(shù)字不是真的精確,但千百年里,無數(shù)真心修行的人曾踏遍這兒的山石,在洞里打坐、念佛、誦經(jīng)、叩拜。他們以山石為席,以風聲為伴,守著心里的誓約,在孤獨里和自己遇見、相知、相通,甚至在這兒走完人世間不算完美的一生。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把佛教里實修苦行、遠離塵囂的閉關(guān)風氣傳了下來,這份堅持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和金佛山的修行緣,變得越來越深,心里慢慢生出想來這兒閉關(guān)修行的念想。
可仔細想想,修行從不是只能待在山里。老話說“小隱于山,大隱于市”,真正的修行,從不是逼著自己躲進深山,而是要在人世間的打磨里,學會直面心里的“孤島”——在每一次回頭看自己時反思人性,在每一次靜思時看清生命,在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每一個念頭里,問問自己做得對不對。就像這次攀南天門的路,每一步都是修行:面對陡坡時的不放棄,看見美景時的敬畏,和人互相幫襯時的暖,與松鼠相遇時的頓悟,都是修行生活里鮮活的注腳。
我們總說人世間是捆著人的牢籠,可修行的真意,恰恰是在這牢籠里找相對的自由,在繁雜里打破綁著心的束縛。它是一場不停反思、不停打磨、不停成熟的旅程:既要學會暫時躲開塵囂來沉淀自己,就像在南天門閉關(guān)洞里感受的靜;更要懂得沉淀后反過來回饋世間,像山里的修行者,雖隱在深山,卻用自己的堅持,傳著向善向美的力量。這次和金佛山南天門的奇緣,不僅讓我見了自然的奇景,更讓我對修行生活有了更深的懂——修行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每一次腳踏實地的往前走里,在每一次和自己、和自然的對話里。
掃描關(guān)注華巖寺
華巖寺歡迎您
設計| 福 桔
責編| 照 瑛
審核| 德 信
聲明| 文中內(nèi)容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于重慶華巖寺;除原創(chuàng)內(nèi)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文字及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nèi)容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