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車想解決續(xù)航焦慮,一是增大電池容量,二是快速補能。
在固態(tài)電池沒大規(guī)模量產前,方法一確實有瓶頸,因此大部分廠商都瞄準了超快充。去年5C已經是天花板,但今年都奔著10C以上了。問題是,10C充電,用戶真能隨便用嗎?為什么充電這么快了,節(jié)假日出行還要排隊充電?
高倍率充電,意味著什么?
先簡單回顧一下C是什么意思。C就是充電倍率,由充電電流和電池額定容量得出的比值,1C代表一小時充滿,5C則是12分鐘,而車企宣稱的充電倍率,多數指峰值,不是能全程維持的。但你要說高倍率充電是營銷意義大于實際,我是不同意的:
在電池容量相近的情況下,從3C提升到5C,充電時長能縮短40%左右,實打實地減少了充電等待的時間。如果只是一周充一次電,可能每回省個十分鐘沒啥感覺,但開過電車跑長途要經歷多次補能的,應該懂里面的含金量。
至于10C以上的就更夸張了,不開玩笑,上廁所慢一點都可能要收占位費。
實現超快充的關鍵在于,車端需要超高壓的平臺,普通的800V只是起點,更合適的方法是把電壓平臺提高到900V甚至1000V,電壓高了能降低電流,畢竟大電流是主要發(fā)熱來源,一旦發(fā)熱就很難維持長時間超快充。其次,加快鋰離子的傳輸速度,比如神行二代超充中使用的超晶石墨;電解液需要高導電性的,再通過降低電芯內阻和加強熱管理能力減少發(fā)熱等方式,才能實現。
充電這么快,為什么還要排隊?
既然充電都快到能媲美加油了,那為什么一到出行高峰,還是該搶樁的搶樁,該排隊的排隊?
就跟在國慶想打卡雞排哥,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一樣,不是雞排備貨不夠,而是來吃的人太多。
所以第一個原因是,樁少車多。目前國內的公共充電槍有431.6萬個,而在高速服務區(qū)的只有6.6萬個,只占到了1.5%左右。但新能源車的保有量是3689萬輛,其中純電車就有2553.9萬輛。我們假設其他插混增程車主都素質極高,不在服務區(qū)充電,那6.6萬個充電槍,理論上要給2500多萬輛純電車去分,一個樁就得分給387輛車。
再留意一個數據:公共充電樁的平均功率只有45.48kW,說明超快充電樁離普及還很遠。事實上,不少服務區(qū)的充電樁功率還是60-120kW為主,因為前期建設的主力是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這類大佬,優(yōu)先考慮“能充上”,如果要堆高功率,那對于電纜鋪設、電容擴展都有更高成本的要求。
這就引申出第二個原因,樁少,快充樁更少。服務區(qū)就那么大的地方,早期已經被國網樁占了些位置,留給第三方和車企自建樁的空間不多。并且目前自建樁中,能達到超充以上的,本來就不多,更不用說在高速服務區(qū)上的占比了。
而要實現上面說的5C、10C超充體驗,基本都要找同品牌的充電樁。所以大家會發(fā)現,明明自己的車支持超快充,樁也是超充樁,但不是每個樁插上去都快得起來,就像你拿小米充電器,給oppo手機充電,不一定能滿功率運行一樣,這是因為車跟樁沒有“握手”。里面牽涉到車樁匹配的協(xié)議,這是出于安全的考慮,甚至一些品牌的超充樁,大部分時間只開放給自家車主,其他車插上了也充不上。
加上部分服務區(qū)為了提高“翻桌率”,還會通過樁端來限制充電電量的上限(如80%)。并且大量車輛同時充電,會對區(qū)域電網造成較大的瞬時負荷,為了避免過載,充電樁一般會主動降功率;二是大家一起充,也會分流功率。你看,本來樁就少,快的樁也不多,想達到幾分鐘內補能幾百公里的效果,至少在服務區(qū),實現條件有點苛刻。
要充電又跑長途,怎么破?
對車主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在服務區(qū)充電,咱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按照目前充電樁的普及程度,基本上出了高速路口,下來普通國道5公里以內一定有充電樁。一來省點充電費,二來不用排隊那么久,提前規(guī)劃好路線+錯峰出行,基本不用花大量時間在排隊充電上面。
而對充電樁建設而言,電網擴容是快充樁落地的前提,但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弄好。好消息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明牌了,新建的樁要在120kW以上才能拿到建設補貼,同時對舊的60kW樁進行改造。別忘了咱們國家可是基建狂魔,更是全世界新能源車最大的市場,快充補能配套的完善,估計不會很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