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臺北近郊的士林官邸傳來陣雨聲,蔣介石在廊下負手踱步,身旁隨侍的衛(wèi)士看到主人的眉頭微蹙,氣氛緊繃得像即將斷裂的琴弦。三天后,行政院改組方案就要公布,可副總統(tǒng)陳誠與蔣經(jīng)國圍繞人事安排仍在互不相讓。外界只看到蔣氏父子權勢如日中天,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陳誠已悄悄站到風口浪尖。
要理解即將到來的沖撞,得回到1949年。那一年初冬,陳誠奉密令先行抵臺,執(zhí)行“遷臺總預案”,處理碼頭、倉儲與戶籍遷移,基隆港每日燈火如晝;蔣介石在日記里寫下“辭修不負所托”,辭修便是陳誠的字。這段功勞,奠定了陳誠在黨政系統(tǒng)的獨特地位,也給蔣經(jīng)國預留了一個不愿面對的對手。
1950年后,臺灣物價飛漲、治安不靖,陳誠推“三七五減租”與幣制改革,農(nóng)村嘆了口氣,城市商號重新開張。政績讓他順勢坐上行政院長,引來島內(nèi)報紙的連續(xù)贊聲。與此同時,蔣經(jīng)國正操盤情報與政工體系,救國團、政治作戰(zhàn)學校、特務網(wǎng)絡,如蜘蛛網(wǎng)般向外擴散,兩股力量暗暗較勁。
1957年春,國民黨八大召開前夕,蔣介石擬提名陳誠蟬聯(lián)副總裁,卻又同意蔣經(jīng)國成立“救國團”壯大青年班底。會場內(nèi)外,陳誠表達了反對意見——“國民黨不能再裂變成小國民黨”,一句話被視作正面對蔣經(jīng)國發(fā)難。會議結(jié)束夜里,蔣介石召二人進官邸,燈光下只留一句平淡的話:“你們都是我最親近的人。”表面平息,暗潮更烈。
接著的博弈體現(xiàn)在軍政要津。蔣經(jīng)國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著手調(diào)整師旅政工;陳誠則通過行政院審核,緊盯軍費與后勤。彼此掣肘,僵到1958年再度改組時徹底爆發(fā)。陳誠堅持黃少谷做副院長,蔣介石指定王云五,父子與陳誠第一次在官方記錄里公開對立。沖突止于蔣介石怒斥:“三十年栽培,豈換今日倔強?”吏部折沖從來寫不進教科書,可它決定了臺灣權力演變的走向。
有意思的是,蔣經(jīng)國并未立刻上位,他先后轉(zhuǎn)戰(zhàn)國防部、戰(zhàn)備委員會,藉由“戰(zhàn)時體制”強化軍中影響;而陳誠還能保留副總統(tǒng)加行政院長頭銜,卻已失去了對核心人事、財政的主動權。1960年大選前,《自由中國》雜志反對蔣介石三連任,胡適也公開附和。蔣介石認定雜志、胡適與陳誠同一陣線,于日記寫下“辭修之過,不可恕”。此后,陳誠每一次請辭,都被冷處理,卻再也等不到真正的授權。
1963年底,蔣介石啟用技術型官員嚴家淦出任行政院長。嚴無派系、無根基,是過渡橋梁的理想人選。次年蔣經(jīng)國升任國防部長,表面少言,實則凡軍費、兵調(diào)均簽呈過他。到了1969年,他成為副行政院長,外界早已認定接班進入讀秒階段。
陳誠退居山林后,偶爾在陽明山種花。友人探訪,他自嘲“舊人無用,新人方起”。1965年病情加重,醫(yī)師告誡他戒腦力勞頓,仍擋不住他伏案批改政策備忘。1969年一次小中風,留下了行動遲緩的后遺癥。1971年春,他對故人感慨:“有些路,起點就在終點?!币荒旰蟛∈偶抑?,終年六十八歲,訃聞在《中央日報》只占半版角落。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半月后,蔣經(jīng)國當選黨主席,隨后再獲一致推舉出任行政院長;1978年,正式成為總統(tǒng)。陳誠昔日預想的權力順位就此成為泡影,而蔣氏父子完成了臺灣權力的平滑傳承。
當年的士林夜雨已成往事,文件里留存的批語與訓斥卻清楚顯示:在蔣經(jīng)國成長為接班人之前,正是陳誠構成了他必須跨越的最高檻;而在政治運算的冷冰冰天平上,蔣介石需要的是一個能被架空又不至于倒戈的副手。結(jié)果既殘酷也必然——暗斗的勝負決定了一個時代的繼承順序,同時讓另一位舊日功臣提前退出棋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