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據(jù)楊振寧生前好友王宮保透露,楊老的告別儀式將于10月24日上午,在八寶山公墓舉行。
扎根科研、滿心牽掛家國的楊老,以一生架起中外交流橋梁、培育青年后輩,晚年歸鄉(xiāng)深耕、為國人掙回自信,終究還是隨時間而去。
這其中,或許有歲月不饒人的無奈,但少有人知的是,楊老此前曾摔過一跤,疑似埋下不小的隱患,妻子翁帆可能早有察覺......
一、海外求學漂泊半生,心系祖國發(fā)展大計
10月18日,楊振寧去世的消息傳來,舉國同悲。
新華社、紐約時報等國內(nèi)外重要媒體,香港中文大學、西湖大學等多所高等學府,施一公、潘建偉等多位院士、教授發(fā)文緬懷。
楊老小時候曾待過的合肥故居,哪怕是下著雨,照樣有無數(shù)民眾自發(fā)前來哀悼。
而楊老任教的清華大學則格外用心,在他曾住過的“歸根居”旁專門設立緬懷室,方便清華師生前去送別。
那曾是楊老父親的辦公室,“歸根”二字更意義深遠,藏著他一生的執(zhí)念。
1945年楊振寧赴美留學,天賦異稟的他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結識志同道合的科研好友——李政道。
也認識了一生所愛杜致禮,在美國結婚生子,逐漸穩(wěn)定下來。
其父楊武之心懷祖國,曾多次前往國外找到楊振寧,慷慨激昂地介紹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建議他回國為科研進步貢獻力量。
然而,現(xiàn)實的種種無奈,卻使得他不能順遂父愿。
朝鮮戰(zhàn)爭后,時局混亂,美政府禁止博士學位以上的華裔回到中國,這是外因。
更重要的是,與好友鄧稼先從事技術科學研究不同,鄧稼先能夠投入“兩彈”的研究,快速為國家實力添磚加瓦。
楊振寧主攻基礎理論科學,彼時中國尚且缺乏理論研究的土壤,學術進展上可能有所受限。
就這樣,懷著痛苦的心情,楊振寧破釜沉舟,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之后的他,在物理學研究不斷攀登高峰,與李政道攜手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定律,35歲就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創(chuàng)新多項理論研究,多個公式、方程冠他之名,成就卓越,為國爭光。
從前物理學界大佬合照,難以尋到華人面孔,如今他叫日月?lián)Q新天,身居中間位,傲然挺立在眾位學者面前。
但是,即便輝煌如楊振寧,卻始終藏著一份難以言說的痛。
中國人重視鄉(xiāng)土觀念,老去后也講究落葉歸根,移民改籍者多視為背叛,因而父親楊武之,直到臨終前,也未能原諒他放棄生育自己的國家,痛徹心扉。
可實際上,在美國的這些年,他從未停止過為中國謀劃。
推動清華大學建立自然科學研究所,開設新興課程,參與“強基計劃”。
設立十幾個項目教育基金,募資千萬美元,送中國學子海外留學,開闊研究、增長本領。
更是率先垂范,在80多歲高齡回國,堅持在清華自主備課教學,鼓勵潘建偉、李雋等一批高知人才回來發(fā)展。
所做種種貢獻,實在難以言盡,用楊老的話來概括,就是:
“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br/>
直到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回歸祖國懷抱,他才感到欣慰和滿足,表示:
“感謝美國給了我科學研究好機會,但我的身體循環(huán)著父親的血液,中華文化的血液”。
彼時的楊振寧93歲了,他兩鬢斑白,卻依舊神采奕奕,有了妻子翁帆的陪伴,更是舉辦百歲誕辰,福壽綿長。
萬萬沒想到會走得如此突然,直到其好友和學生透露其生前最后狀態(tài),才得知更多細節(jié)。
二、幾經(jīng)風雨,愛護佑他度過幸福歲月
和翁帆結婚,應該是楊振寧在學術之外,干過的最驚天動地的一件事,也十分為外界不看好。
可兩人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智性戀的最高境界。
楊振寧年紀雖大了,但活力不減,充滿冒險精神,香港的一年四季,都曾留下他驅車帶翁帆出游的美好。
他雖是再婚,卻并無敷衍度日,因為有早起看報紙的習慣,擔心吵到翁帆,就悄摸摸地跑到洗手間去看。
精神上的共鳴也不曾少過半分,兩人常常會在一起練習鋼琴,開心地討論英美文學作品、古詩詞。
雖然這段婚姻年齡差距巨大,可崇拜楊振寧的翁帆,卻對生活中的點滴甜蜜心滿意足。
曾幸福地說“他會教我開車”,會因為楊振寧不理解電影情節(jié),而有趣地覺得——“原來他也有不聰明的時候”。
因此,她也用無微不至的照顧,換來楊振寧幸福的暮年。
自從結婚后,翁帆成為了楊振寧的“耳朵”、“拐杖”和“翻譯”,最貼心的人。
天冷出去,楊振寧的脖子一定系著圍巾,散步超過10分鐘,會被要求停下來歇息,即便不相信食物養(yǎng)生,也會喝到翁帆煲的愛心參湯。
結婚20年來,楊振寧患過三次重病,每一次情況危急時,都是翁帆當機立斷, 馬上回到北京,簽下同意書,讓丈夫安心做手術。
其中,較重的一次血液細菌感染,可以說是去了趟鬼門關、感覺魂魄都已被抽離,是翁帆一聲聲“達令”呼喚,使得揚振寧奇跡般地轉危為安。
另外一次,則是剛過百歲壽辰,楊振寧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脊椎骨裂,在醫(yī)院住了85天。
楊振寧因怕好友擔心,一直表示沒大問題,可大家都知道,老人骨頭脆,最忌諱摔倒。
后來為學校錄制寄語視頻,他整個人的后輩全靠躺椅支撐,也難怪好友表示,那次摔倒可能留下了后遺癥。
而最親近他的翁帆,又怎能感覺不到呢?
在醫(yī)院的日子里,翁帆既是妻子,又像位嚴格的“護士”。
每當有人看望楊老超過一個小時,就要勸其離開,神情溫柔、語氣溫和卻不可動搖。
奈何生老病死是亙古不變的定律,人終究難以撼動,今年9月份左右,楊老還是住進醫(yī)院。
在最后的時光里,他腦子依然清醒,仍在關注研究院發(fā)展情況,看到有進展就露出滿意的微笑,只是已經(jīng)聽不清楚了,只能由學生打在A4紙上給他看。
還有就是,絕不接受插管治療,想要保留體面和尊嚴,妻子和子女理解并尊重他,都答應了。
10月18日上午,楊老看起來還好好的,一小時后情況急轉直下,已經(jīng)是無力回天。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最終離開時,一如他本人的性格般,也是平靜祥和的。
結語
清華“歸根居”,是楊老年少時學術研究的起點。
看父親奮筆疾書為祖國殫精竭慮,一定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
歷經(jīng)半生風雨,竭盡所能完成父親所愿,兜兜轉轉一圈又回到這里,看清華師生排著長隊前來緬懷,起點成了終點。
39年前,摯友鄧稼先葬于八寶山公墓,如今,楊老也將長眠于此,完成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
楊老這一生的所有掛念,也算是得到安慰與釋懷了。
愿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一路走好,世人都將永遠銘記您!先生千古,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