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頌的后廚,“不時不食,身心健康”的理念,是讀懂土地饋贈的密碼。作為連續(xù)4年入選米其林指南的高端湘菜品牌,湘頌始終相信:好食材從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土地以時間為筆,寫給餐桌的情書 。
春分剛過,湘頌的采購車便駛向湖南雙峰。帶著晨露的蘿卜苗被連夜運抵廣州門店,廚師只需簡單清炒,便能讓食客嘗到“春雨浸潤后的清甜”。這是土地在春季寫下的第一行詩——蘿卜苗從播種到采收嚴守時令,早一天嫌嫩,晚一天嫌老,時間的精準(zhǔn),成就了最鮮的滋味。
入夏后,洞庭湖的鱖魚進入最佳賞味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湘頌遵循古詩里的時令智慧,選用此時的鱖魚制作招牌“飯稻羹魚”。魚需在清水里“靜養(yǎng)”3天去雜味,再搭配禾花魚熬制4小時的湯底,肉質(zhì)細嫩得能在舌尖化開。正如湘頌創(chuàng)始人賀國強所說:“夏天的食材要帶著水的靈動,多一分火功都是打擾?!?/p>
秋分時節(jié),雙峰稻田里的禾花魚肥得流油。這些與水稻共生了一整個夏天的魚,以稻花為食,鱗片都帶著谷物的清香。湘頌的廚師會用古法慢煎,讓魚皮金黃酥脆,內(nèi)里的魚肉卻依舊雪白細嫩。這份“秋收的醇厚”,是土地用120天的陽光雨露釀出的饋贈。
到了寒冬,漢壽的甲魚成了餐桌主角。這些在生態(tài)池塘里生長3年以上的甲魚,裙邊厚如凝脂,湘頌以“白煨”技法伺候:不加過多調(diào)料,只用簡子骨湯慢燉4小時,讓膠質(zhì)自然融入湯中。一勺入口,溫?zé)岬呐鈴奈咐锫_,恰是土地對冬日最溫柔的撫慰。
湘頌的食材地圖上,每一個標(biāo)記都藏著與土地的約定。在湖南漢壽,他們與生態(tài)養(yǎng)殖場合作,甲魚需在水溫恒定的池塘里自然生長,喂食小魚蝦而非飼料,3年才能達標(biāo)上桌;在雙峰西田農(nóng)場,花豬吃著米糠長大,一頭豬僅取6兩的“黃金雪花肉”,肉質(zhì)自帶回甘;就連不起眼的豆腐,也來自雙峰石磨工藝——5斤黃豆慢磨慢熬,只出一板豆腐,豆香濃郁得能聞見土地的氣息。
為了讓這份“土地的情書”完好抵達餐桌,湘頌構(gòu)建了全鏈條冷鏈系統(tǒng)。漢壽甲魚用5 - 8℃恒溫箱運輸,避免應(yīng)激反應(yīng);西田花豬肉采用真空鎖鮮+冰溫冷藏,最大程度保留肉質(zhì)活性;就連每日采收的時蔬,也用透氣棉紙包裹,減少磕碰損傷。從湖南原產(chǎn)地到廣州門店,全程可追溯的溫控記錄,確保食材上桌時,仍帶著土地的溫度。
“好食材,簡單做”,這是湘頌廚房的鐵律。中國湘菜泰斗許菊云曾評價:“湘菜的高端,從不是堆砌調(diào)料,而是讓食材自己說話。”在湘頌,清蒸鱖魚只加少許鹽,凸顯魚肉的鮮甜;黃燜鱔魚用紫蘇去腥,讓河鮮的香與草木的清相互呼應(yīng);就連最家常的石磨豆腐,也只用菜籽油煎至金黃,再澆上簡子骨湯慢煮,豆腐的孔里吸滿了湯的醇厚,每一口都是土地的本味。
這種對“本味”的堅持,恰好契合了“身心健康”的現(xiàn)代訴求。廣東省餐飲服務(wù)行業(yè)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譚海城指出:“湘頌用清蒸、白煨等技法改良湘菜,跳出‘重油重辣’的刻板印象,讓食客在品味時令的同時,收獲身體的舒適。”數(shù)據(jù)或許更有說服力:在湘頌的??椭?,超過60%表示“因食材新鮮、口味清爽,愿意反復(fù)光顧”。
在湘頌?江夏院子的園林里,600平方米的鮮活魚池里,湘江河鮮自在游弋。這不僅是食材展示,更是對“人與自然共生”的詮釋——就像雙峰稻田里,禾花魚與水稻相互滋養(yǎng),魚糞肥田,稻花喂魚,時間讓這種共生釀成美味。
“不時不食”從來不是簡單的“按季節(jié)吃”,而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當(dāng)食客在秋季嘗到禾花魚的豐腴,在冬日喝到甲魚湯的溫潤,實則是在與土地的節(jié)奏共振。這種共振帶來的,不僅是舌尖的滿足,更是內(nèi)心的安寧——正如曾國藩家訓(xùn)中“物來順應(yīng)”的智慧,順應(yīng)時令的飲食,本就是身心和諧的密碼。
好食材是土地用時間寫的情書,而懂得“不時不食”的人,才能讀懂其中深意。在湘頌的餐桌上,每一口時令美味,都是土地與時間的饋贈,也是對“身心健康”最質(zhì)樸的注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