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在汽車鄙視鏈上,電動車曾不被視為同類,叨陪末座時,也不受待見。盡管隨著“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到來,汽車屬性似乎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但畫的都是智能科技的大餅,并非汽車物理性的改變,離普適性和可靠性還有距離,爭議不斷也就在所難免。】
撰文|顏光明、編輯|禾 子
提出這個疑問,是基于近來小車突然扎推而引起的困惑。從3萬元到5萬元級,再到7萬元級,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異常熱鬧。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見證了好幾款小車不是線下的“游樂”,就是線上的“自嗨”。走的是“快消品”的思路,玩的是二次元的流量,打的是低價的策略。與過去燃油小車不同,現(xiàn)在推出的都是純電動。
“這是車嗎?”“不就是代步車?”“老年車”“低速電動車”……
這樣的疑惑和質(zhì)疑不絕于耳,但也并非偶然。其實是固有的審美,似乎沒有了汽車的狀態(tài)?尤其是3萬元級微型電動車的推出,令人不屑,但還是火了一陣。我有一位朋友也曾“搶”了一臺。我問:“你不是有車嗎?”“是啊,可上牌?!彼卮鸷苊鞔_。個別精明的上海人,看中的是“機會”,想鉆政策的空子。很快上海剎車,叫停微型電動車免費上牌,發(fā)出糾正信號。不過,我瞥見一些已搶到機會上牌的“微電車”穿梭于城市的車水馬龍中時還是激靈了一下,想到了瘋搶認(rèn)購證和購房得益者的背影。
不久前,參加一家“小車之夜”的活動,幾位頭發(fā)已白的日本同道也蒞臨參加,他們對我們生產(chǎn)的小車看得很仔細(xì),以內(nèi)行的眼光審視,露出賞識的神態(tài)。這是很難得的場面。我國微型車起步于1995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微型車展示研討會),拷貝的是“日本微車思路”。在我的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福星”和“三口樂”。然而,當(dāng)時這類微型車卻遭不屑,普遍不入消費者的法眼,備受冷遇。后來,此類微型車雖然風(fēng)起云涌,但因價廉質(zhì)次,依然不受待見,多半偃旗息鼓。
不過,客觀需求并不因“轎車夢”就能改變現(xiàn)狀,事實上微車市場還是真實存在。從農(nóng)用車到微型面包車(客貨兩用),遍及城鄉(xiāng),滲透都市。深入了解,中國汽車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并沒有掩蓋最大公約數(shù)的民生問題。比如,上海微型電動車退潮了,但三輪殘疾車上崗了,個人出行或代步,甚至充當(dāng)部分出租車的短途功能。其次,微型面包車的實用性依然是最大公約數(shù)的謀生選項,不能不正視。再是,農(nóng)用車演變?yōu)槌鞘幸苿訑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暴露出汽車的盲點和品類的不平衡。
近日,比亞迪推出7萬元級電動小車元UP(參數(shù)丨圖片)。小車概念發(fā)生變化,過渡為“消費品”。打的是“年輕人的第一臺車”,賣的是情緒價值。在功能上加持了數(shù)字化元素,還有文化訴求,定位城市用車,強調(diào)續(xù)航和使用便捷性等。從用車體驗來看,就是好開好停,出行靈活,追求潮酷,實際上就是四個輪子的“電驢”,離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有點漸行漸遠(yuǎn)。
綜合來看,在汽車鄙視鏈上,電動車曾不被視為同類,叨陪末座時,也不受待見。盡管隨著“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到來,汽車屬性似乎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但畫的都是智能科技的大餅,并非汽車物理性的改變,離普適性和可靠性還有距離,爭議不斷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這也不影響其普及和滲透,反而成為了數(shù)字時代最大的消費品之一,盡管相對于民生還是有點奢侈。因此,如何看小型車(包括微型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其實并非那么簡單和輕松,需要重新審視當(dāng)下誰都難以回避的適配語境。
點評
如何看小型車(包括微型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其實并非那么簡單和輕松,需要重新審視當(dāng)下誰都難以回避的適配語境。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