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在美國去世,享年95歲。
當天,瀟灑姐發(fā)微博悼念。
是啊,只要肯用心,一個人總能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來。
許倬云先生總是愿意用自己的聲音,和更多人對話,尤其是當下陷入精神困境中的年輕人。
更讓人感動的是,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在人生的最后關(guān)頭還在盡他所能,「向曠野呼喚」,喚醒許多的夢,喚醒許多的錯,呼喚更多的普通人在當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要往里走,安頓自己的心。
想象一下,一個天生肌肉萎縮、手腳變形,連行動也艱難的孩子,在常人的眼中,他的人生劇本似乎已被限定在方寸之間,他的這手「爛牌」似乎已注定了結(jié)局,然而許倬云卻用他漫長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了,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多么堅韌,一個人對待生命可以多么樂觀。
他的一生回答了一個問題——如果外部世界無法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自己?
除了天生的身體殘疾,自年幼時起他就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的顛沛流離,他的一生飽受病痛折磨,經(jīng)歷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憑借著異于常人的信念,不僅活下來了,還成為了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著有“古代中國三部曲”和“中國文化三部曲”,包括大家熟知的《萬古江河》。
他是胡適的學生,是王小波的老師,還是王力宏的七舅公。
當全世界「被瘟疫所困」時,世界格局動蕩、多是多非的日子里,他的一句「往里走,安頓自己」,成為了治愈無數(shù)人迷茫和焦慮的精神良藥。
他那動蕩、充滿磨難的一生,就是「安頓自己」最好的證明。
01
“往里走,安頓自己”
很多人是通過訪談節(jié)目《十三邀》認識許倬云先生的,訪談字字珠璣,無數(shù)人在看完節(jié)目以后被他的人格魅力圈粉。
在第一次上訪談節(jié)目《十三邀》時,他說:“我傷殘之人,要能夠自己不敗不餒。我的性格從小生下來就如此。如果長到15歲,一棒槌打倒了,那完了,起不來的。我從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有殘缺,不去爭,不去搶,往里走,安頓自己。”
而這句“往里走,安頓自己”的人生哲學,其根基就深植于他降臨人世那一刻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先天性的、伴隨終生的嚴重殘疾。
1930年,許倬云和雙胞胎弟弟許翼云在廈門出生,弟弟身體健康,而他一出生就患有先天肌肉萎縮,手腳彎曲,手掌內(nèi)屈,腳背向地,7歲之前都無法行走,一輩子拄著拐杖。
童年時期的許倬云(前一)
當別的同齡人在街頭巷尾跳躍奔跑時,許倬云卻只能坐在家中,常常是被大人抱到哪里,就要在那里待很久,磨盤和土堆他都待過,他常自嘲自己是“磨盤上長大的孩子”。
他說,“因為一輩子不能動,不能和其他人一起玩,所以永遠做一個旁觀者,這跟我一輩子做歷史研究有相當?shù)年P(guān)系,歷史學家也做旁觀者?!?/p>
父親許鳳藻是海軍軍官,參加過辛亥革命,雖戎馬倥傯,但非常重視他的學習。
沒有辦法到學校上學,許倬云就在家中讀書,書房即學校。父親讀什么,他就跟著讀什么。
他讀的第一本書,是父親教他的《史記·項羽本紀》。
父親對他也有特殊的要求。 他要求許倬云,不能僅滿足于“聽”和“想”,必須將所學所思艱難地“寫”出來。
哪怕因肢體不便,書寫極其緩慢痛苦,也需定期提交讀書報告或時事分析。
即使這對他來說是項巨大的挑戰(zhàn),但他咬牙堅持,這個過程極大地鍛煉了他的思考能力。
他也最愛讀各種中外人物傳記,在閱讀與思考中,他不再感到孤獨,逐漸建構(gòu)起自己的精神家園。
身體的桎梏沒有阻礙他,反而鍛造了他對精神自由的渴望與能力,通過不斷地閱讀、觀察、思考,讓他得以安頓個人的憂困。
02
“只有無可奈何之人,
才會去思考日子為什么過”
在他7歲那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的童年幾乎都是在炮火和流亡中度過的。
他曾親眼看到鄰居家的孩子被炮彈炸死在眼前,也曾隨父親在戰(zhàn)線中顛沛流離,親眼見到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苦難。
抗戰(zhàn)中的這段經(jīng)歷對他影響之深,以至于七十年后,當他再回顧起往事,還是會淚流不止。
在時代的巨浪下,流離與動蕩再次襲來時,他卻沒有放棄學習,在輾轉(zhuǎn)逃難的過程中,也不忘主動求教于落腳村莊的學者們,懇請他們?yōu)樽约鹤x書、講學。
正如他說的,“只有失望的人,只有無可奈何之人,才會思考日子為什么過,順境里的人不會想。”
無論是身體的殘疾,還是時代的動亂,他從未放棄學習與思考,從未屈服于這個世界。
盡管由于殘疾和戰(zhàn)亂,年近17歲時才開始第一次踏入正式的學堂,但因為他抓住了一切機會學習,并未落后于同齡人,老師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水平已經(jīng)超過了初三。
青年時期的許倬云
在深夜油燈下,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里,他再次「安頓自己」,用2年時間補完了六年的課程,克服身體的不便,考上了無錫輔仁中學。
1948年,18歲的許倬云跟隨父母前往中國臺灣。
剛開始的時候,日子并不好過,經(jīng)常餓肚子。在異鄉(xiāng),他是一個流亡的學生,好在他的求學之路還算順暢,很快就在學界嶄露頭角。
他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在校長傅斯年先生的建議下轉(zhuǎn)入歷史系一直讀到碩士畢業(yè),他的一生之路從此改變。
許倬云在臺大研究生二年級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李國欽獎學金,按理可以受資助赴美留學。
遺憾的是,出資人要求身心健全者才能獲得獎金。
許倬云在芝加哥大學
許倬云身體的殘疾,自然導致他無法獲得這筆獎學金,得知消息的臺大校長錢思亮愛才心切,非常氣憤,懇請胡適出面,最終為他募集了獎金,獲得了留學的機會。
七年間他師從李濟、董作賓、芮逸夫、李宗侗等前輩學者,專攻上古史,這些學界大家讓他接觸到了不同的學派與思想,也打下了扎實的歷史學功底。
后來他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畢業(yè)后回到臺大留任歷史學教授,也是在這個時候認識了他的太太孫曼麗。
孫曼麗是他的學生,雖然認識,兩人卻是在她畢業(yè)兩年以后,才機緣巧合走到一起。
許倬云身體的殘缺讓他“心里一直存著界限”,他說,“必定要有一個女孩子,能識人于牝牡驪黃之外,就像伯樂識馬,她看得見另一面的我,不是外面的我。”
孫曼麗與許倬云 結(jié)婚照
孫曼麗就是這樣一個人。
兩人在相戀后結(jié)婚,到后來許倬云留任美國匹茲堡大學任教,孫曼麗一直伴其左右。
03
“我該做的事,我不要耽擱”
歲月流轉(zhuǎn),學貫中西的許先生已成歷史大家,但命運對他的考驗仿佛從未停止。
最近五年,他的健康狀態(tài)每況愈下,下肢癱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
每天要在輪椅上坐近12個小時,“不能彎,不能側(cè),不能躺”。
但面對這些,他沒有對病痛的呻吟,而是說,“我就覺得要趕時間。我該做的事,我不要耽擱,盡量做下去,盡我的余年,幫助我們的年輕人,身心有個安頓?!?/p>
于是他經(jīng)常在互聯(lián)網(wǎng)分享,交了一群遠在天邊的“年輕朋友”。他時常與“看不見”的年輕人對話,在社交平臺上講課、參與各種訪談節(jié)目。
他說的很多話,都能讓每一個普通人在面對困頓和迷茫時,獲得鼓舞和力量,分享一些給大家:
關(guān)于讀書,他說「讀書不是為了學位,讀書是為了獲得一種判斷世界的能力?!?/p>
關(guān)于變化,他說,「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改變的事實,就是我們經(jīng)常不得不改變?!?/p>
關(guān)于人生,他說,「被動承受之中,要自己站得住腳跟,仰得起頭。仰著頭是不低頭求饒,站住腳跟是不倒下,不退后,不停止。
時時刻刻改進自己的世界觀,時時調(diào)整自己的偏差,安頓你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事情?!?/p>
關(guān)于孤獨,他說,「不要一個人生悶氣,不要喝悶酒,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擔起別人的包袱,幾個人一起擔包袱,即使一起流淚,這個淚水是可以擦干的?!?/p>
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他說,「認清環(huán)境,認清你的條件,你工作的環(huán)境、生活的環(huán)境和四周的人。你按自己的限度,看你可以跟他們相處到什么程度。
不要過分期盼人家,不要過分責備人家。人家做不到,你就原諒一點,你做不到,你跟人家抱歉一下。」
聽到這些句子,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生命的樂觀與豁達,一切都在我身的滿足感。
其實,面對死亡,他也做好了準備,他想要回歸故鄉(xiāng),回到父母身邊。
許倬云的一生,是與多重磨難搏斗的一生,更是將「安頓自己」的智慧踐行到極致的一生。
他用生命證明:真正的安頓,不是逃避,更不是屈服,而是在認清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后,依然能夠于驚濤駭浪中扎實自己,掌握自己,不慌張,不放棄。
「我能夠在今天活下去,就因為我一路辛苦過來,保持自己的存在,我從來沒想糟蹋自己,我從來沒想拿自己屈服于世界,我跟世界,我有自己的一半。
這一半,我掌握自己。我的心態(tài)自己掌握,我的意向自己掌握,我的人格自己掌握,我做人的道理自己掌握?!?/p>
在他艱難困苦的生命底色中,無論命運的風暴如何捶打他,他從未想過屈服于世界。
留給世人的是他面對困頓的堅韌,安頓自己和找尋自己的清明,和面對人生百態(tài)的慈悲。
許倬云千古。
祝愿我們每個人也能擁有這份堅韌、清明與慈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