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這組藥對特別適合兩類人群:一是平時喜歡喝個小酒、體型偏胖、脾胃不太好的人們;二是生活在濕氣較重地區(qū),這類地區(qū)通常夏季潮濕多雨、物品易發(fā)霉,而冬春季節(jié)又以寒濕氣候為主要特征。
這個藥對的名字叫“蒼術配厚樸”,下面,我們就來聊聊蒼術是誰?蒼術配厚樸有哪些優(yōu)勢?它們二味配伍的成藥叫什么名字又應該如何應用呢?
祛濕氣
喜歡羅博士頻道欄目的朋友們,想必都曾聽過羅博士講述的古代名醫(yī)的傳奇故事。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蒼術就與一位著名的北宋醫(yī)家相關,這位醫(yī)家的名字叫許叔微。
相傳青年時代的許叔微學習異常勤奮,每天要攻讀至深夜才會上床入睡。為了驅散倦意,他漸漸有了就寢前小酌的習慣。經年累月后,他的身體也出現(xiàn)了些小毛病。
書中說,他時常會感到胃中有漉漉作響之聲,脅肋處疼痛,食欲也越來越差,每過十天半月甚至還會出現(xiàn)嘔吐的癥狀,有時還會吐出些酸水,更奇怪的是,每逢盛夏,就連出汗都會變得異常“其身左半無汗,而右半汗出”。
這般怪癥,許叔微百思不解,遍訪名醫(yī)也都醫(yī)治無果。
但病癥在自己身上,問題總歸是要解決的?;蛟S是數(shù)次的試錯,或許是思考后的靈機一動,許叔微找到了那個敲醒自己的“蘋果”。
苦讀久坐耗傷陽氣,睡前飲酒助生濕濁,濕濁阻絡,營衛(wèi)失調,也就出現(xiàn)了偏身汗出的問題。
濕郁化熱,膽胃不和,自然會有“脅肋疼痛,嘔吐苦酸”之癥。
而“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更是從側面印證了,內有水飲濕濁羈留在胃。
想清楚了這些問題后,許叔微果斷選擇了一味主藥“蒼術”,它用蒼術粉1斤,大棗15枚,生麻油半兩調合制成小丸,堅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漸增加劑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藥數(shù)月后,他的怪病就這樣好了。
而為什么許叔微只選了一味蒼術就解決了問題呢?
那我就開一個腦洞,試著把故事補充完整。
其實,我第一次讀到許叔微的這段經歷時,是有疑問的。蒼術苦辛溫善治“寒濕”之劑,而許叔微睡前飲酒,大概率當患“濕熱之證”,以“蒼術之熱”治“酒濕之熱”,這有些不合理呀?
后來,有一次我冬天去南方探親,半夜還在路上“送恭喜”,那透骨的濕冷之感,似乎讓我明白了許叔微“半夜飲酒或許不只是驅趕困倦”,也可能是“溫胃散寒”。
而半夜空腹飲酒傷了胃氣,久處寒濕之地,又使得許叔微沾染寒濕,“胃中漉漉作響”的寒濕表現(xiàn)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而此時選擇蒼術配以少量大棗益氣扶正,散寒化濕,似乎更為合理一些,因為蒼術的優(yōu)勢就在于“燥化寒濕”“祛風散寒”“補虛明目”。
而類似的方法,我們日常也可以使用。
1
蒼術就好像具有“消殺之力的干燥劑”,不僅能夠燥化內濕,也能芳香化濁,自古以來就是“勝濕辟穢”之物,《本草正義》有言:“蒼術,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避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遇上梅雨季、三伏天、或者外感高發(fā)期時,都可以用蒼術焚燒凈室。
2
除此之外,古代醫(yī)方中,蒼術也是“補虛明目”之劑,《圣惠方》以制蒼術為末,慘入豬肝或羊肝中,扎定,入粟米煮熟,臨臥,食肝飲汁。以治青盲、雀目、眼目昏澀等。
至此,許叔微與蒼術的故事說完了,而蒼術與厚樸的故事也就要開始了。
平胃散
同一時代,大抵都有相似的認知。許叔微是北宋著名醫(yī)學家,而與他同時代備受推崇的官修本草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同樣看重蒼術"燥濕健脾"的特性。
這部醫(yī)學巨著中收載的"平胃散",正是以蒼術配厚樸創(chuàng)造了“燥濕之劑”的代表。
費伯雄在《醫(yī)方論》中是這樣評價此方:
“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劑,利濕化痞,消脹和中,兼治時疫瘴氣,燥而不烈,故為消導之首方?!?/p>
平胃散組成:蒼術15克、厚樸9克、陳皮9克、炙甘草4克。
用法:平胃散原方為散劑,每服2錢,以水一盞,入姜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7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可。
之前我曾說過參苓白術散是“健脾化濕”的課代表,那么,今天這首平胃散就應當算作“燥濕化濕”的大班長。
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之力優(yōu),厚樸辛、苦、溫,下氣除滿之力勝,蒼術燥濕為主,厚樸行氣為輔,蒼術厚樸協(xié)同相助,可升脾氣,降胃氣,化濕濁,健脾胃。善治濕困脾陽,首重如裹,胸膈痞悶,脘腹脹滿諸證,再配以陳皮理氣和胃,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燥化水濕”之力尤勝。
特別適用于濕困脾陽之證,癥狀如:
● 頭面肢體:頭重如裹,肢體沉重,怠惰乏力,能坐著就不愛站著,能躺著就不愛坐著;
● 胸脘腹證:胸膈處總覺得有東西堵著,憋悶難受,肚子脹,不愛吃飯,口淡無味;
●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打嗝,反酸水;
● 久處山區(qū)風寒濕之氣偏重之地:尤其是冬春、長夏時節(jié),山嵐云瘴、陰霾淫雨,或冒寒外出,或涉水勞作,或驟飲冷水,而后出現(xiàn)嘔吐,腹瀉,胃脹等癥;
● 二便舌脈:大便溏泄,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遇到這些病癥時,則需要選擇燥濕之力更優(yōu)的平胃散,選擇此方有兩點需要注意:
其一,很多人說平胃散由四味藥組成,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平胃散的煎煮方法中明確表示要加入“生姜,大棗”,不可略去;
其二,此方“化濕”之力更強也就以為其“辛溫燥烈”之性更強,故正如明代醫(yī)家吳昆《醫(yī)方考》所言:“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皆非所宜也”,平胃散不適合久服,不適合脾氣不足的老人孩子,或者陰虛體質之人選擇。
平胃散的演變
平胃散堪稱“化濕領域”的基礎方,其地位猶如補氣之四君子、養(yǎng)血之四物湯。自其問世以來,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衍生出的名方不勝枚舉。接下來,我們就重點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變方。
1、口中無味,寒濕外感
平胃散加入芳香化濁、燥濕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就變成了“藿香平胃散”,此方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名字,叫做“不換金正氣散”?!短交菝窈蛣┚址健ぞ矶ぶ蝹侵遍w增諸家名方》載不換金正氣散:“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行步喘乏,或霍亂吐瀉,臟腑虛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p>
比如常年生活在水系旺盛之地,季節(jié)交替時,感覺身上發(fā)沉,或怕冷或煩熱,明顯感覺身上乏力,沒勁兒,走路微喘,或莫名其妙開始嘔吐,拉肚子則可以選擇“不換金正氣散”芳香化濁的。
而近幾年令不換金正氣散又火了一把的起因則與口罩問題有關。
新冠之癥多屬“寒濕疫”,陽了之后的“口淡無味”或者“乏力,胃脹,吃不下飯”的諸多問題,多為“寒濕疫后濕濁之邪未去,正氣不足”的表現(xiàn),當時很多醫(yī)者就推薦“不換金正氣散”芳香散寒,燥化水濕,的確解決了很多人濕濁之困。
2、一吃補藥就拉肚子
濕性粘膩,濕邪為困時,身上的感覺多是“沉”“重”“不爽”“渾身無力”的,《溫熱論》有言:“濕勝則陽微”,濕邪不僅會消耗陽氣,還會阻礙氣機,影響氣血運行,在沉重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不通則痛”的問題,比如老胃病,胃痛,具體來說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或者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引起肚子疼等問題。
或者說吃點油膩的,或者補益的藥物,就容易拉肚子,這都與“濕濁內蘊,氣滯不通”相關,遇到這些情況時,可以選擇香砂平胃散一邊理氣止痛,一邊燥濕利水。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名方經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經得起考驗的成就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淀和耐心的積累,正如蒼術大棗,到平胃散,再到不換金正氣散、香砂平胃散,每一味藥的增減、每一分劑量的調整,都凝聚著醫(yī)家千百年的實踐智慧,更值得我們認真地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