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但一部分人還是會感覺手腳冰涼,渾身沒有熱乎氣。還有一些人更嚴重,不但手腳脊背發(fā)涼,而且還渾身發(fā)僵發(fā)麻。
身體內(nèi)部的血管平時看不見摸不著,但如果堵了,有時會通過手腳表現(xiàn)出來。
別大意,手腳麻木可能是許多疾病的征兆,不注意就會延誤病情。
手腳出現(xiàn)以下4種異常,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血管出問題了。
1.手腳冰涼發(fā)麻:血管內(nèi)脂肪逐漸堆積,血管通道變窄,血液流動受阻,就會導致手腳無法獲得足夠的熱量和氧氣,從而出現(xiàn)冰涼和麻木的現(xiàn)象。
2.經(jīng)常抽筋: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閉塞,早期容易出現(xiàn)腿抽筋,多在活動中發(fā)作。
3.水腫:血管不通暢時,可引起身體水腫。這類水腫一般會根據(jù)體位產(chǎn)生變化,特別是身體容易下垂的部位,如雙腿。
4.下肢活動性疼痛:僅行走數(shù)百米就不得不因疼痛停下來,醫(y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yī)科專家丘保潤表示,中醫(yī)認為,麻,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木,麻得厲害了,就是木,就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微循環(huán)障礙的早期癥狀多為手腳發(fā)涼、發(fā)麻等。
有一味藥材燈盞細辛,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成藥制劑益脈康軟膠囊成份即為燈盞細辛浸膏,益脈康軟膠囊活血化瘀,有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
一句話,氣虛則麻,血虛則木。
身體的某些部位缺氣缺血,它就會以麻木的方式來提醒你,耗得太厲害了,該補補了。
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對麻木又有了新的認識,他把麻木的原因歸結(jié)為“血痹”,痹是個通假字,通閉塞的閉,閉就是不通了。血液流通受阻,氣血過不來,也會缺氣缺血。
《金匱要略》原文是這么說的:“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
黃芪補氣,使氣能行血;白芍補血,使血能載氣。大棗補脾。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大棗能讓脾胃這個輪子轉(zhuǎn)動起來,源源不斷地制造氣血,運到四肢上去。
三味藥把氣補足了,把血補足了,把氣血生化之源也養(yǎng)起來了,但是不要忘了,因為寒氣的阻擋,補進去的氣血很難流通起來。于是,張仲景又找來了桂枝和生姜。
總結(jié)一下,什么樣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呢?主要有三個特點,麻木、冷痛、無力。
另外,日常要做到飲食有節(jié),尤其不可過食肥甘厚味,預防“三高”,可有效減少手麻現(xiàn)象。
醫(yī)案
高某,男,50歲。
主訴:手指麻木、疼痛3月。
現(xiàn)病史:3月前開始手指麻木、疼痛,未予診治,今來就診。
刻診: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麻木、疼痛,活動后會減輕,右側(cè)頸部不適,無口干口苦,無怕冷,無頭暈,無胸悶,納可,二便調(diào),睡眠可。舌淡,苔白膩水滑,脈沉。
既往史:高血壓病,高脂血癥,脂肪肝,頸動脈斑塊病史。
處方:黃芪 90g,桂枝 20g,白芍 20g,生姜 10g,絲瓜絡 10g,當歸 12g,制川芎 10g,郁金15g,狗脊15g,鹽菟絲子 12g,雞血藤 10g,大棗 10g,茯苓 40g,白術(shù) 15g,姜生4片:中藥7付,每天一劑,水煎400ml,口服
二診:左手指麻木減輕,右手指仍麻,僵硬疼痛,活動后減輕,泡姜水后減輕,舌淡暗,苔白水滑,脈沉細。
兩個月后反饋,無手指麻木及疼痛,手指晨僵,活動后緩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