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前和觀察性研究均表明,運動可能改善癌癥的治療結局?,F(xiàn)在,一項跨越15年的大型國際臨床試驗研究,讓我們看到了運動在癌癥康復中的真正力量。
這項于近期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證據(jù)表明,體育鍛煉與結腸健康改善密切相關,結構化的運動計劃能夠顯著提高結腸癌幸存者的生存率。
隨機對比試驗
這項研究在6個國家的55個醫(yī)療中心開展,在2009年到2024年間,共跟蹤了889名結腸癌化療后的患者(均為Ⅲ期或高風險Ⅱ期)。
這些患者在完成腫瘤切除手術和化療后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445人,參加了一個為期三年的運動計劃,包括由專業(yè)顧問監(jiān)督的必修與推薦性運動課程,以及旨在促進行為改變的支持性課程。他們還收到了促進健康營養(yǎng)和體育活動的健康教育資料。另一組444人,只接受健康教育資料。
運動組增加的運動量大致相當于每周3–4次,每次45–60分鐘的快走,或25–30分鐘的慢跑。這與現(xiàn)行指南一致,即建議癌癥患者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運動,或兩者結合。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行、游泳)與力量訓練(如舉重、自重訓練或搬運重物)均在推薦范圍內。
在最初階段,患者每兩周與健身教練見面一次,之后改為每月一次,這種長期陪伴幫助他們在治療結束后依然堅持鍛煉。
隨訪結果與臨床發(fā)現(xiàn)
結果顯示,運動組的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均明顯長于只接受健康教育資料組的患者,運動組的癌癥復發(fā)率降低了28%,死亡率降低了37%。
具體來說,當隨訪進行到第5年時,運動組有80.3%的患者保持無癌狀態(tài),而健康教育組為73.9%,差距達到6.4 個百分點。當隨訪進一步進行到第8年時,運動帶來的優(yōu)勢仍在擴大,運動組的整體存活率達到90.3%,而對照組為83.2%,差距達到7.1個百分點。
當然,運動也并非沒有代價。運動組中有約18.5%的患者出現(xiàn)了肌肉或骨骼方面的不適(如拉傷),對照組則為11.5%。但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問題大多是可控的,而且與顯著的生存獲益相比,顯然利大于弊。
目前,研究人員尚不完全清楚運動帶來益處的生物學機制,但他們認為,運動能夠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等關鍵生物學過程,這些機制在癌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運動組患者的體重和腰圍并未下降,但中高強度運動可能幫助維持肌肉量,而肌肉量的保留已被證明與更佳預后相關。
相關研究正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血液樣本,探索更深入的機制,并期待未來能基于個體基因特征制定“運動處方”。
給公眾與患者的啟示
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表明運動不僅與更好的預后相關,而且能夠直接提升癌癥患者的生存率。此前的觀察性研究雖發(fā)現(xiàn)運動與癌癥預后之間存在聯(lián)系,但這項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了因果關系,即運動確實可以直接改善結腸癌患者的長期生存。
研究人員強調,目前尚不清楚類似效果是否同樣適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或肺癌等其他癌癥,但這已經是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
對于結腸癌幸存者來說,這項研究帶來了切實的希望:每周大約三小時的快走,在科學指導和社會支持下,能顯著降低復發(fā)并延長生存。對于耐力運動愛好者來說,研究提示應關注定期篩查,將高強度訓練與預防措施相結合。
無論是康復中的患者,還是追求突破的運動員,這些研究都強調了一個核心事實:運動很重要,但方式與劑量更關鍵。規(guī)律、適度并結合醫(yī)學指導的鍛煉,是通往長期健康最可靠的道路。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exercise-proves-powerful-in-preventing-colon-cancer-recurrence-new-study-25798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591-x
https://www.nejm.org/doi/10.1056/NEJMoa2502760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Elf-Moondance / Pixab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