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沖天的營收增長背后,是深不見底的虧損巨壑。
2025年8月14日,京東交出了一份堪稱“撕裂”的成績單:收入以22.4%的增速狂奔,利潤卻遭遇腰斬。最刺眼的,是新業(yè)務一個季度狂虧148億——相當于每天一開門,就先燒掉1.6億元。
而站在這場“冰與火”交響曲中央的,是久未如此頻繁露面的劉強東。
從親自送外賣到深夜與騎手吃火鍋,這位年過半百的創(chuàng)始人,正以近乎搏命的姿態(tài),帶領京東殺入早已血流成河的外賣戰(zhàn)場。敵人強大如美團、餓了么,盟友稀少,彈藥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耗。
所有人都在問:京東為何要打這場看似不可能贏的仗?劉強東的孤注一擲,究竟是一場深思熟慮的戰(zhàn)略豪賭,還是一位昔日梟雄的悲情突圍?
答案,藏在每一份外賣訂單里,藏在每一聲配送提示音里,更藏在京東能否熬過接下來這“最漫長的十二個月”里?
01 外賣業(yè)務,變成資金黑洞
京東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反差。一方面,公司營收增速達22.4%,創(chuàng)近三年來新高。
另一方面,凈利潤卻遭遇腰斬,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1%。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狀況在京東歷史上頗為罕見。
營收增長主要來自兩大板塊:京東零售收入3101億元,同比增長20.6%;新業(yè)務收入139億元,同比增長199%。然而正是新業(yè)務的高速增長,拖累了整體盈利能力。
京東物流表現(xiàn)穩(wěn)健,2025年上半年營收985.3億元,同比增長14.1%。經調整后凈利潤達33.4億元,同比增長7.1%,成為京東體系內少有的保持收入與利潤同步增長的業(yè)務單元。
2025年2月,京東外賣正式上線。4月11日,京東宣布對外賣投入百億補貼,向全體用戶發(fā)放最高每天20元的補貼。這場補貼大戰(zhàn)讓京東付出了沉重代價。
據(jù)測算,京東外賣年化虧損總額可能會超過阿里宣布的500億投入。僅僅一個季度,新業(yè)務板塊經營虧損就達到148億元,平均每天虧損超1.6億元。
這些錢主要花在了哪里?一方面是騎手成本。京東已與超15萬名全職騎手直簽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五險一金。另一方面是對用戶補貼和商家支持的資金投入,京東試圖通過價格優(yōu)勢在已被美團和餓了么占據(jù)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2025年二季度,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覆蓋350城、吸引150萬商家入駐,新業(yè)務收入因此暴漲199%。更關鍵的是,它帶來了京東最渴望的東西:流量與用戶黏性。
· 40%的外賣用戶同時購買了京東零售商品,3C家電類目瀏覽率提升30%
· 季度活躍用戶數(shù)、購物頻次雙雙增長超40%,Plus會員消費頻次飆升50%
但這份流量代價高昂。每一單外賣背后是6-12元的虧損,15萬全職騎手的五險一金年化支出超45億元,營銷費用同比激增127.6%。當美團、餓了么以“0元購”反撲,京東的現(xiàn)金流警報已然拉響——上半年經營現(xiàn)金流凈額僅61.47億元,同比萎縮超八成。
在外賣光芒下,京東的根基正悄然松動。盡管電子家電品類營收增長23.4%,但其中“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的貢獻難以忽視。一旦政策退潮,增長可能迅速萎縮——2024年前三季度(無強力國補時),3C業(yè)務增速曾停滯在0.6%。
為什么京東要堅持投入如此巨額的資金參與外賣大戰(zhàn)?劉強東的一席話道破了天機:“在京東買餐飲外賣的消費者中有40%的人會交叉去買京東的電商產品”。
京東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許冉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外賣和即時零售是京東很重要的長期戰(zhàn)略方向。數(shù)據(jù)顯示,二季度京東集團的季度活躍用戶數(shù)和購物頻次均實現(xiàn)超過40%的同比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賣業(yè)務的引流效果。
京東外賣的定位不同于競爭對手。許冉強調京東不會參與“惡性補貼”,認為這沒有模式創(chuàng)新,也不產生增量價值。京東試圖打造“品質外賣”的形象,目前已吸引超150萬家品質餐飲門店入駐。
02 三場戰(zhàn)役,創(chuàng)始人壓力倍增?
劉強東回歸后的京東,并非一帆風順,經歷了三次戰(zhàn)役。
第一次戰(zhàn)役,是社區(qū)團購。2021年初,由劉強東親自帶隊的京喜拼拼正式上線。相對遲緩的入局時機,使京東不得不依賴巨額補貼作為擴張手段。到2022年初,劉強東在集團戰(zhàn)略會上承認了京喜的失敗。
第二次戰(zhàn)役,是POP生態(tài)建設。劉強東全面掌控業(yè)務后,希望為京東重塑低價心智,目標是讓第三方商家(POP)占比達到60%。然而數(shù)據(jù)顯示,廣告和傭金收入增速幾乎跟商品收入增速一致,暗示3P的GMV增長并不理想。
第三場戰(zhàn)投,就是當前的外賣困局。與前兩次相比,這次戰(zhàn)役的規(guī)模更大,代價更高,僅僅一個季度就虧損147億元,遠超京喜拼拼兩個季度虧35億元的水平。
三場戰(zhàn)役,暴露出京東的一個深層問題:劉強東之下,京東沒有二號位。
與競爭對手相比,京東對劉強東的綁定要強得多。美團有王莆中,阿里有蔣凡,這些“年輕人”都是實際的決策核心。而京東名義上的CEO許冉,主要作用更多在于具體執(zhí)行或者代替老板接受采訪。
這種差異導致劉強東既要與王興和馬云對抗經驗,又要與蔣凡和王莆中比拼精力。一位年過半百的創(chuàng)業(yè)者,不得不在商戰(zhàn)最慘烈的階段重新披掛上陣,與比他年輕十幾歲的對手廝殺。
劉強東本人也越來越高頻地介入業(yè)務管理。從最初只是帶隊業(yè)務高層,到后來頻繁露面做人事調整,再到如今親自送外賣、陪一線員工吃火鍋。這種介入程度的變化,反映出了京東人才梯隊的不足。
面對困境,京東試圖走出一條差異化路線。京東提出“品質外賣”定位,堅決杜絕不正當競爭。
在供給端,京東外賣與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展開合作,通過“比品質”“比服務”,堅守品質定位和食品安全底線。截至二季度末,入駐的品質商家已超過150萬家,品質正餐訂單占比持續(xù)提升。
京東還推出了創(chuàng)新業(yè)態(tài):七鮮小廚定位“品質餐飲合營制作平臺”和首個餐飲實體基礎設施品牌“七鮮美食MALL”。通過“100%后廚直播”“品質餐飲發(fā)展計劃”雙舉措,實現(xiàn)消費者信任與商家經營效率雙向破局。
這些舉措背后是京東對供應鏈的重視。劉強東明確表示:“我們只圍繞著’供應鏈’展開,跟供應鏈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碰”。京東真正想要的是生鮮供應鏈。
03 長期主義,能否笑到最后?
京東管理層對外賣業(yè)務表現(xiàn)出長期主義的態(tài)度。許冉表示:“我們不看一兩年的得失,要看五年、十年”。在他們看來,外賣是流量高地,是用戶粘性的入口。
劉強東說過,“做企業(yè)不能只看一年兩年,要看十年二十年”。外賣這場仗,的確需要極強的戰(zhàn)略定力和現(xiàn)金流護體。京東的底氣來自于十幾年積累的零售和物流體系。
但是,外賣行業(yè)的殘酷現(xiàn)實是:市場早已卷成血海,誰敢停補貼,用戶立馬跑。美團干了十幾年才熬出頭,餓了么至今還在虧。高盛預測,未來一年,整個外賣圈還要虧掉幾百億。
京東能否撐到“血虧變盈利”的那一天,取決于兩個核心:一是能不能用零售和物流的優(yōu)勢改變外賣成本結構和服務體驗,二是能不能用高頻流量反哺低頻零售,讓整個京東生態(tài)形成正循環(huán)。
京東的底牌是其強大的零售和物流體系。
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東物流運營著1600多個倉庫和由云倉生態(tài)平臺上第三方業(yè)主經營的2000多個云倉,倉儲網絡總管理面積超過3400萬平方米。
京東物流已有10架自有全貨機實現(xiàn)常態(tài)化運營,并在2025年上半年新開通中國深圳—泰國曼谷、中國成都—緬甸仰光等多條往返國際貨運航線。
這些基礎設施構成了京東參與長期競爭的底氣。劉強東賭的是新消費時代的入口和主動權。這場豪賭,輸贏難料,但敢賭,就有機會。
04 出路在何方:三場必須贏的戰(zhàn)役
京東的未來,取決于三個關鍵轉型能否落地:
1. 外賣止血戰(zhàn):2025年內將單均虧壓縮至5元內,依賴中央廚房降本30%
2. 技術替代戰(zhàn):用AI將物流人力成本占比從21%壓至15%以下,對沖騎手社保壓力
3. 生態(tài)協(xié)同戰(zhàn):打通外賣→即時零售→電商的轉化鏈路,讓2500萬日單真正變成用戶黏性
許冉在財報中承諾:“核心零售利潤率保持健康,長期高個位數(shù)目標不變”。但這句話的前提是——新業(yè)務必須從“流量入口”進化為“盈利引擎”。
這份半年報映照出中國電商的殘酷現(xiàn)實:當流量紅利消失,增長只能以真金白銀為燃料。京東用148億虧損換來40%的用戶活躍度增長,這筆賬是否劃算?答案不在財報里,而在未來十二個月的現(xiàn)金流刻度中。
“所有偉大的戰(zhàn)略,終要回答一個樸素問題:燒掉的錢能否變成護城河里的水?” 此刻的劉強東,左手舉著火把照亮前路,右手握著冰水冷卻灼傷。而鋼絲繩下的萬丈深淵,名叫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