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兩個月雞飛狗跳的暑假,父母們終于熬過了開學這道“救命門檻”。
可現(xiàn)在的開學季,家長得到往往不是“解脫”,而是進入另一個“修羅場”,交出去“半條命”。當年80、90后“背個書包就能開學”的輕松,如今成了家長們遙遠的奢侈回憶。
小學、中學、大學,各有自成體系的“開學三件套”
“開學三件套”這個詞,家長們肯定不陌生。我最早聽到時特指大學新生開學的“三件套”——手機、Pad和筆記本電腦。后來,隨著科技進步、學生黨們裝備不斷升級,加了掌上游戲機、藍牙耳機和智能手表,升級成為“六件套”。
孩子的裝備一直上升、家長的錢包一路變輕。
我有個朋友,上周送娃去上大學,置辦齊全了筆記本電腦、手機和pad三件套,消費了1.5萬元。高考前朋友就答應了孩子,考上心儀的大學就買。孩子爭氣、爹媽就得守信。
還沒正式開學,就先把他們兩口子加起來一個月的工資花干凈了。這還沒算送孩子來回的路費、給孩子置辦的生活用品、學費、半年的生活費……
現(xiàn)在送孩子上大學,就像天使輪投資,影兒還沒有呢,先把投資人的錢袋子掏干凈。
這位朋友家境普通,所以也只給孩子準備了普通版的“開學三件套”。
大學生只在乎酷不酷、潮不潮,只有同作為家長的我似乎看到了家長強裝欣慰笑臉背后的愁容,還有 電子產(chǎn)品“三件套”之外的東西。
孩子孝順點,花不到五萬;孩子心狠點,接近小十萬。
進入大學前置辦N件套,很多家長抱著這樣的心理:考上大學是人生大事,奢侈地花一次也是情理之中,也就認了。可現(xiàn)在連中、小學都有自己的“開學三件套”了。
我一直以為中小學的開學三件套是:書皮、文具、練習冊,一、二百元能搞定,沒想到現(xiàn)在還囊括了耳鼻喉科。
而且看五官科的家長還不在少數(shù)。
就算是規(guī)規(guī)矩矩準備文具,需要準備的東西也比我們過去多了好多:耳機、標簽貼、電子詞典、跳繩、勾腕矯正器、趴睡枕……
一些用品我簡直聞所未聞。
之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北京的一位家長,孩子“幼升小三件套”:兒童電話手表、學習桌椅、臺燈。三大件加起來花了將近3000元。
我以為幼升小,30元買個書包就能搞定,是我格局小了。
中學生開學也有自己的三件套,和小學差不多,會有一項是買款式和功能不同的球鞋、運動鞋。
總之,“開學=花錢”已成為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經(jīng)濟的杠桿伸到了開學前,形成的這股“開學前經(jīng)濟”如火如荼。
大學生家長群、家長會,一個都不能少
出錢只是個開始,更累的是還要出人。比“出人”還驚悚的是孩子都上大學了,爹媽還要開家長會、入家長群。
這兩天,北大交大等大學給新生家長開家長會的事情上了熱搜。
網(wǎng)友們的評論幾乎一邊倒。
本以為“孩子18歲上大學后爹媽就卸任”的想法,也成了幻想,那真是夢里撿錢,白高興一場。
我做了一點調(diào)研,大學家長會不是今年才有,2023年就有了。不僅上熱搜的北大、交大、中山大學這幾所有,湖南大學、西湖大學、深圳大學……可以說現(xiàn)在在大學開家長會已經(jīng)相當普遍。不僅開學有,有些學校甚至期末還有。
(小紅書 @ ++1)
大學家長會學校/學院上講些什么呢?主要是校方和家長介紹專業(yè)錄取情況、培養(yǎng)理念、未來就業(yè)+大量的官話和客套話。參與方式可以是現(xiàn)場、也可以線上開,空間不限、但人得出現(xiàn)。
既然有了家長會,家長群是自然不能落下的。
新生有新生家長群:
(小紅書 @Starry )
單門學科課程還有家長群:
(小紅書 @不重要的)
過去我們請假,給輔導員打招呼就行;現(xiàn)在,還需要家長入群證明。
( @小紅書 啊然然)
不僅學校會建家長群,大學生家長之間還會拉一個群。
有人進了一個北京某211大學的新生家長群,以為自己入錯了群,不是大一的爹媽、而是小學一年級的爹媽。熱水、洗澡、套餐、電梯、網(wǎng)絡……滿屏的群里操心。
更嚇人的是,高校如果沒有家長群,部分家長反而不適應了。
過去十八年,對孩子事必躬親,現(xiàn)在突然變成了一無所知,讓這些家長們無所適從。
不過,在家長經(jīng)歷“開學劫難”這件事上,各國有各國的特色。我們是家長忙著開會和入群,美國的家長則是忙著在孩子的送行和宿舍上折騰,大家終歸殊途同歸。
前幾天,有一位鄰居開車送娃去外州上大學,我看夫妻倆拉了滿滿一皮卡東西,就問他們怎么帶了這么多東西?去學校買現(xiàn)成的不就行了?
鄰居告訴我,女兒比較挑剔,只要某幾個品牌的東西,他們怕現(xiàn)場買不到或者缺貨,就提前購買好拉過去。
行李除了衣物,包括且不限于:小冰箱(宿舍是二人間,學校給每個宿舍已經(jīng)提供一臺冰箱了)、小沙發(fā)、咖啡機、空氣凈化器、地毯、抱枕、香薰……總之,居家小玩意帶了一堆。
《華爾街日報》前幾天寫過一篇名為《家長如何“劫持”了宿舍》(How Parents Hijacked the College Dorm)的文章,提到美國的社交平臺上有一些名為“宿舍改造媽媽團”(Dorm Room Mamas)、“平價宿舍改造”(Dorms on a Dime)的組群,粉絲加起來有好幾十萬,里面是分享高校宿舍爆改的心得和照片。
群里面曬的照片五花八門:成套的床品、配對的書桌和床頭柜、精致的地毯、閃閃發(fā)光的霓虹名字燈牌……
溫馨、舒適的宿舍,自然是由家長的錢包撐起。
《紐約時報》曾有一篇文章提到:有些大學的學費一年才9400美元,但學生在宿舍改造上的花費能超過1萬美元。
為了讓孩子住得更體面,一些父母干脆請室內(nèi)設計師來操刀:定制櫥柜、專屬字母床品、豪華燈具,一個都不能少。
比如在密西西比大學,有位大一新生直接花了3000美元請設計師,把宿舍打造成時尚現(xiàn)代風;還有人提出宿舍要改造成“亞馬遜雨林”主題。
雖然這種高端宿舍改造還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有發(fā)展成新興產(chǎn)業(yè)的趨勢。設計師們的訂單早在幾個月前就被搶光,有的甚至排到下一年。
一些公司為了趕在學生入住宿舍的那一天完成改造,不得不臨時雇傭 幾十名員工加班加點。
可以說,現(xiàn)在的大學新生入學,早就不只是幾件簡陋家具和白墻那么簡單,背后都是家長們被迫傾注的心血。
對此,我們還是感謝“國內(nèi)學校不允許宿舍隨意被改造”之恩。
一人開學、全家“上陣”,誰之過?
現(xiàn)在的家長深度、過度參與孩子的開學季。
就拿大學生的家長,原本這個階段爹媽和成年的娃都該“質壁分離”了,但還是或主動、或被迫卷入其中。無論是支持派還是反對派都有自己的理由:
正方的聲音是:家校聯(lián)動本來就是必要的。不管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家長都有知情權。尤其大學生,本來就和父母溝通少,一旦遇到心理危機、學業(yè)警告甚至安全問題,學校能第一時間通知家長,是在兜底,不等于控制。
反方的聲音則認為:大學生已經(jīng)成年,大學生活是他們成年后走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這時候父母插手多,看似是幫孩子忙,實則會造成孩子獨立性弱、經(jīng)不起挫折。結果就是,表面長大,實則永遠“巨嬰化”。
乍一聽,公婆都有理。
家長與孩子的開學季深度捆綁、甚至孩子上了大學也難掙脫,并不是偶然,而是“密集型育兒”的后遺癥、消費陷阱造成的精致養(yǎng)娃慣性、以及學校在舉報成風下出于自保的機制三股力使然。
首先,“密集型育兒”的后遺癥。
過去十幾年,家長像項目經(jīng)理一樣給孩子排期:課程、競賽、夏校、背誦清單,一鍵代辦、全程跟蹤。久而久之,孩子學會的不是“我來想辦法”而是“我等安排”。
家長這邊管習慣了、操心慣了,一松手就焦慮反彈;學校那邊也認定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負責人,自然把家長納入流程。
結果就是,管的越多、越退不下來,到了孩子成年后上大學,家長這個本該只做好出資人角色就行的,也不得不繼續(xù)全職參與孩子的一切。
其次,消費陷阱造成的精致養(yǎng)娃慣性。
在《脫口秀和它的朋友們》第二季里,脫口秀演員良言講述了他養(yǎng)娃經(jīng)歷:
很多有孩子的人都會心一笑。這種“精致養(yǎng)娃”的心理未必是你給孩子花很多錢,而是你在能力范圍內(nèi)會一直對孩子傾盡所有。三件套、六件套、宿舍軟裝……資本市場給父母挖的消費陷阱以“儀式感+確定性”的方式出現(xiàn)在父母面前。買到最后,家長買的是安心、孩子未必真需要。
消費的邏輯非常誘人:錢能解決的焦慮,就先用錢解決。
可購買越重,家長的參與感就越強?!凹热晃彝读诉@么多,總得盯盯效果吧?”于是家長花錢沒有換來輕松、反而加重了孩子方方面面的參與程度。
而現(xiàn)代的朋友圈、家長群和社交平臺又在傳播中把“剛需”變“標配”、把“可選”變“必須”。最終,孩子的開學季被包裝成一場高配賽事。
最后,由于家長舉報成風,學校出于自保轉嫁責任。
近年來,信息公開與維權渠道發(fā)達,讓家長對學校、教師的監(jiān)督變得更直接。
布置作業(yè)被投訴、管理學生被舉報、成績不佳被問責……如今的老師彷佛站在放大鏡下工作。
學校布置作業(yè)被告、老師沒提醒孩子上廁所也被告。家校共建的那點情誼,最后都變成了家校矛盾。
在“求穩(wěn)”的治理邏輯里,學校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把家長拉進來:建群、抄送、簽知情、發(fā)承諾,凡事先同步家長,出了岔子好有跡可查。
在大學,這種“求穩(wěn)”的治理辦法也被同步使用,開家長會、建家長群的目的都是早早把家長納入“預警系統(tǒng)”,出了事好掰扯責任。
結果就是,學校把風險轉嫁給家長、家長進一步“控制“著孩子。最后,只有孩子停止自我成長的結果達成了。
在這三股力量疊加下,最終形成了一個死循環(huán):家長越管、孩子缺獨立處理的能力就越弱;孩子越弱,學校越怕?lián)?;學校越怕,就越把家長拉得更近;家長被拉得更近,又更難對孩子放手。
要破這個局,當然不是靠一己之力能夠解決的。但在千頭萬緒之中,家長學會先“斷奶”,或許是最現(xiàn)實、最容易邁出的第一步。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