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外灘教育(ID: TBEducation ),作者:Luna
今年的英偉達全員大會上,一個問題讓所有目光瞬間聚焦到黃仁勛身上——“英偉達員工二代開始進入公司,你怎么看這種裙帶關系?”
黃仁勛沒有回避,大方地回答:公司確實雇傭了不少員工的孩子。這些父母要是沒把握孩子不會給自己丟臉,絕對不敢推薦。
不管這次問答是即興的,還是精心安排的,都引起了不小的波瀾。黃仁勛的一對兒女也因此吸引了諸多關注——35歲的兒子斯賓塞(Spencer Huang)和34歲的女兒麥迪遜(Madison Huang)。
兩人都在黃仁勛非??春玫男滦筒块T任職,斯賓塞專注于機器人仿真,是英偉達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麥迪遜則投身于數(shù)字孿生項目,是英偉達物理AI平臺產(chǎn)品和技術營銷高級總監(jiān)。
2007年黃仁勛全家福
這看似又是一個子承父業(yè)的故事,但實際上兩人一個愛藝術一個愛美食,妥妥的文藝青年,也是美國家庭典型的“興趣至上”式成長。
那他們是如何從散養(yǎng)的成長中,走到今天的成就的?全球市值最高公司CEO又有著什么樣的育兒哲學?普通家庭又能受到什么啟發(fā)?
“興趣”,還是“志趣”?
看到斯賓塞和麥迪遜的故事時,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他們真的僅僅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嗎?
表面上看,確實如此。
哥哥斯賓塞甚至還曾在一所名為“自由風格傳播藝術與技術學院”的非傳統(tǒng)學校,學習攝影與電影。本科在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主修國際市場與文化研究;畢業(yè)后,又在臺灣學習了一年中文。
此后,最知名的一段軼事,便是他在臺灣經(jīng)營RND Kotler酒吧時,酒吧開業(yè)首年就被《福布斯》評為亞洲50間最佳酒吧。
哥哥斯賓塞
妹妹麥迪遜則一心追隨對美食的熱愛,先后在美國烹飪學院和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學習,修習餐廳運營、酒店管理、甜品和葡萄酒,還曾在紐約、舊金山擔任廚師,甚至還為一位米其林二星主廚工作。后來,她還涉足奢侈品行業(yè),在LVMH集團擔任了四年的市場營銷與開發(fā)經(jīng)理。
妹妹麥迪遜
但再深入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背后還潛藏著“志趣”。興趣是感性的、短暫的,這種喜歡是寶貴的起點,但它的內核可能不夠穩(wěn)定,容易隨著時間、心境和環(huán)境而改變。
在嘗試和探索中,如果能將個人熱情與行業(yè)未來相結合,那“興趣”就會升級為“志趣”。那是個人熱愛、自身能力與社會發(fā)展趨勢的交匯點,是比多變“興趣”更持久、更具驅動力的內在羅盤。
黃仁勛本人就是個例子。他曾表示:“我從小就喜歡電腦,但俄勒岡州立大學讓我看到了它們背后的魔力?!痹诖髮W,出色的教授和課程點燃了他的思維,讓他真正愛上了技術。“過去幾十年我所學的一切,都建立在這里獲得的堅實基礎之上?!?/p>
看看斯賓塞,經(jīng)營酒吧時他事事都親力親為,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商業(yè)嗅覺,還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
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自己經(jīng)營酒吧的技巧全是“從頭學起”,先打工實習再和好友創(chuàng)業(yè),設計APP管理產(chǎn)品庫存,還利用大數(shù)據(jù)了解顧客消費模式,積極應用科技管理。
而麥迪遜顯然即使投身美食行業(yè),并不止步于美食。在藍帶學校畢業(yè)多年后的采訪中,她提到學校的課程“比我想象的要密集得多,內容非常全面,而且我們甚至還講到了統(tǒng)計分析,這真是太棒了”。
其實黃仁勛最開始也和普通父母一樣擔心。還記得2009年,麥迪遜去讀烹飪學校時,黃仁勛曾對媒體說“心都碎了”。轉眼十年后,兄妹兩人的人生開始轉向,但更像是一次厚積薄發(fā)。
黃仁勛
其實早在妹妹麥迪遜任職LVMH集團期間,她就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LSE)完成了數(shù)據(jù)科學短期課程。到2019年,兄妹兩人都報名了MIT為期六周的人工智能在線課程。
同年,麥迪遜進入倫敦商學院攻讀 MBA,斯賓塞則在2021年關閉了經(jīng)營七年的酒吧,進入紐約大學攻讀MBA。這成為他們正式進入英偉達的起點。
“拼爹”的正確打開方式:
資源是翅膀,而非輪椅
斯賓塞和麥迪遜最終進入英偉達,一個不可避免的議論便是:這不過是“拼爹”的常規(guī)操作。
不可否認,家庭資源為兄妹倆提供了極高的“試錯成本”和廣闊的探索空間。不過,兄妹兩人的“拼爹”,絕非繼承一個職位,而是繼承一種視野、一套思維模式——資源是助你高飛的翅膀,而非讓你安逸的輪椅。
全家人在斯坦福大學
與直接空降核心部門不同,斯賓塞和麥迪遜加入自家企業(yè)的方式也更為審慎和務實——他們都是從基層實習生做起。
其實,在硅谷頂尖科技公司中,類似的裙帶關系并不常見,蘋果的喬布斯、微軟的比爾·蓋茨,他們的子女都遠離了父母的公司。
不過,斯賓塞和麥迪遜的故事,則提供了“拼爹”的另一種畫像——從小在父親身邊,他們早早就置身于科技浪潮之巔的獨特視野。
有個小故事很有意思:2003年,英偉達曾推出了聲名狼藉的GeForce FX顯卡。在玩家圈,這款顯卡因渲染速度遲緩飽受詬病,還因為風扇過度活躍,故障頻發(fā),被用戶戲稱為“塵霸”。有天回家時,黃仁勛發(fā)現(xiàn)一本游戲雜志都刊登了一篇尖銳的評論,旁邊還有一張13歲兒子斯賓塞的便簽:“爸爸,我覺得你得再加把勁兒?!?/p>
斯賓塞經(jīng)營酒吧時,他就效仿父親,要求經(jīng)理們每周匯報“五件要事”(top five things)——這是黃仁勛在英偉達推行多年、要求員工每周郵件匯報的核心工作方法。他還無意中透露:“我從八歲起就知道怎么買股票了。”
哥哥的工作風格很有親和力,妹妹麥迪遜則完全繼承了父親強悍務實的作風。
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工作狂人,郵件秒回。曾有同事在線上會議中準備不足,麥迪遜甚至直接下線,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覷。一位曾向她匯報的前員工表示:“她標準極高,就像她父親一樣,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你邏輯中的漏洞。”
后來,麥迪遜悄然加入了黃仁勛的“御用演講智囊團”(The Band)。這可不是個閑差,而是一個十幾位高管組成的內部圈子,專門負責黃仁勛和英偉達的重大信息發(fā)表和形象。
每逢重大活動,智囊團就會陪同黃仁勛在酒店熬夜到凌晨,不僅逐頁審閱PPT,甚至連燈光打在臉上的角度都要調試。這份耗神的幕后工作,也是麥迪遜進入父親權力內圈的標志。
父母是孩子的“天使投資人”,但黃仁勛家庭更為可貴的一點是,家庭資源實現(xiàn)了“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升華。最高明的資源傳遞,不是轉移財富,而是傳承視野、勇氣和智慧。
在新賽道贏得尊重:
努力是唯一的通行證
值得注意的是,斯賓塞和麥迪遜兩人并未從事英偉達最核心的芯片與數(shù)據(jù)中心業(yè)務,而是在公司未來戰(zhàn)略部門中乘勢而上。
黃仁勛一直希望將公司業(yè)務擴展到芯片之外,兄妹兩人也正在自己的新賽道上疾馳。
2020年夏天,麥迪遜在英偉達市場部實習后拿到了全職offer,先于哥哥加入公司。僅幾個月后,她就被調入Omniverse部門,專門負責3D設計與仿真軟件的產(chǎn)品營銷。
彼時,Omniverse規(guī)模尚小,但黃仁勛認為戰(zhàn)略意義極大。Omniverse的目標是為寶馬、奔馳等工業(yè)巨頭打造“數(shù)字孿生”工廠,在虛擬世界中模擬完整的生產(chǎn)線,將物理世界的試錯成本降到最低。
有位前員工認為,“把麥迪遜放在Omniverse,外人可能覺得是讓她遠離聚光燈,但內部員工都明白,這代表著她父親的絕對信任?!?/p>
那斯賓塞呢?2022年,他也加入了英偉達,擔任Isaac Sim Cloud團隊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投身于父親同樣看好的新興領域:機器人仿真。
斯賓塞團隊的工作,是為機器人創(chuàng)建高質量虛擬環(huán)境,讓AI能夠自行學習很多現(xiàn)實中不具備條件學習的工作場景技能。比如現(xiàn)在他就為亞馬遜倉庫中的下一代分揀機器人開發(fā)強化學習模型。
薪酬也反映了他們的資歷?!禣utlook》報道稱,麥迪遜在25財年的收入約為 110 萬美元,而斯賓塞在同一時期的收入約為 53 萬美元。今年3月,麥迪遜被提拔為高級總監(jiān),距離副總裁僅一步之遙,直接向一位向黃仁勛本人匯報的高管Rev Lebaredian負責。
英偉達前副總裁Greg Estes有句話一針見血:“黃仁勛子女的身份確實無法被忽視。我認為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和他們中任何一位開會時,都不可能不意識到這一點。但關鍵是,他們兩個都非常努力,精于本行,并且對公司懷有深厚的感情?!?/p>
而兄妹兩人背后,父親黃仁勛的角色很難被忽視。他為孩子搭建舞臺,而不是編寫劇本;他提供底層架構和支持,而將應用開發(fā)的主導權完全交給孩子自己。
其實,這也能從黃仁勛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找到蛛絲馬跡。近期一次在中國的采訪,他表示自己擔任CEO的33年來,不曾有一分鐘感到徹底的放松,每天工作16個小時、每周工作7天、只睡3個小時。因為投資者們在為他的未來下注,英偉達必須持續(xù)快速進行創(chuàng)新并交付成果。
不斷開拓,幾乎是英偉達的血液傳承。去年,麥迪遜在Computex(臺北國際電腦展覽會)期間還比較低調,但今年英偉達GTC大會上,就臺風穩(wěn)健,控場經(jīng)驗十足。
如今,兄妹兩人所在部門,雖然不是公司傳統(tǒng)的強勢業(yè)務,但它們代表著公司未來十年的戰(zhàn)略支柱。
結語
黃仁勛的家庭故事顯然不能輕易復制,但斯賓塞和麥迪遜的成長,還是帶來了很多思考:孩子的興趣怎么才能變成志趣?什么時候該把隨心所欲的興趣,“收束”到更有熱情的方向上?
上海交通大學唐鑫副教授的觀點很有啟發(fā):志趣是“志向+興趣”,它基于興趣,但包含了更重要的使命感。
想要找到這種使命感,需要在生活中不斷追問三個問題:我能做的事、我想做的事、對社會有價值的事,這三個方面相重疊的部分就是個人使命感的“甜心區(qū)”。
而黃仁勛的家庭教育,就展現(xiàn)了一種溫暖的智慧:它以“志趣”為核心,用資源支持而非替代孩子的選擇,最終靠努力贏得真正認可。
在英偉達全員大會上,黃仁勛用一句玩笑話結尾:“許多二代孩子表現(xiàn)超過了他們的父母?!被蛟S他們也有著相似的教育哲學,不為孩子鋪就一條輕松的路,而是陪伴他們走向更廣闊、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