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北京談合作深化,今天就在基輔揮舞制裁大棒,英國政府這出"變臉戲"演得夠快。
3家中國企業(yè)莫名其妙被扣上"援俄"帽子,英方卻拿不出絲毫證據(jù),典型的"有罪推定"再現(xiàn)江湖。
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意欲何為?中方24小時內的強硬通牒又釋放了什么信號?
說起來,這事的戲劇性程度堪比好萊塢大片。
9月12日那天,英國商業(yè)貿易大臣彼得·凱爾還在北京和中方官員握手言歡,簽署了一堆合作文件。
上百家英國企業(yè)浩浩蕩蕩跟著來華,中英經(jīng)貿聯(lián)委會時隔7年重啟,雙方在綠色能源、數(shù)字經(jīng)濟、跨境電商等領域達成了不少共識,氣氛那叫一個融洽。
誰能想到,墨跡還沒干透,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就在基輔來了個急轉彎。
不到24小時,3家中國企業(yè)就被拉進了制裁名單。
理由說起來冠冕堂皇:這些公司涉嫌向俄羅斯軍方提供伊斯坎德爾和Kh-101導彈的電子設備。
但問題來了,英方到現(xiàn)在都拿不出任何確鑿證據(jù)來支撐這個指控,連個交易記錄、物流信息都沒有,就敢直接下手。
這種"先定罪后找證"的操作,在國際法上叫什么來著?對,典型的"有罪推定"。
更讓人無語的是,就在前一天,中方還表達了擴大進口英國商品的意愿,鼓勵中國企業(yè)赴英投資。
英國代表則頻頻強調要深化經(jīng)貿合作,稱中國是"重要伙伴"。
這前腳還說伙伴,后腳就給一巴掌,換誰都得懵圈。
說白了,這不是外交,這是政治表演,而且是相當拙劣的那種。
從時間點看,英國選在基輔宣布制裁,明顯帶有向美國表忠心的意味。
這種"左右手互搏"的做法,暴露出英國政府內部的嚴重分裂:一邊是商業(yè)貿易部拼命想從中國合作中撈好處,另一邊是外交部緊跟美國步伐搞對抗。
英國這次操作背后的小九九,其實不難猜。
第一層算盤,是想向美國老大哥表態(tài)。
脫歐之后的英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明顯下降,急需抱緊美國這條大腿。
俄烏沖突給了英國一個"刷存在感"的機會,通過制裁所謂的"援俄企業(yè)"來展示自己的"堅定立場"。
第二層算盤,是想打壓中國的科技影響力。
英國對中國在芯片、AI、5G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早就心存芥蒂。
這次借著"援俄"的名義,順手給中國高科技企業(yè)來一棍子,既能向美國示好,又能打擊潛在競爭對手,一舉兩得。
第三層算盤,是想轉移國內政治壓力。
數(shù)據(jù)顯示,英國2024年第二季度GDP增長只有0.2%,通脹率還維持在6%以上。
經(jīng)濟搞不好,老百姓自然要找政府算賬。
這時候對外展示強硬姿態(tài),搞點"愛國主義"操作,轉移民眾注意力,成了一些政客的慣用伎倆。
但問題是,這種算盤打得太精明,反而弄巧成拙。
英國想"經(jīng)濟歸經(jīng)濟,政治歸政治",一邊從中國合作中獲取經(jīng)濟實惠,一邊在政治上搞對抗。
這種天真的想法,注定要碰壁。
中國企業(yè)又不是傻子,誰還敢在這種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大規(guī)模投資?
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說明了問題:2023年上半年,中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23%。
這次制裁事件,只會讓中國企業(yè)對英國市場更加謹慎。
到頭來,受損的還是英國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
說到底,這是一場"理不直,氣還壯"的政治投機。
面對英國的突然襲擊,中方的反應可謂又快又準又狠。
不到24小時,中國駐英國使館就發(fā)聲了。
這次的表態(tài)不是常規(guī)的外交辭令,而是明確的"通牒式回應"。
關鍵詞是"立即"和"撤銷",傳遞出了零容忍的信號。
中方明確表示:英方有關制裁是"沒有國際法依據(jù)的單邊主義行徑",損害中國企業(yè)正當權益。
更重要的是,中方強調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yè)的正當合法權益"。
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預告。
商務部隨即發(fā)布通報,要求英方"正視錯誤,立即糾正",并明確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權利。
在外交層面,中方重申了在烏克蘭危機上的一貫立場:從未向任何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這等于是在告訴英方:你們的指控完全是子虛烏有。
更關鍵的是,中方還通過多個渠道向英國工商界釋放信號。
多家中資企業(yè)表示,將重新審視在英國的新投資項目,部分已與英國合作方協(xié)商"暫緩推進"。
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中方應對的三個特點:快速、堅定、有理有據(jù)。
快速,是因為24小時內就完成了從外交抗議到實際反制的全套動作。
堅定,是因為表態(tài)毫不含糊,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理有據(jù),是因為始終通過正式外交渠道,沒有情緒化表述,也沒有過激行為。
這種"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方式,既是對外交操作的成熟把握,也是對外釋放的一種清晰信號。
中國不會被動挨打,但也不會輕易翻桌。
國際社會對此反應也很有意思。
調查顯示,67%的歐盟成員國對英國單邊制裁表示關切,認為應該通過多邊機制解決爭議。
東南亞國家普遍支持中國立場,呼吁維護國際貿易規(guī)則。
這說明,英國的做法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這場風波背后,反映的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時代在變。
冷戰(zhàn)結束30多年了,一些西方國家還沉迷在單極霸權的美夢中。
他們以為揮舞制裁大棒就能讓別國乖乖就范,殊不知這招已經(jīng)越來越不靈了。
數(shù)據(jù)很能說明問題:2024年以來,西方對俄制裁已達12輪,涉及企業(yè)超過3000家。
但效果如何呢?俄羅斯經(jīng)濟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在某些領域實現(xiàn)了進口替代。
制裁的副作用倒是很明顯:歐洲能源價格飆升,通脹高企,民眾怨聲載道。
現(xiàn)在又把矛頭指向中國,想通過"二級制裁"來轉移矛盾。
這種邏輯就像是:我們制裁沒用,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搗亂。
但問題的根本不在于誰在"搗亂",而在于這種制裁思維本身就過時了。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各國之間聯(lián)系日益緊密。
中國國際法學會專家指出,英方制裁違反了《聯(lián)合國憲章》中的平等主權原則。
歐盟多位法學專家也表示,缺乏證據(jù)的單邊制裁損害國際法治秩序。
從長遠看,這種"制裁泛化"的趨勢正在對全球經(jīng)濟秩序造成實質傷害。
今天制裁中國企業(yè),明天可能輪到印度、巴西,甚至歐洲本土公司。
只要誰"不合拍",就可能被拉入"黑名單"。
這不是維護秩序,而是制造混亂。
智庫分析認為,此次事件可能導致中英貿易額在未來6個月內下降8-12%。
英國在華投資項目將面臨更嚴格審查,預計影響項目總值約50億英鎊。
反觀中國,依然堅持推進開放合作。
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xù)推進,還是對外資市場的不斷開放,中國的方向始終沒有變。
那些頻繁揮舞制裁工具的國家,看似強硬,實則孤立。
短期或許能賺到一些媒體曝光和政治積分,但從長遠看,只會錯失合作機會,拉高發(fā)展成本。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合作共贏才是時代主流。
那些還在做單極夢的人,該醒醒了。
這場"24小時變臉"鬧劇,暴露的不只是英國外交的分裂,更是一些西方國家在新時代面前的戰(zhàn)略迷茫。
說到底,制裁這招已經(jīng)用濫了,效果越來越差,反倒讓自己陷入孤立。
面對這樣的外交亂象,你覺得誰才是真正在孤立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