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高歌,樓市蹲坑,中國資產市場終于分道揚鑣?
8月,A股像打了雞血一樣連續(xù)飆升,而與此同時,樓市的表現(xiàn)卻冷冷清清:70個大中城市里,有68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出現(xiàn)環(huán)比下滑,刷新了近20年的紀錄。
不是說資產輪動嗎?股市漲了樓市也該跟上啊?
但現(xiàn)實是,房地產不僅沒跟著一起上車,反而一頭扎進了下行通道,掛牌量突破750萬套,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說句實話,現(xiàn)在不是在問“房價還會不會跌”,而是開始討論“房子還能不能保值”?
昔日王者跌落神壇,從全民買房到全民觀望
想當初,房子在中國家庭里的地位幾乎等同于家傳寶物。不管是北上廣深的高薪白領,還是小城鎮(zhèn)里的普通工薪族,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手里有套房,就算不是富人,也至少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卣驹诹松鐣袑印?/p>
可惜的是,這種全民買房的盛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021年是一個分水嶺,那一年房價普遍上漲,甚至有些城市一個月漲幅能頂?shù)舸蚬と艘荒旯べY。不少人把六個錢包掏空,拼命上車,很多家庭甚至背上了二套、三套房貸。
但從2022年開始,樓市急轉直下,價格松動、成交銳減、庫存飆升,三年間跌幅不只一點點。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普遍也有30%左右的下調,哪怕是核心區(qū)學區(qū)房,也開始出現(xiàn)“松動”。而三四線城市的情況更慘,房價已經跌破4000元/㎡,部分地區(qū)甚至跌到3000元以下。
這不是個別城市的問題,曾經只漲不跌的樓市神話,如今變成了“買一套虧十年”的風險資產。
而最致命的是,成交基本躺平。掛牌量連年新高,成交量卻創(chuàng)十年新低。賣房的多,買房的少,市場進入有價無市的僵局。過去房子是搶手貨,現(xiàn)在成了燙手山芋,誰接誰心慌。
這輪樓市下行的根源,并不只是短期的政策調控或經濟放緩,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社會結構、人口趨勢和消費觀念的全面轉變。
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已經達到66%以上,大量人口早已實現(xiàn)進城落戶。新增購房人口不足,疊加出生率持續(xù)下滑,樓市的“自然接盤俠”越來越少。
住建部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住房總量超過6億套,按照每套房住3人計算,足夠容納18億人。而中國總人口才14億出頭,意味著房子已經嚴重過剩。更何況,還有不少人在一線城市擁有不止一套住房。
空置率問題日益嚴重。一線城市空置率在20%-25%之間,三四線城市甚至超過30%。這些房子不是沒人住,而是沒人愿意住。要么是短期炒房空置,要么是業(yè)主干脆放棄出租。租金低、管理難、稅費高,很多人寧可空著也懶得折騰。
再來看年輕人。2025年數(shù)據(jù)顯示,25-30歲之間人群的購房意愿已經從五年前的65%降到了48%。是什么讓年輕人變得“佛系”?
答案很現(xiàn)實:房價不跌到他們能接受的水平,他們就選擇觀望。再加上不婚不育、延遲生育、靈活就業(yè)等趨勢,住房剛需也被大大削弱。
與其說年輕人不想買房,不如說他們不愿再為一個不確定的市場背幾十年房貸。在他們看來,房子不再是人生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選項。
不是房子不值錢,是房子不再是金融工具
很多人誤以為房價下跌是因為經濟不好。但其實更關鍵的,是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正在被主動剝離。
十年前,房地產是中國金融系統(tǒng)的核心支柱。貨幣政策寬松、信貸極度充沛,資金像洪水一樣涌入樓市。房子不僅是資產,更是融資工具、財富增值渠道,幾乎全民都在參與“買漲不買跌”的博弈。
但如今,游戲規(guī)則變了。
2025年第一季度,央行數(shù)據(jù)顯示,M2總量已達到326萬億元,雖然貨幣仍在擴張,但房地產不再是主要受益者。金融資源正被更多引導至高端制造、科技創(chuàng)新、新能源等產業(yè),而房地產被明確定位為居住屬性。
換句話說,房子不再是理財產品,而是生活用品。
與此同時,房企也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在去杠桿和融資收縮的背景下,開發(fā)商不再敢大肆拿地、高價造房。甚至不少房企被迫打折清盤、甚至直接退市。
市場上也開始流行“0首付、先住后買”等促銷手段,但效果非常有限。沒有信心,價格再低也沒人敢動。大家都在等,等房價再跌一點、等政策再放松點、等市場真正見底。
問題是,這個“底”到底在哪?沒人知道。
如果說過去20年,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發(fā)動機,那么現(xiàn)在,它更像是一段走過的關系。國家不再依賴它拉動GDP,也不再為它冒險放水托底。
今年7月底召開的高層經濟會議,首次在官方通稿中未提“房地產”三個字。這不是無意省略,而是刻意回避。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房地產已不再是國家的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
新的增長路徑已被鎖定:科技強國、制造升級、內需提振。這些才是未來的主戰(zhàn)場。
與此同時,保障性住房、公租房、長租公寓等非市場化住房供應正在逐步擴大。國家開始強調住有所居,而不是炒有所賺。
這對普通購房者來說,是一次全面觀念改變。過去買房是為了升值,現(xiàn)在買房是為了居住。過去是早買早發(fā)財,現(xiàn)在是買對了再買。
而這一轉變,是大勢所趨,無法逆轉。
房價跌,是壞消息嗎?
很多人看到房價下跌就恐慌,其實這未必是壞事。資產價格回歸理性,有利于資源再分配,也有利于社會公平。高房價時代的結束,某種程度上也是內卷社會的終結。
但問題是,這個過程注定伴隨著陣痛。中產家庭資產縮水、房貸壓力不減、消費信心下滑,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風險。而對于想買房的年輕人來說,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市場的“底”可能比你想象中還要深。
未來三年,房價還可能繼續(xù)下探,尤其是庫存高、人口流出的三四線城市,跌幅可能遠遠不止10%-15%。而一線城市的核心區(qū)域或許依然堅挺,但那是稀缺資源,不具普遍性。
但如果你還幻想靠房子翻身發(fā)財,那恐怕要醒醒了。
參考資料:
各線城市房價環(huán)比下降!
2025-09-15 11:04·證券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