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或者讀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他們沒死在戰(zhàn)場上,也沒死于宮廷陰謀,最后卻因為背后長了個瘡,就一命嗚呼了。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一個瘡而已,怎么就成了“催命符”?
楚漢爭霸時期的“亞父”范增、盛唐時期的大詩人孟浩然、明朝的開國元勛徐達,這些響當當的人物,據說都栽在了這小小的背瘡上。這就讓人納悶了,難道古代的瘡就那么厲害?
古人的“奪命膏肓”
首先,咱們得搞清楚,古人說的“背后長瘡”,可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青春痘或者小癤子。他們口中的這個“瘡”,學名叫背疽(bèi jū)。
在古代,這玩意兒一旦得上,基本上就被看作是“膏肓之疾”,約等于一只腳已經踏進了鬼門關。
那么,這個背疽究竟是什么病呢?用現代醫(yī)學的話來說,它是一種發(fā)生在背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通常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引起的。
細菌從皮膚的毛囊、汗腺鉆進去,在皮下組織里大肆破壞,形成一大片紅腫、化膿的硬塊。它的特點是范圍大、根子深,而且發(fā)展得特別快。
這病放在今天,可能打幾天抗生素、做個小手術引流一下就解決了。但在古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那會兒既沒有抗生素,也沒有無菌手術的概念。
醫(yī)生們處理這種病,最好的辦法也就是用燒紅的刀子把膿包切開,然后敷上一些草藥。
這種治療方式本身就充滿了巨大的感染風險,稍微處理不當,細菌就會進入血液,引發(fā)全身性的感染,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敗血癥或膿毒癥。
一旦發(fā)展到這一步,病人就會高燒不退、神志不清,很快就會因為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而且,古人認為背疽的發(fā)生,和人的情緒有很大關系。他們覺得,憂思、憤怒、抑郁這些負面情緒會導致體內“氣血不調”、“毒火內攻”,最終在背部這個陽氣匯聚的地方爆發(fā)出來。
但從現代醫(yī)學角度看,長期處于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下,確實會降低免疫力,讓身體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
亞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說起因背疽而死的名人,第一個繞不開的就是項羽的首席謀士,被尊稱為“亞父”的范增。
范增的死,可以說是把古代醫(yī)學里“憤極成疽”的理論,演繹得淋漓盡致。
鴻門宴上,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項羽最大的威脅,多次示意項羽下決心除掉他,甚至安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蓛?yōu)柔寡斷的項羽最終還是放走了劉邦,氣得范增把玉斗都砸了,大罵:“豎子不足與謀!”
這口氣一直憋在范增心里。
后來,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抓住了項羽多疑的性格,設計了一出離間計。項羽果然中計,開始懷疑范增和劉邦有勾結,逐漸削弱了他的權力。
這對忠心耿耿、年過七旬的范增來說,是莫大的侮辱。他心灰意冷,又氣又急,最終向項羽告老還鄉(xiāng)。
悲劇就在他回家的路上發(fā)生了。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范增“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這句話非常簡練,卻信息量巨大。
一個為霸王事業(yè)操勞一生的老人,在遭受了主公的猜忌和背叛后,帶著滿腔的憤怒、失望和怨氣離開。這種極致的負面情緒,很可能就是壓垮他身體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人認為他這是“非憤極不成”,即憤怒到了極點才生的病。強烈的精神打擊導致他的免疫系統(tǒng)徹底崩潰,潛伏的病菌趁虛而入,最終爆發(fā)成致命的背疽,讓他客死途中,成了一代謀士的千古悲歌。
詩人孟浩然也是死于此?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結局也是一場令人扼腕嘆息的生活悲劇。他的死,同樣與背疽有關,但直接的導火索,卻可能是一頓不該吃的飯。
孟浩然一生仕途不順,空有才華卻報國無門,心情難免有些抑郁。晚年的他,也患上了要命的背疽。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休養(yǎng),病情本來已經有所好轉。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他的好友王昌齡恰好路過襄陽來看望他。
故友相見,自然是分外高興。孟浩然一激動,就把醫(yī)生的囑咐全拋到了腦后。宴席之上,推杯換盞,好不快活。
席間有一道美味的鮮魚,在古代,魚蝦河鮮之類的食物被認為是“發(fā)物”,對于長瘡的病人來說是大忌。可孟浩然在興頭上,沒能管住自己的嘴,盡情享用了這道美食。
結果,悲劇發(fā)生了。
宴會過后沒多久,孟浩然的背疽就突然復發(fā),并且比之前來得更加兇猛。
最終,這位“風流天下聞”的田園詩人,就因為這一時的貪嘴,病情急劇惡化,不治身亡。
關于他死亡的細節(jié),史料記載略有不同,《新唐書》只簡單記為“病疽背卒” 而王士源的《孟浩然詩集序》等文獻則補充了“食鮮疾動”的情節(jié)。
無論如何,在醫(yī)療條件有限的古代,不遵醫(yī)囑、胡亂飲食,確實可能成為加重感染、導致死亡的重要誘因。
正史和野史是如何描述名將徐達的死
聊完了文臣和詩人,我們再來看看武將。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的死,可以說是最具爭議和戲劇性的一個。
他的死,牽扯出了一段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之間的“羅生門”。
看正史的說法?!睹魇贰分忻鞔_記載,徐達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于北平患上了背疽,第二年二月病重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記載非常清晰,就是因病自然死亡。
期間,朱元璋還曾派徐達的長子帶信去慰問,表現出了君主對功臣的關懷。按照這個說法,徐達之死和范增、孟浩然一樣,都是因為在古代無法有效治療背疽而不幸病故。
然而,在民間野史和后世的文學作品中,流傳著一個截然不同、也更加驚悚的版本。
這個版本說,朱元璋晚年猜忌心極重,對功高震主的徐達早已心存芥蒂。得知徐達得了背疽后,朱元璋假意探病,卻故意賞賜了一只燒鵝給他。
在傳統(tǒng)中醫(yī)里,鵝肉被視為“發(fā)物”,患有癰疽瘡毒的人是絕對不能吃的。
徐達看到這只燒鵝,立刻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他流著淚吃下了燒鵝,不久后果然病情加重,毒發(fā)身亡。
“賜鵝殺人”,幾乎成了朱元璋殘暴形象的一個標簽。但這個說法在《明史》等官方史料中毫無記載,完全出自于明清時期的一些野史筆記,比如《翦勝野聞》。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極低,更像是后人因不滿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而編造出來,用來抹黑他的故事。
所以,關于徐達的死,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應該還是《明史》的記載,他確實是死于致命的背疽。
結語
這么看下來就知道了,背疽之所以能在古代成為“絕癥”,是那個時代醫(yī)學水平的局限。
沒有抗生素,沒有科學的消毒和外科手術,使得一個局部的皮膚感染,可以輕易奪走一個人的生命。
如果換成現代醫(yī)學,這種疾病幾乎是很快就可以治愈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