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里,欽差大臣一到地方,知府、巡撫都跪成一片。
但歷史上,同樣拿著皇帝旨意辦差,有人被叫"欽差大臣",有人只能叫"欽差"。
這兩字之差,藏著官場最殘酷的等級密碼。
——《壹》——
天壤之別
1869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坐鎮(zhèn)西北, 他需要糧餉,東南各省的總督、巡撫拖著不給, 左宗棠,朝廷欽差,手握關(guān)防,卻要不來錢。
他寫信給朝廷訴苦,軍機大臣說,你有權(quán)參劾那些督撫。
左宗棠掂量再三,放棄了, 他不敢,同樣是皇帝派的人,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兩廣總督鄧廷楨恭恭敬敬配合。
半年不到,收繳鴉片237萬斤,地方官員不敢有半點怠慢。
為什么?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話》里寫得明白:"三品以上用欽差大臣關(guān)防,四品以下用欽差官員關(guān)防。"一道分水嶺, 三品,是個坎。
跨過去,你是"欽差大臣",跨不過去,你只是"欽差"。
1838年11月15日,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時,他本身就是從一品的湖廣總督,加上這個差事,不是升官,是加了一個臨時頭銜。
但這個頭銜,讓他有了調(diào)動地方資源的權(quán)力。
欽差大臣沒有品階, 這話聽起來矛盾,卻是事實,它只是個臨時官銜,掛在你原有的職位上,林則徐從一品,當了欽差大臣還是從一品。
但地方官員看的不是你的品級,看的是你手里那塊關(guān)防。
1735年,雍正皇帝發(fā)出第一塊欽差大臣關(guān)防, 從此,欽差有了實權(quán), 1746年,乾隆下令兵部制定欽差大臣巡視條例。
從此,欽差的權(quán)力有了法律依據(jù),可為什么有的欽差,連督撫都不買賬?
——《貳》——
品級背后的游戲
嘉慶年間,一個叫廣興的人當了欽差, 他到地方查案, 查著查著,開始勒索地方官,最后被處死,欽差大臣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們的權(quán)力,八個字: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遇到大事,得報告皇帝, 皇帝批了,才能辦, 遇到小事,可以自己決定,問題來了,什么算大事,什么算小事? 沒有明確界限, 全靠欽差自己把握。
把握不好,輕則丟官,重則丟命。
欽差也是官僚體系里的人, 他有自己的關(guān)系網(wǎng), 他有自己的利益, 他得罪督撫,回朝以后怎么辦?左宗棠不是不想?yún)③滥切┎唤o錢的督撫。
他是知道,參劾了,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官場上,沒人能孤軍作戰(zhàn),但有一類欽差不同, 各省學政,掌管科舉考試, 他們很多只是六品、七品的京官, 按品級,連知府都不如。
可《清稗類鈔》記載:"各省學政之本職,雖有六、七品者,以其出于欽命,儀同欽差,故以'憲'字、'臺'字稱之。"
為什么? 因為他們管的是科舉。
科舉,是讀書人的命脈, 地方官員,哪個不是科舉出身? 得罪學政,就是得罪了整個讀書人圈子,所以學政雖然品級低,地位卻高。
在地方官員的排序里,學政排在從二品的布政使、正三品的按察使前面。
這不是品級決定的,是權(quán)力決定的。
——《叁》——
從使者到欽差的千年演變
"欽差"這個詞,其實很年輕,堯派鯀去治水, 這是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中央使者"。 那時候還沒有"欽差"這個說法,周朝有"行人",管外交。
漢朝有"郎將",皇帝身邊的衛(wèi)士,常被派去地方辦事。
漢武帝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每區(qū)一個刺史,這些人都是皇帝派的, 但他們都不叫"欽差", 宋朝人寫《冊府元龜》,把歷朝歷代這些人統(tǒng)稱為"奉使"。
"欽差"二字,查遍正史,找不到,直到元朝。
關(guān)漢卿寫《竇娥冤》,第四回里,竇娥的父親回鄉(xiāng),說:"老夫是朝廷欽差帶牌走馬肅政廉訪使。"這是"欽差"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文獻里。
元代文獻里,"欽"是恭敬的意思, "欽差",就是皇帝派的使者的尊稱。
到了明朝,這個詞開始普及, 張自烈《正字通》寫:"御音曰欽敕,御使曰欽命,俗曰欽差。" 民間口頭傳播,逐漸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
明朝的地方,三司分治,都指揮使司管軍事。
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 三家互相制衡,也互相扯皮,遇到大事,誰也做不了主, 怎么辦? 朝廷派人下去協(xié)調(diào)。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去陜西巡撫。
這是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巡撫"二字, 但那次不算真正的巡撫,是為了給朱標選建都地點,1421年,永樂十九年,朱棣派尚書蹇義等26個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
這次的性質(zhì),和后來的巡撫相似, 但朱棣沒用"巡撫"這個名字。
真正確立巡撫制度,是1430年,宣德五年, 明宣宗派于謙等六個侍郎,巡撫河南、江蘇、江西、浙江、湖廣、北直隸、山東六省, 這是各省專設(shè)巡撫的開始。
從此,巡撫成了地方最高長官。
他們凌駕于三司之上, 他們既是地方大員,也是中央派來的監(jiān)察官,這套制度,清朝繼承了, 并且發(fā)展得更完善, 也更復雜。
——《肆》——
權(quán)力的真相與崩潰
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去廣州禁煙, 為什么選林則徐? 他當過湖廣總督,有禁煙經(jīng)驗,湖廣離廣州近,能快速到任,林則徐到廣州,辦事雷厲風行。
不到半年,收繳鴉片近兩萬箱。
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他為什么能這么順利?因為他是欽差大臣, 代表皇帝, 地方官員必須配合, 不配合,就是抗旨。
但林則徐辦事,也不是想怎么來就怎么來。
每個重要決定,他都要上奏, 等皇帝批示下來,再執(zhí)行, 這叫"大事奏裁",嘉慶年間那個叫廣興的欽差,就是沒搞清楚這一點。
他以為自己代表皇帝,可以為所欲為。
結(jié)果勒索地方官,最后被處死,欽差大臣,不是尚方寶劍,不能先斬后奏,清朝欽差分兩種, 一種是固定性欽差,有敕書,有關(guān)防。
比如各省學政、駐藏大臣, 他們是長期派駐,不是臨時差遣。
另一種是臨時性欽差, 皇帝遇到緊急事件,臨時派人去辦, 辦完就撤,沒有關(guān)防,沒有敕書,固定性欽差地位高, 臨時性欽差地位低。
但不管哪一種,都得遵守規(guī)矩。
清朝規(guī)定,欽差到地方,要遵守保密制度、廉潔制度、回避制度, 不能泄露朝廷機密, 不能收受賄賂,不能在老家辦案, 違反了,照樣治罪。
道光十六年,兩個欽差恩銘、趙盛奎,審案不力,兩次降職。
后來上諭里,又被點名批評四次, 欽差辦砸了事,下場很慘,到了晚清,欽差制度已經(jīng)變味了, 朝廷動不動就派欽差,地方發(fā)生水災(zāi),派欽差。
百姓上訪,派欽差, 官員貪腐,還是派欽差。
欽差越來越多, 權(quán)力越來越分散, 地方官員都麻木了,1860年代,清廷派外國人當欽差, 美國人蒲安臣,成了清朝第一位出洋欽差。
一個局外人,代表大清出使外國。
這已經(jīng)不是派不派欽差的問題了, 這是整個官僚系統(tǒng)已經(jīng)無法正常運轉(zhuǎn),左宗棠要不來糧餉, 欽差參劾督撫,也沒人理, 欽差大臣滿天飛,但沒人怕。
為什么? 因為沒有監(jiān)督制度,因為欽差也是官僚集團的一員, 因為整個系統(tǒng),已經(jīng)千瘡百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