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蘇州城的一場鄉(xiāng)試放榜,徹底點燃了千余名書生的怒火。
榜上有名者,多是富商子弟,而那些公認的才學之士,卻名落孫山,對于當時的讀書人來說,科舉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窄門,現(xiàn)在,這扇門似乎被金錢堵死了。
書生們抬著財神像游街,貼上“左丘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的辛辣對聯(lián),徹底揭開科舉制的不公以及整個體系的腐敗,而這卻只是冰山一角。
科舉舞弊引風波
康熙五十年(1711 年)九月初九日,本是眾人矚目的辛卯科江南鄉(xiāng)試放榜之日。
眾多寒窗苦讀的學子們懷揣著滿心的期待,渴望在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那將是改變命運、光宗耀祖的榮耀時刻。
然而,當榜單徐徐展開,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只見那上面揚州鹽商子弟的姓名赫然占據(jù)了諸多位置,而蘇州地區(qū)的情況更是怪異,僅有十三人被錄取,其中竟有五人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才獲得了舉人頭銜。
這樣的結果如同重磅炸彈,瞬間在士子群體中炸開了鍋。
他們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攻讀,換來的卻是名落孫山,而那些平日里看似不學無術的富商子弟,卻能輕易地金榜題名。這公平何在?
九月二十四日,壓抑已久的憤怒終于爆發(fā),蘇州的一千余名士子們聚集到了玄妙觀,他們推舉廩生丁爾戩為首,做出了一個大膽且極具諷刺意味的舉動。
他們抬著一尊財神泥像,浩浩蕩蕩地進入府學明倫堂,同時他們還張貼出了一副對聯(lián) “左丘明兩目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這對聯(lián)看似在調(diào)侃古人,實則是對主考官們辛辣的諷刺,暗指他們收受賄賂、徇私舞弊,有眼無珠地選拔人才,還膽大包天地破壞科舉的公正。
而南京的考生們同樣憤慨,他們把 “貢院” 二字改成了 “賣完”,用這種直白又無奈的方式表達著對這場舞弊考試的抗議。
此事很快就不再是局限于江南地區(qū)的小風波了,蘇州織造李煦和江寧織造曹寅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絲毫耽擱,迅速將這一情況密奏給了康熙帝。
康熙帝聽聞后,龍顏大怒,科舉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怎能容忍這般烏煙瘴氣的情況出現(xiàn),當下便下令嚴查。
而主考官左必蕃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也趕忙遞上題本,試圖撇清自己或者說明情況,可這場風波已然越卷越大,誰也不知道后續(xù)還會牽扯出多少驚人之事。
查案沖突漸升級
隨著康熙帝嚴查令的下達,整個江南地區(qū)查案的重任落在了諸多官員身上,而江蘇巡撫張伯行深知此次科舉舞弊絕非小事。
在深入調(diào)查的過程中,他秉持著公正廉潔的為官之道,不放過任何一絲可疑的線索。
終于,一個重磅的發(fā)現(xiàn)讓他眉頭緊皺,兩江總督噶禮竟然有著受賄的嫌疑,這一發(fā)現(xiàn)讓張伯行陷入了沉思。
噶禮在官場中本就有著不小的勢力,背后的關系網(wǎng)盤根錯節(jié)。
可張伯行并未因此退縮,他覺得維護科舉的公正、揪出舞弊的幕后黑手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寫好奏疏,彈劾噶禮破壞科舉公正,將自己所掌握的證據(jù)羅列其上。
期望朝廷能夠嚴肅處理這一情況,還江南士子一個公道,也讓科舉的威嚴得以恢復。
然而,噶禮可不是好惹的主兒,當?shù)弥獜埐袕椲雷约汉?,他瞬間暴跳如雷,心想自己怎么能坐以待斃,任由對方給自己扣上這么一頂大帽子。
于是,他迅速組織反擊,憑借著自己在官場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資源,搜羅出了所謂張伯行的七大罪狀。
其中包括多疑猜忌、辦案不力以及在之前的《南山集》禁書案中因私情未嚴懲等諸多事項。
上奏朝廷稱張伯行這是在構陷同僚,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挑起事端,想要把水攪渾,好逃脫自己的責任。
就這樣,兩人之間的矛盾如同燃起的烈火,越燒越旺,從起初的互相上奏彈劾,逐漸演變成了見面時的冷嘲熱諷、惡語相向。
可誰也沒想到,這場紛爭居然會進一步升級,發(fā)展到了肢體沖突的地步。
那一日,兩人同在衙門處理案件相關事宜,本就互看不順眼的他們,幾句言語交鋒之后,情緒徹底失控。
只見噶禮仗著自己武將出身,身材魁梧,平日里威風凜凜,率先朝著張伯行動起手來,他本以為能憑借自己的力氣輕易地制服張伯行,給對方一個下馬威。
可張伯行也絕非軟弱之輩,他同樣身材魁梧,且一身正氣,面對噶禮的無理舉動,他毫無懼色,當即予以回擊。
兩人就這樣在衙門之外扭打起來,周圍的官員和衙役們見狀,想要阻攔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場鬧劇上演。
最終,噶禮雖然看起來身軀雄壯,但卻并沒有在這場爭斗中占到便宜。
反而是被張伯行一腳踢倒在地,還在地上狼狽地翻滾著,這一幕被不少人看在眼里,《丹午筆記》中更是對此有著詳細的記載,成為了當時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讓整個官場都為之震驚。
康熙帝得知這一情況后,氣得直拍桌子,他沒想到自己派下去查案的官員,居然會鬧出這樣的丑事。
當下便下令將張伯行和噶禮兩人都停職,同時讓李煦盡快去查清楚江南地區(qū)關于此事的輿情,看看民眾們都是如何看待這場鬧劇以及舞弊案的。
可這一停職命令并沒有讓這場風波平息下來,反而讓案件變得更加復雜難辦了。
背后牽扯的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觀望,盤算著下一步該如何行動,而這場康熙朝的科場大案,也由此陷入了更深的迷霧之中,后續(xù)的發(fā)展愈發(fā)讓人揪心,誰也不知道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審理波折爭議多
在張伯行與噶禮被停職后,查案的接力棒交到了戶部尚書張鵬翮手中。張鵬翮深知肩負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一番緊鑼密鼓地調(diào)查后,呈上了結案報告。
可這報告一出,更讓人接受不了的是原來,他對涉事考生只是處以流放,對涉事官員也大多從輕發(fā)落,就連那被嚴重懷疑違規(guī)違法的噶禮,也僅僅是降級而已。
這樣的處理結果,讓各方都炸開了鍋,民間百姓們議論紛紛,本就對科舉舞弊深惡痛絕。
盼著能嚴懲舞弊之人,還科舉一片清明,可如今這般輕描淡寫的處罰,怎能讓人心服口服?
朝堂之上,不少官員也覺得不妥,這科考舞弊在清朝可是僅次于謀反謀逆的大罪,理應嚴肅對待。
就連當時蘇杭地區(qū)的曹寅,那個據(jù)說身為康熙皇帝派到江南的密探的官員,也向皇帝匯報,指出張鵬翮辦這案子肯定存在問題。
康熙皇帝聽聞后,眉頭緊鎖,對這個結果顯然也是極為不滿。
他意識到張鵬翮或許難以再勝任此事,當機立斷,指派工部尚書張廷樞和戶部尚書穆和倫重新拉起班子,繼續(xù)審理這復雜的案子,期望他們能撥亂反正,給出一個公正的結果。
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張廷樞和穆和倫接手后,卻仿佛偏離了公正的軌道。
他們不知是忌憚噶禮背后那錯綜復雜的勢力,還是另有緣由,竟把矛頭對準了張伯行,試圖撤掉他的職務,而對噶禮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張從輕發(fā)落。
這一做法,讓眾人都摸不著頭腦,也讓本就迷霧重重的案子越發(fā)撲朔迷離,各種猜測和質疑聲在朝野間此起彼伏,人們都在擔憂,這案子還能否迎來公正的裁決。
終判嚴懲顯公正
面對如此混亂且不公的審理局面,康熙皇帝徹底失望了。
他深知不能再依靠他人,只有自己親自介入,才能讓這樁科場大案水落石出,還世間一個公道。
于是,康熙皇帝放下諸多政務,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件的審理之中。
他先是仔細查閱之前收集到的各種證據(jù),又派人重新徹查相關線索,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jié)。
憑借著睿智和對公正的執(zhí)著追求,終于梳理清楚了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在掌握確鑿證據(jù)后,康熙皇帝做出了嚴厲的判決。
副主考趙晉及那些參與舞弊的考官們,被依法處斬立決,他們?yōu)樽约旱呢澸E枉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那些串通考官的考生以及充當中間人的家伙,也都被判處絞監(jiān)候,絕不讓他們心存僥幸,逃脫應有的懲處。
主考官左必蕃因失察之責,同樣被革職,以儆效尤。
至于噶禮,先是被革去職務,本以為能就此躲過一劫,可他卻不知收斂,后來竟做出了謀害母親這般大逆不道的事。
被其母揭發(fā)后,康熙皇帝更是怒不可遏,新仇舊賬一起算,直接下令將他改判在家中自盡,他的妻子也一并受到牽連,財產(chǎn)全部充公,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這一公正的判決一經(jīng)傳出,整個江南地區(qū)都沸騰了。
百姓們歡呼雀躍,紛紛涌上大街小巷,張貼著夸贊 “天子圣明” 的標語,還稱贊張伯行是天下第一大清官,覺得正義終于得到了伸張。
而這樁 “辛卯科場案” 也成為了清代科場案的典型,它不僅暴露出科舉制度在當時存在的諸如考官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監(jiān)督等漏洞。
結語
康熙朝這場科場大案,歷經(jīng)重重波折,終得公正裁決。
它讓我們看到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舞弊者的下場警示著后人,無論權勢如何,妄圖踐踏公平都將受到嚴懲。
而康熙皇帝力挽狂瀾之舉,也彰顯了維護公正是當權者的責任,時刻鞭策我們守護公平正義,讓歷史的教訓照亮未來前行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