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聯(lián)合國成立80周年,中歐關系到了關鍵歷史節(jié)點,但雙方的期待并不對稱。中歐關系如何不受制于第三方、發(fā)揮內生動力,經貿關系是否仍是中歐關系壓艙石,是需要共同探討的內容。”
9月27日,在《中德關系年度報告2024—2025》發(fā)布會暨研討會上,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在論壇開幕致辭中提出了中歐關系目前待解決的問題。
26日至27日,由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阿登納基金會上海代表處、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3屆中德論壇——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歐關系”在同濟大學舉行。中歐學者從經貿、安全、政治等角度進行了討論。
論壇現(xiàn)場
“應把宏大敘事轉為議題式的敘事”
與會專家指出,在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發(fā)動關稅戰(zhàn)的背景下,中歐經濟合作的意義遠超從前。中歐在經貿議題上各有關切,但仍存在合作空間。
阿登納基金會歐洲辦公室(布魯塞爾)主任格拉萬奇在發(fā)言中表示,中歐合作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經濟相互依存。在地緣政治緊張時期,中歐關系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但2019年歐盟對華提出的“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制度性對手)反映出雙邊關系多層次的復雜性質。
在格拉萬奇看來,歐洲希望把挑戰(zhàn)化為機遇,推進積極關系,包括擴大貿易和投資、推進氣候變化伙伴關系、歡迎中國取消對5名歐洲議會議員和歐洲議會小組實施的制裁。歐盟將繼續(xù)與中國合作,成為可預測、基于規(guī)則的伙伴。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指出,中歐對經貿問題各有關切,包括俄烏沖突、中美貿易戰(zhàn)造成貿易轉移、電動車摩擦、歐盟對華“去風險”等議題。為了避免出現(xiàn)“雙輸”,雙方應尋求次優(yōu)的解決方案,實現(xiàn)互利共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田德文認為,從政治決策出發(fā),中歐在稀土、汽車、關稅等存在摩擦的領域,應把宏大敘事轉為議題式的敘事,實現(xiàn)共存的目標,達成利益的動態(tài)平衡。這一平衡的過程,也是中歐關系一直以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
歐盟安全觀沖擊對華政策
與會專家還提出,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盟改變安全觀,沖擊了對華政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全球治理所研究員張迎紅認為,當前國際秩序由安全驅動,在烏克蘭問題、中東沖突、亞太地區(qū)趨勢緊張等背景下,歐洲從應對難民危機、恐怖主義等低烈度的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轉變?yōu)閼獙娛逻M攻等較高烈度的安全挑戰(zhàn)。
華東師范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紫江特聘教授、讓·莫內講席教授門鏡進一步表示,這一沖擊下,歐盟從過去的對華接觸政策,轉變?yōu)槎頌鯖_突后更為清晰的防御性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勢。歐盟對中國的定位,從合作伙伴變?yōu)橄到y(tǒng)性對手。
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歐學者進行了激辯。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提出,歐洲難以在這類涉及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的議題上妥協(xié),中歐要確保相互理解。朱利安認為,當前歐洲沒有和俄羅斯直接談判的渠道,希望中國能為達成?;鸢l(fā)揮力量。
鄭春榮對此回應稱,中國和一些國家的外交理念存在差異。中方更強調包容性、互利共贏,讓當事雙方解決問題。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是“止戰(zhàn)、促和”,沖突的根源在于北約長期奉行進攻性政策、對俄羅斯進行圍堵。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所研究員趙隆從具體政策角度出發(fā),表示歐洲對華政策常受到第三方影響,比如中、俄、歐三方關系。中歐在烏克蘭問題上應強化溝通渠道,建立自己的秩序,而非依賴充滿不確定性的美國政策。
與會專家合影
“新一代”應挖掘合作空間
盡管中歐當前在部分議題上存在分歧,但有與會學者認為,青年一代應抓住機遇,充分挖掘未來的合作空間。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講師黃穎首先對“新一代”進行了定義。在黃穎看來,“新一代”成長于數(shù)字全球化時代,習慣于跨文化溝通,關注氣候、科技、平等等議題。中歐在新興技術上能夠相互學習、借鑒,保持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應對競合的關系。
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年副研究員嚴少華提出,年輕一代應超越既定思維去思考,保持和擴展對話的空間、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最終和具體的政策、實踐掛鉤。
國際事務協(xié)會(AMO)中國問題分析師雷姆佐娃以自己參與的“未來的‘選擇’”研究項目為例表示,歐洲內部對華存在多元聲音,該項目致力于幫助更多年輕學者研究中國的政策,豐富歐洲對華研究的角度。
談到具體領域,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周逸江指出,在安全成為核心議題但各方難以彌補鴻溝的背景下,中歐更應挖掘在氣候等議題上合作的空間。
周逸江認為,氣候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各方都有很強的合作意愿,也是建立互信非常重要的領域。在美國再度退出《巴黎協(xié)定》的背景下,中歐如果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對全球氣候治理很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