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工作的人,到了35歲以后,在晉升路上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
基層的干部可能沒這么多煩惱。但在市直單位,如果是事業(yè)編制身份,到了一定年紀,往往會面臨更多選擇,反而容易猶豫不決。
就像前幾天一個給我發(fā)私信的網友那樣,他眼前有兩條路:如果留在目前的事業(yè)單位,穩(wěn)穩(wěn)能在今年年底前晉升事業(yè)編制正科職務,但是眼下還有一個好機會,轉到行政編制的副科崗位,但時間上不確定——順利的話,明年10月能落實;不順利的話,可能還要往后拖。
眼下他就猶豫糾結,一方面考慮年齡不小了,先把級別拿到手。但同時心里隱隱還覺得行政編含金量高,值得等一等。他自己拿不定主意,詢問我的意見。
他擔心的是:如果先拿事業(yè)正科,以后想轉成行政正科,會不會比現在從事業(yè)副科轉行政副科更難?
其實答案,早就藏在體制內的運行邏輯里。
我的建議是:別猶豫,先把眼前能拿到的事業(yè)正科攥在手里。
在這個環(huán)境里,只有真正到手的,才是自己的。變化是常態(tài),人事、政策、機構調整,年年都可能發(fā)生。
這位朋友今年三十七歲,在市直機關還沒走上正科崗位,往往也說明他所在的單位不算核心部門,資源有限。如果繼續(xù)等那個行政副科,從年齡上來說,已經不占優(yōu)勢了。
如今干部選拔越來越重視“年輕化”。等到四十多歲再去爭取一個未必能成的副科崗位,風險確實不小。不如先把正科級別拿到,占住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再來說說很多人關心的“跳板含金量”問題。
不少人擔心事業(yè)編轉行政編不容易,這得從發(fā)展的眼光看。如果只是以事業(yè)副科的身份去爭取行政副科,確實難度不小。但如果先成為事業(yè)正科,甚至成為某個科室的負責人,那情況就不同了。
到那時,你帶著“部門負責人”的經歷和實際成績去爭取行政編制,分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組織部門在考察人選時,“能夠獨當一面的負責人”和“普通副科級干部”,在他們眼中的權重根本不在一個層級。
所以,先解決級別問題,站上更高的平臺,接觸到更廣的資源,鍛煉出更強的能力,這些都會成為未來轉為行政編制的有力籌碼。
還有一點很關鍵:在體制內,不要過度相信“口頭承諾”。
不管領導說得多么確定,事情都可能出現變數——領導調走了、政策調整了、機構改革了,任何一個變化都可能讓原來的期望落空。與其等待一個“畫出來的餅”,不如先把能吃的吃到嘴里。
至于以后的路徑,其實也很清晰。
坐上正科崗位之后,不能有“躺平”的心態(tài)。主持全面工作的經歷,比簡歷上任何修飾都更有說服力,這是將來轉為行政編制最硬的“敲門磚”。
在邊緣單位做出亮眼的成績,反而更容易被上級部門的“領導考官”注意到。平時也要注意與組織部門保持適當溝通,不是去拉關系,而是讓他們了解你的意愿,也看到你的實際表現。
也不用太擔心年齡問題。就算事業(yè)正科做滿三年,也才四十歲,離四十五歲的調任上限還有一段時間。
體制內的晉升,從來不是一場“賭大小”,而是“積小勝為大勝”的過程。不要總盯著遠處那個看似更大、卻不確定的“餅”而糾結,先把眼前能握住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拿穩(wěn)。
一步一個腳印,先站上確定的臺階,再去看更高的風景。這才是最穩(wěn)妥的成長路徑——而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市直單位,對基層的公職人員也同樣值得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