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本書,我時不時把它們從單位拎回家,又從家拎回單位,有時放在辦公桌上,有時放在床頭、客廳甚至洗手間,偶爾翻幾頁。從春天到夏天,至今沒有全部讀完。秋風悄然摸我臉頰,似乎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但我確定,這幾本書到冬天都不一定讀完。
這幾本書就像秋天里的果實,雖然都叫果實,但大小、顏色、味道、成熟度皆異。硬找相同點,也有,都是小說,而且都是國外的。
這對我來說是奇怪的事。我原先基本不讀小說,一是嫌其長,一時間摸不著頭腦。二是對故事興趣不大,現(xiàn)實中的真事比小說的故事還曲折、離奇。打開視頻,各種意外撲面而來。我尤其拒絕外國小說,其中一個原因是記不住那些佶屈聱牙的外國人名和地名。比如讀《戰(zhàn)爭與和平》時,我直接在腦子里把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替換成西門慶和潘金蓮,這種類比自然不準確,但好記,希望男女主人公不要記恨我。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接受了外國小說,且主動找來讀。一個人,活著活著就走到自己的背面。原先堅持的陸續(xù)放棄,排斥的漸漸愛上。
這幾本被我?guī)韼サ臅?,在?nèi)容上真正做到了誰也不挨著誰。巴西作家亞馬多的《金卡斯的兩次死亡》,很薄的一本書。主人公金卡斯放棄體面生活,自愿成為流浪漢。死后,他的一班流浪漢朋友,把他從葬禮上拉走,又帶他重溫了一遍放蕩不羈的生活,當然,尸體只是個被動的參與者,但巴西狂歡節(jié)特有的精神內(nèi)核呼之欲出。西班牙作家亞馬薩雷斯的《黃雨》,也很薄,不知道主人公是誰,不知道主題是什么,秋風吹哪頁讀哪頁,每次都是一小段。如啜小酒一杯,不就菜。美國科幻作家特德的短篇小說集《你一生的故事》,其中一篇名為《巴比倫塔》。傳說中,巴比倫塔直通天頂。在這個小說里,一群人沿著該塔向上走,終于到達頂端,卻發(fā)現(xiàn)是沖開了地面,來到地球的另一頭。不用擔心我劇透,真正讀起來,在塔中行走的場面之宏大、個體描述之精細,比結果還讓人揪心。匈牙利作家克里斯多夫《不識字的人》中有一個中篇小說《昨日》,由八個幾千字的小短篇組成,每一個都可以視為單獨的故事,但上下連貫起來,就是另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這幾個故事,我總是特意從中間揀選一段讀,始終讀不完。吉爾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瑪托夫的長篇小說《一日長于百年》,寫偏遠小鎮(zhèn)上鐵路工人的生活。我只挑著讀每個章節(jié)中的風景描寫,讀著讀著,仿佛置身于天高草低雪厚風冷的荒原上。當年讀《靜靜的頓河》,也是癡迷于其中變幻莫測,從無重復的風景描寫。
類似的小說,在我書架上還有一大堆。隨便打開一本,都帶給我審美的愉悅、極好的享受,但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刷刷手機。我也不知道是刷手機的間隙在讀書還是讀書的間隙在刷手機。我以前每年囫圇吞棗讀百八十本書,最近幾年,連二十本都達不到。秋天來了,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的深圳,好像沒什么變化,只是一批新花換舊花,而我卻感受到無形的巨大的拉扯……
我還在堅持讀書,明年此時我還會喜歡外國小說嗎?不重要。只要有書就好。
原標題:《十日談·書香伴秋韻|王國華:秋天讀不完》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郭影 錢衛(wèi)
來源:作者:王國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