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德州農田本該金黃,今年卻被陰雨泡得泥濘。李大爺蹲在地頭直嘆氣,輪式收割機陷進泥里,玉米穗子快爛在稈上。市農技中心主任帶著工作組突然來村,建議讓人摸不著頭腦:“別急著收,等干一干。
”陰雨一纏就是一周,秋收秋種兩頭卡脖子。
土壤濕得能攥出水,機械下不了地,收回來的玉米沒處晾,霉點蹭蹭冒。小麥播種期眼瞅到了,地太濕,種子下去怕是要漚爛。農業(yè)農村局早動起來了,11個指導組分頭扎進村里。
外地調來的履帶式收割機不怕泥,現(xiàn)在有237臺,還打算從河南安徽再拉2100臺。農用水泵備了7萬多臺,專門給地里“抽水”。為啥專家偏讓晚收?
農大實驗有說法。
氣溫過16度,玉米籽粒還在“長個”,晚收7到10天,每畝能多打40到70公斤。
種300畝的王大哥掰指頭算,這晚收10天,能多賣小兩萬塊。可農戶情況不一樣,收早收晚得看自家條件。
有曬場的人家,雨停趕緊搶收,攤開晾透別捂壞。沒地方曬的大農場,就讓玉米在地里多待幾天,省得堆著發(fā)霉。農技中心分得細:地不太濕用普通機,泥坑子調履帶機,實在進不去就人工掰。
玉米晚收,小麥就得晚播,這事兒未必是壞事。
晚播小麥病害少,關鍵得用對法子。
專家說“四補一促”:選耐晚品種、多種點種子、淺播3厘米、多上底肥。雨水沖跑不少養(yǎng)分,底肥得加到60%到70%,磷鉀肥多使點,小麥抗病性強。
整地得細乎,播前播后都得壓實,別讓土松松垮垮的。田間管理不能馬虎,排水是頭一樁。洼地趕緊挖溝,濕土開瀝水溝,水排不出去啥都白搭。
收下來的玉米別用塑料布悶著,通風晾著才保險,大戶可以拉倉庫用風扇吹。
小麥出苗后得查苗,缺苗的地兒趕緊補,冬天前除草防蟲別耽誤。
土壓一壓能防凍,這法子老農都知道。政府和農戶擰成一股繩,周邊地區(qū)搭了協(xié)作機制,急用時能就近調機器。
全省備了1859臺履帶機,1312個搶收隊,1850個烘干點,5179臺烘干機。這些家伙事兒備足了,糧食咋也能“顆粒歸倉”。氣象預報說,今年秋天下雨比往年多兩三成,雨停得趕緊搶晴收。
農技員直念叨:“玉米晾不干就烘干,小麥晚播技術跟上,明年收成就差不了。
”地里的事兒,最忌一刀切,自家地濕到啥程度,還得自己看仔細。
種了半輩子地的張嬸說:“專家說的在理,可咱也得靈活,畢竟自家地啥樣,腳一踩就知道?!毕胫栏嗲锸涨锓N小妙招?
點個關注,后續(xù)農技干貨接著聊。注:具體農事操作以當?shù)剞r技部門實時指導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