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中的老物件,周家橋街道的社區(qū)攝影達人趙銀交有一個特別的“老伙計”——一臺陪伴了他四十多年的紅梅相機。這臺相機不僅是他用第一筆積蓄買下的珍貴禮物,更是他半生攝影生涯的起點,見證了從記錄女兒成長到捕捉城市變遷的每一個難忘瞬間。
時光倒流回20世紀70年代,年輕的趙銀交還是上海知青,“每次回城探親,或是與關(guān)系好的老農(nóng)民一同來到上海,總想著到外灘、人民廣場等地合影留念?!蓖鉃┑娘L吹過年輕的臉龐,人民廣場上留下與老鄉(xiāng)親們的合影,那些珍貴的瞬間讓他下定決心要學會拍照。
很快,在新華書店讀書時,一本《簡明攝影知識》吸引了他的目光,“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攝影。書很薄,里面的‘光圈’‘景深’等等專業(yè)術(shù)語都很陌生,我就逐字逐句反復(fù)讀。后來我還買了一本《怎樣正確估計曝光》,才淺顯地了解到攝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壁w銀交回憶道。反復(fù)翻閱自學后,對攝影知識一竅不通的他開始逐漸有了門道。
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并不富裕,當時的趙銀交只能到照相館租一部相機,與朋友相約一起到外灘、人民公園拍照,用后即還。直到80年代初,趙銀交走上工作崗位,終于用積蓄捧回了一臺夢寐以求的紅梅相機。“這臺相機64塊,現(xiàn)在說起來便宜得不得了,但那時候足足花了我兩個月的工資?!碧崞疬@臺“老伙計”,趙銀交笑著感慨道。
這臺機器,更是生活的“快樂開關(guān)”——記錄自己的人生軌跡、女兒的成長瞬間、身邊社會的點滴變遷。看著妻子與女兒的笑臉在相紙上定格,他笑著說:“心里暖暖的?!边@臺紅梅相機仿佛有魔法,讓平凡日子變得熠熠生輝。
如今,“紅梅”雖已不再用,但趙銀交手中的鏡頭從未停歇,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組組優(yōu)秀的獲獎作品在他的鏡頭中誕生,趙銀交也躋身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行列。在上海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工業(yè)遺產(chǎn)攝影大賽中,他的組圖《消失的記憶》從八千多幅作品中脫穎而出?!吧虾;鸩駨S就在我家門口,我親眼看著它從工廠變身收藏館,再變成如今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趙銀交說,最讓他慶幸的就是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工業(yè)遺址的變遷,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城市歷史。
攝影作品組圖《消失的記憶》
作為周家橋街道老年協(xié)會副會長,趙銀交還活躍在社區(qū)各個活動現(xiàn)場,化身幕后工作者,將鏡頭對準那些燦爛的笑容,用相機隨時記錄社區(qū)普通卻又暖心的瞬間?!皵z影不僅豐富著我的生活閱歷,也讓我的老年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有價值?!壁w銀交說道。
“我們攝影人的眼睛是到處轉(zhuǎn)的,關(guān)注身邊的故事、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是最重要的能力。”這是趙銀交拍出好照片的秘訣,也是他的“生活哲學”。
圖片來源于受訪者
撰稿:何郁檸
編輯:陳 莎
責編:顏文彬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