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突然到來的
一場夜雨過后
暑氣倏忽散去
胡同里的槐樹開始撒下細碎的黃葉
校園里的銀杏葉悄悄散發(fā)出氣味
這種變化不只存在于自然里
更在文字中生長
尤其是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
那字里行間的秋意
竟成了照進當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束光
美妙の秋韻
《我與地壇》中,史鐵生這樣描寫北京的秋: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些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而并不衰敗?!?/p>
“荒蕪但并不衰敗”
是作者以殘缺之軀在荒蕪園子里的發(fā)現(xiàn)
——外在的荒蕪下
生命的內(nèi)核依然飽滿、堅韌
這恰恰映照出種種生活困境
我們被裹挾在一條名為“優(yōu)秀”的
標準化跑道上
清晨被績點和競賽的焦慮喚醒
白天在各種課堂、社團活動
和實習證明間疲于奔命
深夜則精疲力盡地癱倒在床
用短促的娛樂刺激補償白天的消耗
我們熟練地使用
各種APP來“高效學習”
卻難得靜心讀一本“無用之書”
我們不斷豐富著自己的簡歷
卻難以回答
“我究竟向往怎樣的生活”
在追逐外部光環(huán)的喧囂中
內(nèi)心的聲音卻日漸沉寂
我們習慣了用“秒”計算時間
用“贊”衡量價值
用“收藏”代替思考
卻難得有機會感受時間的質(zhì)感
體會生命的韻律
而《我與地壇》中的秋韻
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時間體驗
史鐵生說: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
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
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p>
他在那里一待就是十五年
不是因為它有多么秀美的景致
而是它在繁華都市中
保留了一片讓人可以
“慢下來、靜下來”的空間
這不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嗎?
北京的秋很短
短到一場大風就能把它吹走
但也正因其短暫
才更顯珍貴
它提醒我們
生命中有一些東西
需要停下來才能看見
有一些聲音
需要靜下來才能聽見
地壇之于史鐵生
已從一個地點
升華為一個精神的坐標
指引他完成了從生命意義的詰問
“為何而活”
到生存實踐的探索
“如何活著”的關(guān)鍵轉(zhuǎn)變
這為困于世俗標準
與欲望枷鎖中的我們
點亮了一盞燈塔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
屬于自己的“地壇”
它或許是
一片樹林
一段河岸
一家深夜書店
它不追求形式
而在于能否成為
容納我們心靈的容器
讓我們在其中學習獨處
直面并擁抱內(nèi)心的全部
FATHER
秋天的北京之美
在于其通透與短暫
人生意義的深邃
在于其體驗與超越
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地壇”
于荒蕪中見生機
在喧囂中守寧靜
近期專題 歡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體工作室
文案 | 張妍
圖片 | 張妍
排版 | 崔爽
責編 | 玥彤
校核 | 憐星 恐龍 歪ei池歪
值班編委 | 小丸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